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考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64709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18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考试题(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论述题1、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论述异化劳动的,如何正确的评价马克思这一思想?论述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对自己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成就的哲学概括,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三种主要的分配形式工资、利润和地租,归结为异化劳动以及由异化劳动所决定的私有制。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马克思首先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接下来,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具体表现: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

2、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进一步考察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认为私有财产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由于劳动与资本的分离,才使劳动成为异化劳动,才使劳动的外化得以实现。马克思在研究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证明,人类全部奴役制的根源就是这种客观的、物质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在此,马克思以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为基础,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正确评价:1。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

3、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的客服和超越。2. 从当时理论界在异化问题上的思想水平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深度也是很突出的。3. 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依然是其理论的主题。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解析依然是前科学的。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

4、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造成以上三点理论缺陷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此时还没有彻底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手稿 只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而不是一部已经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著作。2、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论述共产主义的,如何正确的评价马克思这一思想?马克思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其共产主义观的:第一,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在手稿中,“共产主义”是作为异化劳动的对立面来设定的。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手段及其必然结果,因此作为异化劳动消除的共产主义当然应当把对私有

5、财产的扬弃作为其核心内容。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第二,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只抛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而不抛弃物质财产本身。第三,共产主义是任何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彻底扬弃,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到了共产主义时,“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是价值根据,自然主义是事实根据,价值根据必须立于事实根据之上,价值根据是事实根据的意义所在。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是一物两体的关系。第四,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的运动之中。另外马克思还的两种尚未完成的共产主义观

6、进行了批判。分别是:粗陋的平均主义共产主义的观点;政治的共产主义观点。正确评价 :首先,马克思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点带有无法抹去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维色彩。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之所以应当被扬弃,不是因为它和历史的现实发展规律相矛盾,而是因为它和人的本质要求相矛盾。马克思此时的理论建构所达到的知识一种伦理意义上的人本主义思维成果。它跟从现实历史中得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还是有根本的区别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观的理解中,也包含一种从现实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的思维逻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对现实的劳动的客观作用的重视。(2)在认识论的角度上对客观对象在人的感觉形成中的作用

7、的重视。(3)对经济因素在社会形态中的作用的重视。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中还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在区别其内容和形式的前提下进行的,共产主义不抛弃财产的物质内容,只抛弃财产的异化形式,这就是对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的很好把握。在对现实劳动的分析上也是如此。2 3、 根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为什么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是自古希腊哲学以柏拉图的“理型论”为代表开始的客观唯心主义对人“本质”的解释。此类客观唯心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不依附于个体、社会甚至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特

8、殊形态,而现实中的人,是这种形态的变化、完善、物化(现象化)的产物。而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因此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如何理解:所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基本的哲学命题,一个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另一个是 “处在同一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相互联系”。前者从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来界定人的本质,而后者强调人实际上所参与的社会

9、关系,要远远超过直观所能掌握的有限数量,即一个社会中的任何一种关系,都会对其中任意个体的人发生作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以下几方面涵义:首先,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如一个人是奴隶还是奴隶主、地主还是农民、资本家还是工人等,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其次,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应该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把握人。社会关系简单地说包括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进一步说可以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再进一步,还可以分为若干方面,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生产关系、业缘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以及道德关系、宗教关系、法律关系,等等。要全面地了解一个

10、人,就应该从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入手。最后,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有主次之分。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着基础的支配的作用,它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人在生产活动、交换活动、分配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中所处地位和相互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的集团实际上就是不同的阶级。政治关系也是社会关系中重要的关系,它是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人的社会地位不仅与人的经济地位有关,而且更与人的政治地位有关。在社会关系中,人际关系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不能仅仅从人际关系角度来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科学结论作庸俗化的理解,不能把这个科学结论看作是一些人大搞 “

