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资料1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64070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6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评论资料12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文学评论资料12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文学评论资料12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文学评论资料12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文学评论资料12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评论资料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评论资料12(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age 1 of 25 文学评论资料12 报 、 人人、 伍人报、 台湾文艺 、 台湾文学、 台湾新文学等。(二)五十 七十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国民党当局迁台以后,文学发展出现新变。1、五十年代初期,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 战斗文学 ”“文学 ” ,一时间有陈纪莹的荻村传、姜贵的旋风、潘人木的涟漪表妹 、王蓝的蓝与黑等小说,孙陵的保卫大台湾歌、葛贤宁的 常住峰的春天等战斗诗出现。 “ 军中作家 ” 朱西宁、 司马中原、 段彩华被称为“ 军中三剑客 ” ,朱西宁有铁桨 狼、 猫等长短篇,司马中原有荒原乡野传闻 、 狂风沙 、 刀兵家、 狼烟等,段彩华有花雕宴狂妄的大尉 龙袍劫幕后等作品。其中

2、有一些呈现不同的意识,但是他们还有相当一些作品写自己的大陆乡土情怀,写乡土大地上的“ 血性汉 ” ,有其可观之处。2、 五十年代初期随国民党迁台的二百万军民,离乡背井来到台湾, 一部分作家及其家眷,以写作遣兴抒怀, 表达了对大陆故土的深切怀念。“ 怀乡文学 ” 特别是散文与诗风行一时,代表作品有林海音城南旧事、琦君的琴心 、於梨华的梦回青河 、张秀亚的三色等。3、现代派文学在五十年代兴起,至六十年代几乎盛极一时, 主要表现在诗歌和小说两个领域:五十年代前期, 纪弦、郑愁予等成立 “ 现代诗社 ” ,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罗门等成立“ 蓝星诗社 ” ,洛夫、痖弦、张默组织“ 创世纪诗社 ” 。

3、虽诗论主张有所不同,或鼓吹“ 横的移植 ” ,或强调 “ 知性 ” ,或标举 “ 六大原则 ” ,或倡导 “ 超现实 ” 、“ 现代化的中国诗” ,但都表现出的现代主义倾向则是一致的,如纪弦的阿富罗底之死 、郑愁予的 梦土上、余光中的 钟乳石、洛夫的 石室之死亡 、痖弦的深渊等。小说方面,在五十六十年代之交,围绕在台大外文系夏济安周围的一批大学生作家,以文学杂志 、 现代文学二刊为阵地,掀起了一股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热潮,并写出了一批具明显现代派色彩的作品,如白先勇游园惊梦、施叔青的倒放的天梯、丛的盲猎 、水晶的爱的凌迟王文兴家变、七等生我爱黑眼珠、欧阳子魔女等,现代主义浪潮在六十年代遂成为台

4、湾文坛的主流。4、与此同时,对于“ 文学 ”的摒弃, 又向另一种审美方向寻找出路,这就是以娱乐消遣为追求的通俗文学。言情小说自五十年代起,从金杏枝、禹其民经郭良蕙,至六十年初琼瑶以窗外一作,打开了言情小说的一片天地,另外还有华严、姬小苔、玄小佛等作者;在新武侠小说的创作方面,古龙、卧龙生、独孤红、柳残阳、上官鼎、萧逸等百余人大写武侠小说,此后又有其他种类的通俗文学(包括三毛作品) ,以 “ 流行天下 ” 之势,席卷而来,形成奇异景观。5、二战后乡土文学在台湾的发展未有稍减,在五十 六十年代钟理和、钟肇政等一批承前启后作家的努力下,本省藉作家克服了语言转换的困难,继续勉力笔耕。除“ 二钟 ” 外

5、,乡土散文家张腾蛟、王鼎钧、肖白、 陈冠学、许达然等人的创作使乡土文学有了新的拓展。随着岛内外政经形势的变化、 社会上民族意识的抬头和反美反日情绪的滋长,乡土文学进入了极盛阶段,成为七十年代文学主潮。其要者有三端:一是 “ 唐文标事件 ” ,以唐文标、关杰明为代表的海外学人,全面批判50 年代以来台湾诗坛出现的恶性西化、盲目现代的倾向,为乡土文学在下阶段的崛起,准备了条件。二是 “ 乡土文学大论战” (1977-1978) ,陈映真、尉天聪等高标“ 乡土文学 ” 大旗,与彭歌、王文兴等展开激烈论战,清理了自1949 年来台湾文学发展的脉络。三是乡土文学他作大繁荣,涌现了大批卓有成就的乡土文学作

