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蒲氏宅第解说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阆中蒲氏宅第解说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阆中蒲氏宅第解说词蒲氏宅第座落在阆中古城笔向街40 号,在明代万历年间, 由商人所建, 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蒲氏宅第是典型的风水古宅, 在修建时主人为追求最好的风水,特在西北乾位开一甬道,设置四重大门,呈“商”字形街门,倒左进入宅第,堂屋正对锦屏山,山中八仙洞、吕祖庙依稀可见。蒲氏宅第是巴蜀古建筑实物宝库中极具特色的“倒坐房”建筑,是至今保护最好的上乘之品,在四川乃至全国都较少见,属历史古建筑中的精品和珍品。一、风水格局最佳蒲氏宅第严格遵循周易思想的脉络: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此院“倒坐房”格局,即生动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面南文化”、 “向明而治”的理念。其街门在西北乾位,乾在天,对
2、蒲家数代人丁兴旺,且多俊才,添财运极有影响。蒲氏宅第近观庭院花草树木掩映,堂前楹联匾额烘托, 门窗装饰古朴典雅 ;远望妙有嘉陵江水环抱、南津关口锁气。其风水为主癸山丁向,前有锦屏案山,后依蟠龙镇山,左有奎星相照、 白塔文笔所向, 右有元辰水白溪壕 “相拥成胎”,一江缠护。有“形理合参”之至理,可谓“阴阳交合”, “藏风聚气”得山水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的最佳结穴地,借天井若斗志寓喝形,不愧为“魁星点斗”格之美称。二、蒲氏宅第院落格局从总的方面讲属一主二次并列式院落。该院落地处笔向街和屏江街之间,两街间的间距 66米,受街巷宽窄和前院邻里建筑的制约,便修成了一组并列式院落, 至今东西两侧还留有主院
3、通之门楣和三对门碗。即东西正房与东西厢房留有小天井,通左右两院落的通道。这种格局与北京四合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据高巍等专家考据,北京胡同间的距离一般为70余米,普通官民的宅院不可能打破街巷格局,故出现了在院落格局上一组或多组四合院横向的并列发展。只是蒲家在购买院落时,因同时于此街对面另有院落,这里只买了该院落的主院部分。这在阆中古城的白花庵街之孔家大院亦属此类。足见阆中古民居融入了京都四合院建筑文化元素。三、建筑结构科学精美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屋面举架有明显优美的反向曲线,四周为土坯墙面柴泥石灰做粉刷, 内木板隔墙, 建筑做工精当。 蒲氏宅第其建筑类型是 “倒坐房” 。民间俗称 “到天
4、井型”,即一个意思。笔向街是一条东西向的街道,蒲宅在2 街南,街门朝北开。为体现建筑走向上的“坐南朝北” ,采取了从侧辟一条通道通道底的方法进入大院,长30余米的通道开有街门、垂花门(即三门)、四门,让人一进门就有深邃神秘之感。视觉上由远及近,渐入佳境。迎面照壁的“福”字,给人进入“洞天福地”的享受。建筑采取前院、中天井、后院三大层面次第展开(即三合院与四合院混合型) ,大院主体建筑五柱落脚, 高敞宏浑, 气派精美。事堂屋两侧东西正房宽敞气派,中间均用圆门隔开,似一景框。前置茶几木椅,供主人品茗小憩;后置卧榻,供其休息睡眠。东西厢房,均为书房,有存放数千书册的容量。如此布设,足见其主人及家人之
5、儒雅涵养与身价。在阆中古城实不多见。四、装修雕饰属上乘之品蒲氏宅第的门窗设置和部件雕饰,至今仍保持原汁原味,这在古城院落中首屈一指;而门窗及多种雕饰,特色和品位均列上乘,这部分内容丰富,现简约分述:门。整个院落有门106扇,其双扇门为40扇,单扇门 30扇,六扇门 36扇。门之脸面,除双扇街门彩绘武门神秦琼、尉迟公和书房中的内双扇门彩绘文门神天官外,现全一色白板扉, 不施“粉黛” ,给人以质朴厚重味。 住宅大门、门罩的装饰、檐角翼然翘起,垂花门则在前沿施以雕绘,左右棂框下垂端部雕以莲花宝盖,都是本色,给人朴拙中蕴含华贵之感。而隔扇门更是宅第一帧绝妙的风景,每扇隔扇门和堂屋隔扇门中的“万”字、
6、“寿”字图案凸出,连起来“万寿”二字,祈祝这意显见。最经典最文化的莫过于后院6 扇活灵活现阆中作为中华本源文化发祥地之一和历史上“丝绸之乡”的蚕蛹纹图案、蚕茧图案精巧逼真,让人叹为观止!其内涵是引申皇图要览中伏羲化蚕、西陵氏始养蚕,伏羲老祖成了养蚕术的发明者的典故。这些保存完好的窗花成了阆中古城门窗的绝品!窗。宅第窗共有78扇,样式齐全且十分精美。有格扇窗、槛窗、撑窗、遮掩窗(又叫遮羞窗) 等,凸现了窗的围护功能、隔离功能、采光功能和审美教化功能。特别值得一提的审美教化功能中的教化类,在宋明理学科举取士制度影响下,中国乡土社会发展成了耕读型的儒家宗族社区,张扬着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蒲家
