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肠道传染病用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4167142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3.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肠道传染病用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二肠道传染病用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二肠道传染病用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二肠道传染病用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二肠道传染病用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肠道传染病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肠道传染病用(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肠 道 传 染 病,病原体经口侵入机体,在肠道定位的一类传染病,肠 道 传 染 病,1、包括: 细菌性痢疾 病毒性肝炎 细菌性食物中毒 伤寒副伤寒霍乱等 2、防治措施: (1)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同时做好传染 源管理”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的重点是抓好 “三管一灭”即饮水、食物、粪便,消灭苍蝇及其孳生地,是部队多发病,是卫生防疫工作重点,肠 道 传 染 病,2、防治措施: (2)加强疫情监测对餐饮、 供水和保育人员进行 健康观察,发现肠道 传染病,应立即调离 岗位,隔离治疗,治 愈半年或一年后,经 检查证明已治愈时, 才能恢复原工作。,肠 道 传 染 病,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

2、,定义: 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流行病学,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粪口,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易感人群,流行特征,普遍易感 反复感染,散发性夏秋季,病后无持久免疫力,可反复感染,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病程长短不同: 1、急性菌痢(轻重) :潜伏期 数小时至7d, 一般 l一3d 典型、非典型、中毒型 2、慢性菌痢:凡急性菌痢的病程超过2个月者,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急性菌痢: 1、急性典型菌痢: 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粘液脓血便。 2、急性非典型菌痢: 低热或不发热 肠道症状轻

3、,腹泻次数少,无脓血 轻度腹痛,无明显里急后重,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急性菌痢: 3、急性中毒型菌痢: 多见儿童。消化道症状轻,全身中毒症状 重。高热、惊厥、意识不清、四肢厥冷, 呼吸微弱、表浅等。 慢性菌痢: 腹部隐痛、不适,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有时带粘液及脓血便迁延多年。,细菌性痢疾诊断,(一)根据流行病学 (二)主要临床表现 1、急性典型菌痢 2、急性非典型菌痢 3、中毒型菌痢 (三)实验室检查,细菌性痢疾预防,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三管一灭:卫生制度 保护易感人群,细菌性痢疾治疗,一般治疗 隔离休息 (对症) 易消化饮食 保证足够水分、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病原治

4、疗 喹诺酮类 磺胺 抗生素 其他,细菌性痢疾治疗,病原治疗:疗程5-7天 1、喹诺酮类:吡哌酸0.5g,每日4次 氟哌酸0.2-0.3g/次,3-4次/日 (诺氟沙星) 2、磺胺类: 复方新诺明13片,2次/日 3、抗生素: 庆大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或第 四代头孢菌素 4、其他: 黄连素0、4g3/日连服57天,作业:,一、急性典型菌痢的临床表现及治 疗? 二、菌痢的传播途径及预防?,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定义: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 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五型:甲、乙、丙、丁、戊型 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引

5、起急性感染 乙、丙、丁型肝炎常表现为慢性经过,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甲型、戊型: 病人 乙型、丙型、丁型: 病人、病毒携带者,传 染 源,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传 播 途 径,甲、戊型 粪口,乙 型 血液/母婴,丙、丁型 血液,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易 感 人 群,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流 行 特 征,流 行 性,季 节 性,各型肝炎潜伏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类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 肝硬化,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病程小于6个月 黄疸型:黄疸前期:起病较急,发热,伴乏力及 消化道症状 黄疸期: 上述症状减轻,出现身目黄染, 尿黄

6、,肝区痛,肝大质软有叩压 痛,可有脾大 恢复期: 消化道症状及黄疸减轻消失, 肝脾回缩 无黄疸型:较黄疸型肝炎多见,症状体征及肝 功能异常程度较黄疸型轻,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慢性肝炎:病程大于6个月 轻度:病情较轻,可有疲乏、厌油、肝区不适 肝肿大、压痛、轻度脾肿大,肝功能指标仅1或 2项轻度异常 中度: 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 蜘蛛痣,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无门 脉压增高,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重型肝炎:预后死亡率70%90% 急性病程:小于3周,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黄疸迅速加深, 肝脏进行性缩小,14日内出现二度以上肝性脑 病,酶-胆

7、分离,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多因肝 肾功能衰竭、脑水肿、脑疝死亡 亚急性病程:数月,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4日以上(8周 以内)出现急性重型肝炎症状,肝昏迷多出现 于病的后期,易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慢性病程:表现同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 病史、体征和肝功能的损害,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四)淤胆型肝炎 :病程大于2个月 急性: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他 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 慢性: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表现者 (五)肝炎肝硬化: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类 活动性:除慢性肝炎表现外,有门脉高压征 (腹水、腹壁静脉怒张、食道静脉曲张) 黄疸,脾脏进行性增大 静止性:有门脉压增高、脾大

8、,无明显黄疸,乙肝五项检查意义:,HBeAg阳性表示HBV感染后复制活跃且传染性强。,HBsAg阳性表示已有HBV感染,抗HBs阳性说明已产生保护性抗体,表示可能曾经感染HBV或注射乙肝疫苗,机体已产生抵抗力,抗HBe阳性表示HBV感染时间较久、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减低。,抗HBc滴度高时表示体内HBV有活动性复制;滴度低时表示既往有HBV感染,但也不排除体内尚有HBV存在。,病毒性肝炎 诊 断,接触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 及病原学检查,病毒性肝炎 防 治,病毒性肝炎预防,1、控制传染源 及早发现病人,上送隔离治疗,现症感染者不能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服务,托幼保育工作,对献血员进行严格筛选,不