6、家和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品,给乡土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陈遇真的 夜行货车 、 华盛顿大楼 、黄春明的 锣、 儿子的大玩偶 、 看海的日子 ,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 小林来台北 、 美人图、李乔的寒夜三部曲 、洪醒夫的黑面庆仔等都是一时之选。6、这一时期在台湾完成大学学业的学子, 西渡新大陆, 形成留学潮。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引发了留学生文学的崛起并延伸至八、九十年代,空间上也扩展至欧陆,留学生文学也于此有了更新的垦拓。聂华苓、於梨华、陈若曦、白先勇、丛、马森、杨牧、张系国、赵淑侠等人贡献出了一大批留学生题材的作品, 在大洋彼岸亮出了一道华文文学的独特风景线。代表性作品有 纽约客 (白先勇)、Pag

7、e 2 of 25 傅家的儿女们 (於梨华)、 昨日之怒 (张系国)、 中国人(丛) 、 向着太平洋彼岸(陈若曦)、 我们的歌 、 塞纳河畔(赵淑侠)、 西江月(李黎)等。(三)、八十 九十年代,因台湾政局在七十年代末发生变动(蒋介石去世,蒋经国继位),推行民主化改革,又开放了 “ 党禁 ” 、“ 报禁 ” ,解除了 “ 戒严法 ” 。意识形态加大自由度与经济高速发展,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形态初露端倪,也都为文学发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自八十年代起, 台湾文学呈现出一派无主流的多元发展的新局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现象:1、女性主义文学潮流。五十 六十年代,台湾曾出现过数量不少的一批女作家,大多以家

8、庭婚恋为题材,格调轻柔、文笔妙曼,继承了“ 五四 ” 时期冰心等人的路数,有过骄人的成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逐渐解冻,一群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去西方留过学、接受过现代派文艺思潮洗礼的年青女作家,挟带着反叛传统、肯定自我的英气,以迥异于前辈的写作姿态和意识观念,写出了一批高扬现代意识和女性意识的作品。其中包括廖辉英的油麻菜籽、不归路、 盲点,曾心仪的彩凤的心愿,袁琼琼的女强人 ,萧飒的唯良的爱 、小镇医生的爱情 , 杨小云的 等待春天 等等,昭示着台湾女性主义文学的高涨。2、 政治文学潮流。台湾当局为“ 二?二八 ” 事件平反,开入“ 党禁 ” 、“ 报禁 ” 以后, 作家们对台湾

9、近现代史上一些敏感的话题做了多方面的表现。一些曾饱尝铁窗风味的作家尖锐揭露了暗无天日的牢狱内幕。施明正的渴死者、 喝尿者首开“ 牢狱小说 ” 先河。此后,有陈映真的山路 、 赵南栋、 铃铛花、李乔的告密者 、陈烨泥河等政治小说的出现。3、都市文学与后现代派潮流风行,多媒体创作浮出水面。既有李乔的蓝彩霞的春天、吴淡如的邪窗月 、黄子音 CICI小姐等表现女性都市生存困境的小说,也有黄凡的财阀、林佩芬的都市丛林股票族这类表现工商社会现世相的作品,还有杜十三、林耀德、简政珍等人的颇具后现代意味的都市诗,乃至富实践性的多媒体文学创作。4、原住民文学在八十年代开始起步。国民党政府在台经营多年的山地政策,

10、开始见效。 一批爱好文学的原住民青年作家步入文坛。 他们以得天独厚的出身和生活经历,开拓出社会弱势族群的文学天地。其中最先出现的有田雅各(布农族)、莫那能(排湾族) 、柳翱(泰雅族) 、瓦利斯 ?诺干(布农族) 、波尔尼林(雅美族)等人。汉族作家(如钟肇政、林耀德、王幼华、吴锦发等)也对“ 山地文学 ” 有所关注。5、 “ 探亲文学 ” 形成一时热潮。 台湾当局于1988 年开放大陆探亲,很多作家在阔别大陆故乡几十年后,重返故土, 留下了不少动人的篇章。如四十年来家国(多人合著)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余光中的还乡等。一些本省藉作家也得以到大陆旅游观光,写下记游大陆见闻的诗文,如粟耘丝路漫漫,

