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唐诗百话060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66761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7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蛰存唐诗百话060刘禹锡竹枝词九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060刘禹锡竹枝词九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060刘禹锡竹枝词九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060刘禹锡竹枝词九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施蛰存唐诗百话060刘禹锡竹枝词九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施蛰存唐诗百话060刘禹锡竹枝词九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蛰存唐诗百话060刘禹锡竹枝词九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0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2、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徐州 )人,贞元九年 (公元七九三年)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时王叔文得宠于皇太子李诵,及德宗病,皇太子即位,是为顺宗。王叔文推荐韦执谊为宰相,而自为度支盐铁转运副使,这是执掌经济大权的官职。转运使杜佑是挂名的,实权都在王叔文手里。其后,王叔文转官户部侍郎,刘禹锡转官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柳宗元为尚书礼部员外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顺宗在即位以前,早已中风,口不能说话,躺在床上。因此王叔文得以结交太监王伾,专权执政。刘禹锡和柳宗元是这个政治集团的核心

3、人物,故当时称为“二王刘柳”。王叔文当权只有八个月,因为当年八月,顺宗病危,传位于皇太子李纯,是为宪宗。宪宗即位后,立即贬斥王伾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刘禹锡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贬为台州刺史。接着又再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此外,陈谏,韩晔等六人也都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唐代政治史上所谓“八司马”。王叔文这个集团的政治措施在新旧唐书里几乎没有记载,但反对王叔文最猛烈的是各地藩镇,可以想见王叔文必有抑制藩镇的计划。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时候,史书上说他们是“颇怙威权,中伤端士” ,御史窦群弹劾刘禹锡的罪名是“挟邪乱政”,由此也可以想见这是封建官僚内部的权力斗争。关于

4、这个政治集团的评价,我们让历史 学家去探讨。刘禹锡做了十年朗州司马,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召还。宰相本想起用他为省郎。这时他做了一首玄都观看花诗,讥讽了执政官,于是又被放逐外出,去做连州刺史。后来改夔州刺史,又改和州刺史。到大和二年(公元八二八年),才又召还,拜主客郎中。可是他又做了一首重游玄都观诗,执政官大不高兴,虽然有宰相裴度的赏识,也只能举荐他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裴度罢相,刘禹锡也就被排挤出去做苏州刺史。任满回朝,任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卒,年七十一。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政治遭遇是同样的。文学

5、声望,在贞元、元和年间,也同样是惊动一时的。但刘禹锡活到七十一岁,柳宗元只有四十七岁。柳宗元终于柳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刺史之后,还做了三任刺史,一任郎官。晚年还和白居易结交为好友。白居易极口称赞刘禹锡的诗,称之为诗豪。因此,刘禹锡的诗名超过了柳宗元,在长庆、大和年间,他和白居易同为诗坛领袖。因为做了多年的外州刺史,到的地方多,熟悉各处的风土人情,这就丰富了他的诗料。他特别注意民间歌谣,吸收民歌的题材和风格,创作了著名的竹枝词,为唐诗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刘禹锡诗集中有竹枝词九首,又有竹枝词二首 ,又有堤上行三首 ,都是民歌风格的七言绝句。 竹枝词九首是最初的作品,因为有一篇序引自作说明:四方之歌

6、,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雎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俚,乃写为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歙,知变风之自焉。这一段序引,讲到几个问题,需要解释。第一句是说各地的民歌,声音虽有不同,但都是乐曲。 “岁正月”,没有说明是那一年的正月。“建平”是个旧郡名,当时称为归州,即今之秭归。这两句, 应当是说明作 竹枝词 的时和地, 但时既不明白,地亦可疑, 因此曾引起后人的研讨,我们留着以后再讲。下文是叙述作者在建平

