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TAT、vWF、DD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56447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5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TAT、vWF、DD的检测及临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TAT、vWF、DD的检测及临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TAT、vWF、DD的检测及临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TAT、vWF、DD的检测及临床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TAT、vWF、DD的检测及临床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TAT、vWF、DD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TAT、vWF、DD的检测及临床意义(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TAT、vWF 、DD 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王红姚宁 河南省职工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 通讯作者:姚宁河南省职工医院血液内科硕士研究生 邮箱: 摘 要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不同发展阶 段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hrombin antithrombin complex, TAT)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D-二聚体(d-dimer, DD) 含量的变化,以探讨这些活性物质的检测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中的 临床意义。方法用 ELISA 及血液分析仪测定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 和正常人血浆 TA

2、T、vWF、DD 的含量,并对不同类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病人进行了不同出血程度、不同阶段的动态监测。结果急性粒细胞白 血病病人初诊时血浆TAT、vWF、DD 含量明显升高;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病人治疗中 vWF 含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 缓解时, TAT 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血浆中仍维持较高水平;急性早 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血浆TAT、vWF、DD 含量在治疗前均高于其他类型 急性粒白血病病人,应用维甲酸(ATRA)治疗第7 天后与治疗前比较 TAT、vWF、DD 含量降低, DD 水平在治疗第 21 天已降至正常水平,而 TAT 在达完全缓解时仍未降至正常。结论急性粒细

3、胞白血病病人治疗 前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同时激活及内皮细胞的损伤;不同出血程 度的病人的出凝血机制不同,重度出血病人以体内纤溶系统的激活为主, 轻度出血的病人体内以高凝为主,因此治疗上对于止血方案的选择应该 有所侧重;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化疗药物的应用在内皮细胞的损伤上 起关键作用,治疗上应予以重视;疗程结束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 虽然骨髓已显示完全缓解,仍应该注意高凝状态的防治。 关 键 词 急 性粒 细 胞白 血 病; 凝血 酶 -抗 凝血 酶 复 合物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D-二聚体 Abstract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levels of plas

4、ma thrombin antithrombin complex(TAT), von willebrand factor(VWF), D-dimer(DD) in different phr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nd to explore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diagnosis and clinical therapy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Methods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 and health adult were

5、 selected into the study. The levels of plasma thrombin antithrombin complex, von willebrand factor and d-dimer were measur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blood analysis mechine. Results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 group, plasma levels of TAT, vWF and DD were elevated before treatment i

6、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 During the treatment , plasma levels of vWF were much higher in patients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After complete remission, TA T remained high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Compared with other AL patients, plasma levels of TA T, VWF and DD increased in APL patients

7、 before treatment. After treating the APL patients by ATRA for 7 days, we find TAT, vWF and DD content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h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The plasma levels of DD decreased into normal levels after treatment for 21 days, but the levels of TAT was not recovery. Conclusions Activati

8、on of the injury of vascular endothelium,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existed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 Patient with severe hemorrhage should be treated with antifibrinolysis drugs, the prevention of hypercoagulability after treatment should be kept in mind. Keywords Acute myeloid Leukemi

9、a; TAT; vWF; DD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本研究通过检测出凝 血因子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不同发展阶段及不同类型白血病病人中血 浆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其辅助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 病例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正常对照组: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30 例,其中男 15 例,女 15例, 年龄 19-81岁,中位数年龄39 岁,均无血液系统异常,无肿瘤、感染性、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肝、肾功能及血糖均 正常,近一个月无任何服药史。 1.2 患者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50例,均为河南省职工医院2006 年 8 月2012年 1 月住院病

10、人:其中男29 例,女 21 例,年龄 13-74岁, 中位数年龄 36 岁,根据临床表现、血像、骨髓细胞形态学及骨髓免疫学分 型检查全部确诊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例。 选取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均为初诊病例,按天津会议制订的标准 1 进行分类: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50例,包括 M15 例,M218例, M314 例,M45 例,M54 例,M74 例。确诊后, AML 病人除 APL 外均使用 HA(高三尖酯碱,阿糖胞苷)或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进行诱 导缓解治疗;APL 病人使用全反式维甲酸 (ATRA) 及柔红霉素的治疗方案; 另外,将出血病人出血程度分为3 级:0 级