9、合格者不得献血 2、切断传播途径 甲、戊型:搞好食品卫生、水源保护、粪便管 理和个人卫生 乙、丙、丁型:各种注射和针刺用具严格消毒 提倡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刺针,病毒性肝炎预防,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乙型肝炎疫苗 甲型肝炎病人的接触者,可接种人血清或 胎盘球蛋白,病毒性肝炎治疗,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辅以适 当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给予清淡、富含维生素和 蛋白质,热量充足的饮食。 忌饮酒、过劳和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食量过少者可给予静脉滴注10%葡萄糖 和VC 药物辅助治疗、中医辨证施治,作 业,病毒型肝炎分为几型? 病毒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病毒型肝炎的防治

10、措施?,细菌性食物中毒,卫生部办公厅 关于2011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2011年我部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89起,中毒8324人,死亡137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9起,重大食物中毒事件2起,2011年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仍为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1.27%和61.67%,细菌性食物中毒,定义: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 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 临床表现:胃肠型食物中毒,神经型食物中毒,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流行病学,细菌性食物中

11、毒胃肠型食物中毒,流行病学 传染源:被致病菌感染的动物或人 传播途径: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重复感染 流行特征: 夏秋季,病例集中、潜伏期短,进食同一种受污染食物,“不吃不病,病者必吃”,细菌性食物中毒胃肠型食物中毒,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症状,潜伏期424h,发热,细菌性食物中毒胃肠型食物中毒,潜伏期612h,发热,细菌性食物中毒胃肠型食物中毒,低热 至高热,潜伏期220h,细菌性食物中毒胃肠型食物中毒,少有发热,细菌性食物中毒胃肠型食物中毒,潜伏期15h,体温正常,细菌性食物中毒神经型食物中毒,流行病学 传染源:家畜、家禽、鱼类 传播途径:进食肉毒杆

12、菌污染的食物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潜伏期短,发病突然,集中 有“不吃不病,病者必吃”的规律性,细菌性食物中毒神经型食物中毒,临床表现: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中毒量愈大潜伏期越短 起病突然,眼肌瘫痪出现眼部症状,如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减退 常有咀嚼、吞咽、语言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体温正常、意识清楚,细菌性食物中毒,诊 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 胃肠型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 神经型神经系统症状 3. 实验室检查细菌学检验,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饮食卫生 1、采购新鲜食品 2、清洁运输保管食品的容器,防污染 3、严禁食用变质食品 4、严格遵守厨房、食堂卫生制度 5、卫生员要

13、经常深入厨房、食堂、进行饮食卫生检查、监督和指导,细菌性食物中毒,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 对症治疗: 胃肠型吐泻腹痛剧者暂禁食,给予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 高热者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脱水严重者积极补充液体 神经型2%碳酸氢钠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洗胃后注入5%硫酸镁溶液导泄 抗毒素治疗:神经型肌内或静脉注射多价抗毒血清,作 业,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 怎样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新疆察布查尔地区是我国肉毒梭菌中毒多发地区,以该地区为例,其土壤中该菌检出率为 22.2,未开垦荒地该菌检出率为 28.25,该地区粮谷、豆类经厌氧条件的发酵制品该菌检出率分别为126和

14、14.88。 青海省19601995年间共发生肉毒中毒45起,主要分布在牧区,中毒食品是动物性食品主要是密封越冬牛肉,食用方式以生食为主。,肉毒梭菌,伤寒,与副伤寒,基本概念,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持续高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即可由粪便排菌;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排菌3个月以上为慢性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传播途径:经口传播(污染水源、食物)。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

15、免疫力持久,伤寒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发病季节:夏秋为多,终年可见。 流行地区:温带和热带多见。 多散发 儿童青壮年多见,临床表现伤寒,潜伏期:1-3周,平均2周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 初期、 极期、 缓解期、恢复期 病程(第1周)(第2-3周)(第4周)(第5周),临床表现伤寒,1、初期:病程第一周,发热伴全身不适 2、极期:病程23周,易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主要表现: 1.高热(稽留热) 2.中毒性脑病 3.消化道症状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 5.皮疹(玫瑰疹) 6.肝脾肿大,临床表现伤寒,缓解期:病程第4周,仍可出现并发症 恢复期:第5周,大约1个月

16、左右完全恢复。 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唯潜伏期较 短(2-15天,一般6-8天)病程短,症状轻, 并发症少,诊断,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 确诊:血液和粪便检查,阳性,预防,消化道隔离 隔离期体温正常15天 或每隔5天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 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保护易感者:(接种疫苗),治疗,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多饮水,并给予高热量、易消化 少残渣的食物,物理降温不宜用大量退热药,以免大汗虚脱。 病原治疗,治疗病原治疗,喹诺酮类:首选 注意:孕妇和儿童禁用,口服或静脉给药。 头孢菌素类:首选 适用于:孕妇、儿童及埔乳期妇女。肾功不全者可减量应用。 氯霉素:已少用。疗程:7-14d 治愈标准体温正常15天 或每隔5天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