高二历史选修改革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67409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选修改革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历史选修改革学案第 15 课戊戌变法编制人:朱素梅使用时间: 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二、学习过程问题引领:(一)背景材料一:图一马关条约签订图二列强瓜分中国漫画材料二:“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2、。”戊戌政变记问题 1:材料二中“皇上赫然发愤”指什么事件?联系必修一结合材料一分析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危害:(政治)(经济)【总结 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激发,成为当时到呼声。材料三:时间类别厂矿数资本额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甲午战争前商办53 4707 22.4% 甲午战争后商办63 12465 70% 问题 2:材料三说明什么现象?结合必修二分析其原因?现象:原因:【总结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阶级基础 : 成为新兴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联系必修三和课本P104,结合下列材料回答:材料四: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育才于学校

3、,论证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 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材料五:“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孔子改制考材料六:“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变法通议材料七: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谭嗣同仁学材料八: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 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 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吴汝纶天演论序问题 3:材料四中的早期维新派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4、与维新派是怎样的关系?发展资工商业,;维新派了他们的思想,提出完整理论且付诸实践。问题 4:据材料五分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说明了什么?此做法有什么利弊?特点:; (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根本原因:发展不充分,具有软弱性。说明:势力比较强大,改革阻力大。利:减少阻力,有利于宣传改良思想。弊:改良派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问题 5:材料六与材料七核心思想各是什么?问题 6:材料八用观点论证维新变法的必然性,否则就要亡国灭种。问题 7:材料五到八的共同主张是什么?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总结 3】思想基础:维新思潮的兴起和

5、西学传播。(二)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材料一:为安危大计 ,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公车上书问题 8:结合课文和材料一分析康有为提了哪些建议?在当时有何意义?康有为建议:A、权宜之计;B、变法从、方面入手, 引进西方的制度。意义:冲破了的禁令,显示了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的序幕。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2、发展维新实践(结合课本P106 )实践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影响:宣传了,使更多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蔚然成风,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回顾】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3、高潮百日维新施政纲领:开始标志:内容:【合作探究】:结合课文P1

6、08 的变法诏书分析:假如你是农民, 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假如你是政府官员, 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假如你是资产阶级, 你对变法满意吗?假如你是光绪皇帝, 你对变法满意吗?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问题 9:结合变法内容和材料二分析,新政未涉及维新派起初提出的哪些主张?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定宪法,行君主立宪。原因:力量弱小,;变法方法主要依靠。说明:没有触动,改革是很不彻底的。4、结局戊戌政变失败标志:【价值取向】六君子被杀后,时

7、人评论“ 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位的献身精神?变法失败原因【合作探究】材料三: P109课本光绪帝的三道上谕分析:翁同龢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光绪皇帝的老师,最为维新派敬重和信任,是新党中最重要的人物,革除他的职务, ;任慈禧亲信荣禄任直隶总督和统帅北洋三军,北洋军是清政府军队中的精英,驻守在首都北京及天津一带。二品以上新授职的大员,不是到光绪皇帝面前谢恩、批准,而是向慈禧谢恩,慈禧太后实际控制着,问题 10 三道上谕是光绪帝主动发布的吗?说明了什么?材料四: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

8、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1898年 11 月 25 日)问题11:材料中反映维新派变法时存在什么问题?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维新派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五:有人说: “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袁世凯的告密。”但据历史考证,袁世凯向荣禄透露维新派要政变的计划是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后。(百家讲坛杨天石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问题 12:那么 ,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材料六: 维新派提出的官制改革主张,在百日维新中, 大大打了折扣。 有的条目干脆不被批准,

9、有的则被偷梁换柱,失去了本意。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还屡次下诏,要求设立农工商分局并裁汰府、州、县的冗员。但各省认真办理者极少 , 有的省份,则基本没有变动。戊戌变法资料问题 13:反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现象?【概括归纳】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结合课本和以上材料)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的策略不当,如: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慈禧揽实权;各省官员

10、大多对变法阳奉阴违,并不真正实行。袁世凯告密出卖维新派。国际环境:19 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侵略中国。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三)维新遗产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2、政治:是一场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运动,具有启蒙性。4、经济:有利于中国的发展。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 传媒 ) 和 (新式学堂 )的发展。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拓展提高】戊戌变法的特点:A、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B、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C、

11、是由维新派发动的,通过光绪皇帝发布“上谕”的形式掀起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D、把学西方推进到制度变革。但变革不彻底,没有涉及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行君主立宪内容。E、内容多但能实际执行者却非常有限。F、没有关于土地的内容,无法调动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的支持。,三、自我检测:材料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 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材料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 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 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材料三这场来也

12、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请回答:(1)材料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是指什么? 材料一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3 分 ) (2)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3 分)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2 分) (4)材料三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 ”,这里的深层次含义是什么 ?(2 分) (1)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推动维新运动兴起。(2)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挽救民族危机。(3)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没有发动人民群众。(4)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现代化探索并未终止,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继续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