7、大院堂屋正中两扇门上和东西书房的六扇门上,有祈福类的求平安、求财运、求多子、求功名的福禄寿禧;在堂屋正中六扇门上, 有浮雕、缕空雕精美的狮子滚绣球图案;书香气息扑鼻的琴、棋、书、画图案;象征类动物的龙、凤、狮,植物的荷、梅、兰、竹、菊、牡丹;谐音类、生活类内容丰富,多姿多彩,不胜枚举。3 极为罕见的两扇“双面工”大园窗(即窗正反两面都施以精到的雕功和饰以重瓣花形);极为生活化的里外三层结构的槛窗,里层为护板窗,冬用保暖;中层为木方格窗;外层花窗(有遮掩作用和很强的装饰性,都为古院大添异彩!五、文脉承传蒲氏家族乃书香门第、文风蔚然。据原阆中政协副秘书长、大院主人蒲瑞康先生回忆,其曾祖辈有“家教为
8、先,自强不息、勤笔勉思、持之以恒、和睦邻里”的家规;其祖父又丰富了“学问全面、诲人不倦,严以律己、循循善诱”十六字的内容。仅“家教为先”条,有“勿导人之短,勿持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的信条;有“正直真君子,刁唆是祸胎,衙门戒出入,乡里要和谐”的百字铭;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物念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和编养正诗抄(如熟读白居易赐内诗)为“治家格言” 。仅“持之以恒”条,有待三(即蒲轮聘)入贡后,在家候选到去外地任职的八年中,坚持日撰文一篇、诗一首,从不间断。去官居家,读书、抄书、教学、讲训、编书,成了伴君晚年的日课。蒲葆铨习诗书,光绪秀才。一生从教,曾为
9、家塾学馆教师,长期为川北师范学校教师,阆中女子师范学校教师。蒲氏家中藏书颇丰(可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中遭厄运,连焚二日, 大部被烧毁),仅蒲轮召留下多类图书盛有三十多箱,晚年分给三个儿子,个多得十余箱书。书箱是专门做的,瑞康先生老在一个箱子盖上见到两个小纸条,上云: “正经部十六种”、 “丙午夏逐类清齐”。据阆中县志记载, 蒲宅先后出了以蒲文凤、蒲子桓、蒲编书、蒲琼书、 蒲轮聘、蒲轮召、蒲葆铨、 蒲葆铸等一批俊彦。其中蒲轮聘考中清咸丰辛酉科(1861)拔贡,入仕后人任大足县训导,资阳府知府。蒲轮召考取清光绪乙酉科(1885)拔贡,授候选教谕,所居街道原名文昌街,笔向街系他命名,因街正对白
10、塔,又名文笔塔,取文星高照之意。后应殿试于京城,迢迢数千里行程,不带从伴,自寻路线和自投客栈,沿途艰辛,自不待言,足见其自强不息之精神。蒲葆铨,年少饱读诗书,并习书法。 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受聘于川北师范学校教授国文,后出仕仪陇,至民国还乡。蒲葆铸,年幼好学,及长涉政,先后任广东番禹县、高要县知县,以清廉惠政获誉。蒲编书之女(及蒲轮聘之妹)李蒲氏,婚后其母患疾,蒲氏割股为亲疗疾,当时受到清光绪朝廷旌表,阆中县烈女传有记。蒲轮聘写诗赠其妹李蒲氏。诗有云“古人立言贵保身,发肤不毁重天伦,无可奈何事急矣,何惜一救慈亲”4 (阆中民国县志艺文812 篇) 。蒲忠厚,蒲轮聘之孙,16 岁参加红军,在
11、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工作;长征中牺牲,为烈士。蒲氏嫡亲中,还有保宁镇人、光绪卯科举人、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毕业之杨诚恭,曾任广西苍梧县知县、 南宁知府。民国时任灌县、 仪陇县知县。 1946年阆中县志主编,新中国成立后,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还是原阆中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副主席。他的母亲是蒲氏家族蒲琼书之女。保宁镇人、 1913年毕业于四川高等师范学堂(川大前身),先后任中等学校教员, 茂县专署秘书的刘羽丰, 几十年从教,可谓桃李满天下,当代国际数学泰斗张鼎铭是他的学生:又曾为彭家珍大将军题写墓志铭。他的母亲即使蒲氏家族中蒲轮聘之女。蒲轮聘孙女蒲钟潼之婿蒋先惠(阆中千佛镇人),1948 年上海
12、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留院教授,是该院神经外科创始人、硕士、博士生导师,发表权威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医学专著十余部。 弟子散布全国。曾授业于蒲待三,后外出就读于中国公学,与著名数学家何鲁同学好友的陈鸿柄,追随孙中山参加,在上海、武汉、广州等地作幕府成员。建国后作阆中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和四川文史研究馆馆员。即是师高第子强的典范之一。蒲氏宅第曾长期设帐授徒,开馆教学。蒲轮召购此房时, 即考虑选择优雅环境,以开办私塾,教授弟子。而这里受教者绝非蒙童,而是应对院试、乡试、直至为准备参加殿试者提供最佳学习条件,他祖父蒲葆铨亦长期设馆授徒。 当时学馆名叫“笔耕堂” 。还有曾祖的外甥杨君寿给的建议,可否改为“舌耕堂”的轶事。还赞颂其祖父“德邵年高,品端学粹,诗书泽长,馨香网替”十六字。仅在这里专修国学者,前后约百人众。悬挂于大厅的“天锡眉寿”匾为清同治三年制;天井入口处的 “树背谖荣”匾,为清咸丰七年制。家什中,如大厅香案、靠背木椅、多人坐长条木椅等均为明代珍品;清代藏品和名家书画也多有珍藏。这就大大增加了古院的历史文化含量。蒲氏宅第在阆中古城民居中,她具有完整性、原真性和唯一性。是最具代表和特色的古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