11、漫漫思路等,与此类探关文学有某种相通之处,表达了对中华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认同。6、环保文学的兴盛。在工业文明发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凸显出其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 ” 成为作家 “ 现实关怀 ” 的具体表现之一,环保文学应运而生,并成为八十年瓦以来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亮点。心岱的 大地反扑 、韩韩、 马以工的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刘克襄的 “ 鸟文学 ” 以及洪素丽、陈煌、 陈秀喜、 郑俊清等人的其他作品,都显示出作家们在乡土文学与政治文学等现实关怀的作品之间,又开辟出了新的创作境域。7、“ 新人类作家 ” 与世纪末文学思潮。一些出生于六十 七十年代的 “ 新人类作家 ” 在世纪末的当

12、下,以更恣肆更凌厉的姿态,着意建构自己的价值与话语体系,表现出惊世骇俗的世纪末情怀(其中有的被称为“ 新都市言情小说” ) ,年青女作家在其中占据着醒目的位置。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 荒人手记 、苏伟贞的沉默之岛 、张曼娟的我的男人是爬虫类、 俨然记,成英姝的公主彻夜未眠、 人类不宜飞行 、邱妙津的鬼的狂欢、叶姿麟的陆上的鱼、赖香吟的翻译者 、 虚构一九八七、黄子音的桃花游戏、 夜祭、 爱情罐头 、吴淡如的鸡尾酒婚姻、林裕翼的在山上演奏的星星们、纪大伟的膜 、陈雪的恶女书等等,可谓色彩缤纷、各呈异相。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41949-1976 诗歌创作讲授汤哲声教授教学要点:1、对该时期诗Pag

13、e 3 of 25 歌创作的概况和发展演变有一个总体的了解。2、 把握该时期诗歌创作的总体特征。3、 重点诗人及其作品的论述。课时:三课时教学活动:课堂讨论。本章知识点:政治抒情诗。本时期诗歌发展的特色。郭小川、贺敬之。本章必读作品与文献:郭小川望星空、 向困难进军。贺敬之回延安 。流沙河草木篇 。本章思考题: 1、1949-1976 年诗歌创作发展简述及其主要特征评述。2、向困难进军看郭小川 “ 战士诗人 ” 的品格。 3、分析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艺术手法。4、分析闻捷爱情诗的特色。 5、 为什么说流沙河的 草木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作品。一、概述 在建国初的几年中,诗人们尚在调整适应期,创作不

14、多,比较重要的作品有: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华颂胡风: 时间开始了这些作品都是歌颂新中国的成立,充满激情,憧憬未来。1953 年至 1957 年上半年,诗歌创作开始热闹。特别是1956年诗坛在比较宽松的气氛下,以及1957 年上半年 “ 双百 ” 方针鼓舞下,诗坛涌现出一批勇于触及时弊、 勇于表现生活矛盾的诗歌,主要作品有: 流沙河: 草木篇 艾青: 养花人的梦郭小川:望星空中国诗坛上两份重要的期刊诗刊、 星星也于1957 年创刊。但是刚刚繁盛的诗坛受到了重创,原因有二。 一是 “ 反右派斗争 ” 中艾青、 公木、 吕剑、 穆旦、 唐祈、唐苏金伞、李白凤、陈梦家、吴兴华、青勃、公刘

15、、邵燕祥、白桦、流沙河、陈静轩、林希等一大批诗人被迫离开了诗坛。二是1958 年开展的 “ 新民歌运动 ” 。作为一场文艺思潮是无可厚非的,可惜的是,它被许多人看作是与“ 五四 ” 新诗传统相对立的诗歌的新通路,同时加以提倡的,这就超出了文学的问题了。从1963 年开始,诗歌创作出现了新的转折,政治抒情诗成为占据诗诗歌的主导地位的潮流。政治抒情诗有很多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 甘蔗林青纱帐、 厦门风姿等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诵吟、口号式的语词,如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中的部分段落。1966 年至 1976 年的 “ 文化大革命 ” 扼杀了一切歌唱的可能,凡是文化的、文明的都遭到了摒弃,中国诗歌因为这场大灾难而陷于绝境。构成此时中国诗支的诗人的主要是三类:一类是诗坛主力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等,他们来自解放区,五、六十年代进入各自创作生涯的旺盛状态。二类是1949 年以前已经成名的诗人。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田间、李季等。他们总体特点是调整诗风,以适应新的时期。三类是一些青年诗人登上文坛,如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梁上泉、张永枚、周良沛等。综观本时期诗歌发展的嬗变情况,我们可以作如下概括:(一) 、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