11、为无出血症状; 1 级为皮肤瘀点, 轻度牙龈或鼻腔出血, 尿镜检红细胞阳性,粪隐血试验阳性;2级为皮肤大 片瘀斑及注射部位出血,牙龈或鼻腔出血不止,肉眼血尿,黑便,眼底出 血,颅内出血 2 。 2. 检测方法 2.1 标本采集:所有病人均于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空腹血2ml, 129mmol/l 枸橼酸钠 9:1 抗凝, 3000r/min,离心 10min,分离血浆,放置于 -80冰箱冻存待测;检测时置于37水浴箱内冻融,所有病例均同时检测 血浆 TAT、vWF、DD 二聚体。 2.2 采集时间: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除APL 外)分别采集治疗前,治 疗中第 2 天及化疗后骨髓达到完全缓解后血标本;

1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病人分别采集治疗前,治疗中第7、14、21 天及化疗后骨髓达到完全缓解 后血标本。 2.3 指标的检测: vWF、DD 测定均采用美国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型 号 Acl advance) 进行检测;TAT 测定采用 ELISA 方法。TAT 含量测定 ELISA 试剂盒购自美国ADL试剂公司,VWF 试剂购自美国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 公司, DD 试剂购自上海太阳生物试剂公司。 3.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 x S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样本t 检验或方差分析,检验水准=0.05。 结果 1急

13、性粒细胞白血病( AL)初诊病人治疗前血浆TAT、vWF、DD 水平(结 果见表 1) 初诊的 50 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血浆TAT、vWF、DD 水平明显提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4 AML 病人治疗中血浆TAT、 vWF 和 DD 水平 (xS) 组别n TAT(ng/ml) vWF(%) DD(ng/ml) AML 治疗前50 45.77 12.57 184.86 30.20 389.53 267.41 AML 治疗中50 45.09 13.07 283.16 30.23 # 388.59 266.96 AML 治疗后50 23.88 6.42* 49

14、.11 41.64 31.43 9.64 正常对照组30 2.75 0.77 67.28 19.65 41.96 6.57 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 P0.05); 疗程结束后, 病人 TAT 水平仍未降至正常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达 CR 时与正常组比较 P0.01 讨论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原发恶性血液病,其特点是在骨 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有广泛的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生,浸润其他组织 器官,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急 性白血病发病率日益上升,在儿童和35 岁以下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 中占第一位。在白血病病程中约1/2

15、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 已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 是急性白血病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发生率达6.8%-68%,其 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blastic Leukemia, APL)的 DIC 发生率 75%, 病死率 20%-40% 3 。急性白血病病人出血发生的原 因很多,血小板量及功能改变、 凝血功能障碍及纤溶系统亢进等都是 其发病原因。 研究表明 4,白血病病人的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是普遍存在的病 理生理变化,高凝状态是白血病病人并发血栓或出血的重要发病机制 之

16、一。急性白血病病人凝血障碍的主要问题是出血倾向,可能表现为 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 发生率约在 10%-40% 5 , 多出现于疾病的早期, 化疗或合并感染之后, 临床上无明显的症状及体征,且常规的凝血指 标也很难检测这种高凝状态。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6 ,通过检测凝血激 活的某些微量的分子标志物可反映体内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等情况。 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 TAT), 是凝血酶与 AT-结合后产生的灭活的蛋白酶/蛋白酶抑制物聚合体。 在一般病理情况下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很快为抗凝血酶所中和, 故直接检测凝血酶原含量困难较大,相比之下TAT 可监测很小程度 的酶原转化,且TAT 能灵敏反映体内凝血情况,因此对DIC 的早期 诊断很有价值,此外,临床上通过对比观察TAT 前后测定结果可监 测体内抗凝及溶栓疗效,因此TAT 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对凝血 和纤溶病理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