7、时听到儿童唱竹枝词的情况。这是一种联唱的歌曲,有人吹短笛伴唱,击鼓为节拍,歌的人同时也舞。谁能唱得多,就是胜者。以下五句,是作者对这种民歌的印象。黄钟是正宫音乐,其声词是和平中正的,但羽声是激昂慷慨之音。“黄钟之羽”是和平中带有激昂的音调。激昂是在歌曲的最后部分,象苏州的山歌那样。但也分不出那里是吴声,那里是楚声。 “伧”是对吴人的鄙称,“儜”即“狞” ,唐诗中常用此字来表示猛烈、激越,这里是指楚声。总之这些歌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很宛转的,有些象诗经卫风中的那些情诗。以下六句说屈原在湖南,因为民间巫师唱的迎神送神歌都用鄙陋的歌词,所以改作较文雅的九歌,至今当地人民还在用他的歌词作为舞曲。刘禹锡

8、也摹仿屈原作了九首竹枝词,使能唱的人流传开去。最后二句是说他把这九首竹枝词 附在屈原 九歌 之后, 使后世听 “巴歙”的人了解“变风”的来源。“巴歙”是巴郡(今四川东部 )的民歌,“变风”是关于诗经的名词。郑、卫二国的诗,虽然是淫辞艳曲,但还是稍稍变样的“风”诗。十五国风中有正风、变风,文辞音调雅正的诗称为正风,文辞音调有些不端庄的称为变风。这里所谓“变风”,就是指上文的“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从这一段序引看来,刘禹锡开始作竹枝词九首是有意继承九歌的,后来他又作二首,就另外题作竹枝词二首,并不合在一起。另外他又作了堤上行三首、 踏歌词四首 ,其实也是“竹枝词” ,因为这两组诗中都提到

9、“竹枝”。“竹枝歌”是有地区性的民歌,所以其第一个特征是地方色彩。刘禹锡在建平初次听到竹枝歌,仿效屈原拟作九首,也就运用这个地区的山水、古迹、风土、人物。他歌咏到白帝城、白盐山、瀼溪、昭君坊、永安宫,滟滪堆,瞿塘峡中的十二滩、巫峡,都是从夔州到归州这一段长江两岸的山水古迹。杜甫在这里旅居的时候,也有诗提到。水经注卷三十三对这些山水古迹有详细的叙述描写,可以参看。至于风土、人物,在这九首歌词里反映出来的有人民在白帝城头和瀼溪桥上的唱歌,有昭君坊里和永安宫外的游女,有旅居在此地的妇人托返回成都的船带信给丈夫,有住在山头的女子到江边来取水,男子到山下来烧草灰肥田。九首诗组成了一幅风俗画。民歌的第二个

10、特征是不讲究平仄粘缀。七言四句的民歌往往用拗体,表现在第三句。刘禹锡这九首也都用拗体,而不用绝句正格。 拗体绝句的下半首音调较为急促,苏州山歌也大多如此。所以杜甫作拗体绝句,即称为“吴体”,刘禹锡序引中所谓“激讦如吴声”,也说明了民歌的这一个普遍特征。所谓“竹枝歌”,大概是当地青年男女在竹林里劳作时的对唱歌谣。这个名称也是当地特有的,正如苏州称为 “山歌”,是山上劳动人民的歌谣。福建有 “采茶歌”,是采茶姑娘的抒情歌谣。山东有“渔歌” ,是渔民的歌谣。各个地区的这一类歌谣,都是劳动人民歌唱他们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就是所谓“劳者歌其事”。因此,歌词的题材内容不会越出他们的生活范围以外。歌词的语气也

11、大多自白,很少代言。这是民歌的第三个特征。刘禹锡这九首诗中,第二、四、六、七、八首都是用唱歌者自白的语气。民歌的第四个特征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喻。第二首以“花红易衰”比男子的薄情,以“水流无限”比自己的愁绪。第六首以“波浪不能摧”的滩石来对比来去不定的情人之心。第七首以瞿塘峡中危险的水道来对比“平地起波澜”的人心。意思是说,江水之所以有波澜,是因为底下有石头,而人心则在平地上也会起波澜。利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学 的隐语,是民歌的又一个传统特征。晋代的子夜歌有一句: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芙蓉”即是莲花(荷花 ),在雾露里的莲花,看不分明。这个“莲”字被用来作“怜”的谐声字。“见怜”即是“被爱”。这