11、关系学” 的根据。 社会关系当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不能归结为人们平常所理解的那种狭隘的“人际关系”。4、 根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为什么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作为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马克思说以前的哲学家的做法是错的,只把哲学停留在理论上。以前的哲学都只是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就把改造世界作为己任,即提出哲学在改造世界上的指导功能。也就是讲,哲学要靠人的实体来把它表现出来,不然就像是船放在陆地上一样成了摆设,而没有被真正的释放出它应有的价值。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只是消极被动地解释世界, 不懂得实践活动在改变世界和人类社会生活

12、中的根本地位, 提不出用实践去改造世界的主张 , 不懂得实践的观点对于哲学理论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决定性意义。传统哲学以实体本体论的方式追求关于世界的绝对真理,试图达到对世界的终极解释。在这里,传统哲学对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是静观式的知识论态度。在传统哲学看来,静观高于行动,理性高于实践,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解释世界”的问题,在于把握世界的终极存在和本体根据的问题。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唯物性,历史性,辩证性,和斗争性。而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不仅是说明世界, 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认为这样 ,就从根本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区别开来了,旗帜鲜明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征

13、, 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蕴含两个最为基本的维度:哲学范式和思维范式,只有从这两个维度入手,才可以展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意义。具体而言,这一革命蕴含了两个根本性的范式转换:就哲学范式而言,从思辨哲学转向实践哲学;就思维范式而言,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从实质上看,哲学范式的转换与思维范式的转换并非比肩并立的两个转换,亦非前后相继的两次转换,而是同一转换的两个方面,即它们乃是两种视野下的同一个转换。要认识到马克思哲革命的实质需要理解这一转换。5、评述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阐明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历史功绩:、费尔

14、巴哈的宗教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即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照了上帝,然后对上帝秉礼膜拜,使上帝成为统治人的异己的力量。正是由于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世界被两重化了,一个是宗教的想象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人间世界。现实世界是受宗教世界的统治和支配的。,费尔巴哈揭去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得出人类创照上帝的结论。他认为宗教并不神秘,他只不过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自己身上分离出去,把他变为脱离人而独立纯在的精神实体,把他从人间搬到了天国,人间有不平等,神的世界也就有了等级。局限性:,他没有进一步揭露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他不了教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中的人的自我分裂是

15、由世3 俗社会中的人的自我分裂决定的。,他没有找到克服宗教异化的正确途径,他认为只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就够了,显然这是不对的。,他想用爱的宗教代替神的宗教,想建立新的宗教爱的宗教,在爱的宗教中没有神的地位,只有人对人的爱,人就是人的上帝。6、 费尔巴哈哲学的缺陷有哪些?费尔巴哈哲学存在一些严重缺陷:第一,他没有逾越旧哲学的屏障,仍然企图建立凌驾于其他一切科学之上并把它们包罗在内的科学。第二,他没有把唯物主义哲学贯彻到底,其下半截(即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而上半截(即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第三,他不能客观地批判黑格尔,而是简单地把黑格尔当作无用的东西抛在一边。第四,他的历史观不仅

16、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而且除了矫揉造作的爱的宗教和贫乏无力的道德,拿不出什么积极的东西来和黑格尔体系的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内容相抗衡。7、根据费尔巴哈论的论述,谈谈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首先,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人类的认识是无止境的,真理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但是,黑格尔按照旧哲学的传统要求,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体系,人类的认识到了黑格尔哲学那里就完结了。其次,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一切都是发展的,自然界也是发展的;但是,按照黑格尔的体系,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因而自然界的一切在“绝对精神”的逻辑阶段就已经规定好了。最后,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无穷发展的过程,但是,按照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体系,人类历史到普鲁士王国所许诺的等级君主制实现的时候便达到了顶点。8、 费尔巴哈论对黑格尔哲学成就的概括。第一,黑格尔哲学包括了以前的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巨大领域,而且在这一领域中发阐发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第二,黑格尔哲学不自觉地指出一条走出绝对真理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9、阐明马克思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