12、里表达一个女子的忧虑,不知道那个男子到底爱不爱她。又有读曲歌一首:奈何许 ! 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石阙”即是碑。碑生在口里,即是口里含着碑。“衔碑”是“含悲”的谐声字,这首民歌是一个不幸的女子的叹词,“怎么办啊 !我满含悲哀,话都说不出来”。 “雾露隐芙蓉”和“石阙生口中”这两句都是为谐声字而作的比喻,不是诗歌的本意。刘禹锡另外有一首著名的竹枝词 ,也用这个传统手法: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东边日出西边雨”,既是晴天,又不是晴天。一个女子听到她的爱人在江船上唱歌,捉摸不定,不知他对自己到底有无爱情。这里就用“晴”字来借作“情”字。这种诗体,称为“

13、风人体”。这个名词,最早见于锺蝾诗品。他说谢惠连“工为绮丽歌瑶,风人第一” 。似乎是指民歌风格的诗。严羽沧浪诗话论杂体诗,有“风人诗”一格。注云: “上句述一语,下句释其义,如古子夜歌、 读曲歌之类,则多用此体。”这就是以“晴”字谐“情”字音的方法了。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云:“古有采诗官,命曰风人,以见风俗喜怒、好恶。”这里说明了“风人”是古代的采诗官。但古书中却未见有这个官名。总之,这个名词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唐代才开始流行。当时所谓“风人诗”,后世却称为“谐音诗”。皮日休、陆龟蒙都有几首风人诗,大约在中晚唐时代民歌中盛行这种谐声法,所以刘禹锡也采用在他的竹枝词中。以上举出了民歌的五个特征。事实上

14、, 它们是一切民间文学 的特征。 民间 文学 的题材内容、创作方法和表现方法,丰富多彩,各地区有它自己的特征,当然不限于以上所提到的五种。刘禹锡能注意到巴东、湘、汉一带的民歌,汲取其内容和形式,写出自己的新颖的诗歌,这就可见他善于向人民学习。自从刘禹锡的竹枚词盛行于世,以后各地文人都摹仿他,用这种形式来歌咏本地的风土人情。于是出现了“广东竹枝词”、 “扬州竹枝词”之类的作品,有些还在每首诗下附一段说明,于是“竹枝词”这个名词就变成了“风土诗”的代称,而失去了它的地区意义。旧唐书刘禹锡传说: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襄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

15、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词也。这是说刘禹锡作竹枝词是在贬官朗州司马时,朗州旧称武陵,就是现在的湖南沅陵。如此,则“竹枝歌”是湘西的民歌了。但是,刘禹锡的自序里明明说这些竹枝词是在建平时所作,而且刘禹锡从夔州刺史转扬州刺史时作过一首别夔州官吏诗: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青帐联延喧驿步,白头俯伛到江滨。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惟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这首诗明确地说九首“竹枝词”是在夔州时所作,可知旧唐书的记载是错了。夔州和归州是邻郡,可能建平郡原先包括夔、归二州,后来分为二州,故夔州亦可用建平这个旧名。刘禹锡创作的 竹枝歌 ,很快便流传到长安、洛阳, 成为

16、流行的新歌词。孟东野有一首 教坊歌儿诗,有句云:去年西京寺,众伶集讲筵,能嘶竹技词,供养绳床禅。能诗不如歌,怅望三百篇。可知佛寺讲经的时候,有伶人唱竹枝词的娱乐节目。伶人以能唱竹枝词,得到丰厚的供养。孟东野感慨自己能诗而遭遇不如能歌,因而悼念诗道的没落。又有自惜诗云:倾尽眼中力,抄诗过与人,自悲风雅老,恐被巴竹嗔。这是说他竭尽昏花的老眼,抄写自己的诗送给朋友,却又怕自己的诗已经过时,反而会被巴州的竹枝词嗔笑。在同时的诗人中,也有许多跟着做竹枝词。现在所能见到的有顾况一首,白居易四首,李涉四首。晚唐五代有皇甫松作六首,孙光宪作二首。“竹枝歌”这个歌名的意义,从来未见解释。我们说它是巴东、湘、汉一带在竹林中劳动的青年男女的抒情歌,也只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推测,没有文献可以证实。但花间集中收有孙光宪的竹枝二首,尊前集中收皇甫松的竹枝六首,都以“竹枝”和“女儿”二字为和声,因此,又可以推测它是以和声为歌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