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及发展前景张启发院士在中科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学术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启发做了题为《转基因农作物:研发、产业化、安全性和管理》的学术报告张启发分别从转基因技术的基本概念、国内外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现状、转基因技术对我国农业的意义和发展前景以及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与管理等四方面对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进行了介绍与展望张启发就“转基因农作物是否安全”这个问题做了重点阐述张启发说,“这个安全性无非就是两方面: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是否有害?”张启发引用了经合发展组织的话:“如果能合理地肯定,在预期的条件下消费某食品不会有害, 则该食品就被认为是安全的 “在安全性评价方面,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实质等同的原则, 即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目的,不是要了解该食品的绝对安全性,而是评价它与非转基因的同类食品比较的相对安全性二是个案分析的原则这是在国际上已经广泛接受和采用的两个原则至今无法证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那么外源基因进入人体后是否会改变人的遗传性状呢?张启发解释道,每一口食物中都有数以万计的基因,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而在人类社会数百万年的历史中,从未见过食物中的基因遗传给人类的事情,这是因为各种生物间大量的基因是具有同源性的。
自然食品是安全的,转基因作物的食品经过人工修饰,是不是安全?对此张启发表示,人类对主要农作物的遗传修饰已近万年,已很少还有未经修饰的“自然” 食品 而且自然的也不一定是安全的,自然界的大多数植物都不同程度的产生毒素,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防御机制另外,安全性也是相对而言的,对于一部分人群安全的食品,对另一部分人不一定安全对于目前人们种种类似这样的疑问,张启发总结道:“转基因农作物在全球大面积种植已有9年之久, 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群超过10多亿人,至今还没有关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任何证据 ”转基因作物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谈到转基因技术对我国农业的意义和发展前景时,张启发列举了我国农作物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水资源与旱灾、化学肥料的滥用、盐碱地与酸性土壤、病虫危害与农药、作物的品质和主要作物产量等等转基因技术将对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的实现起决定性作用 ”张启发说道张启发分别从少投入、多产出和保护环境三方面论述了转基因作物的巨大潜在价值少投入,即少施化肥,少打农药,少用水,少用土地和少用劳动力;多产出,即高产、优质、农产品的多用途和食品的多样化;保护环境, 包括减少食品污染,有利于人类健康;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等。
他还举了抗虫水稻试种的例子加以说明:在湖北试种时, 抗虫水稻的应用使得每亩地至少少投入80到95元;大大减少了农户农药中毒、中暑的危险张启发在报告中指出,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是一脉相承的几千年来, 人类通过对自然突变基因和重组体的选择和利用进行品种改良;近百年来, 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实现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近十年中,转基因技术成为品种改良的重要手段张启发指出, 两者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基因转移的效率方面的区别也相当明显传统技术只能在生物种内实现基因转移,转基因技术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传统技术不能准确地操作和选择某个基因;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功能清楚的基因,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最后,张启发概述了自己就转基因技术问题的几点感想与看法:“转基因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新手段,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基因技术本身能够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评估,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 ” “对转基因技术的风险评估应以传统技术为参照 “科学规范的管理可为转基因技术的利用提供安全保障 “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科普和公众教育十分重要相关转基因材料1、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 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动物饲养和医药研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植物是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1983年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是1993年投放美国市场的转基因晚熟西红柿转基因农作物可能同时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优点,因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曾指出:“农业转基因技术可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世界温饱问题的根本途径据国际转基因技术推广组织发布的数据,2002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了12%, 达到5870万公顷,这是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作物面积连续第7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转基因技术在动物饲养领域也取得了很大进展除了蛋、 奶、肉、毛皮等的产量与质量提高外, 转基因动物还在医药领域独辟蹊径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特殊基因的动物不仅可能直接生产多种药品,比如转基因绵羊能生产人的一种蛋白酶,而且利用转基因猪的器官进行人类器官移植也已经列入科学家的探讨范围然而,自第一种转基因生物问世后,人类有关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争论就从未停止对转基因技术的主要担心有:含有抗虫害基因的食品是否会威胁人类健康;转基因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转基因产品是否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带来的伦理问题等等。
2、张启发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家湖北公安人 1976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系统分析了世界大麦遗传多样性,揭示了世界大麦遗传变异的一些重要特点,阐述了世界栽培大麦东、西方独立起源的观点他应用分子标记系统分析了水稻杂种优势与分子标记杂合度的关系,剖析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揭示出大量的上位性遗传效应,提出了上位性是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的学术观点他制作了高密度分子标记连锁图, 定位了20余个水稻重要主效基因和大量数量性状基因他应用分子技术培育出抗白叶枯病的优良杂交稻恢复系、米质改良的不育系及延缓叶片衰老、产量潜力显著提高的转基因水稻3、 “至今无法证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那么外源基因进入人体后是否会改变人的遗传性状呢?张启发解释道,每一口食物中都有数以万计的基因,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而在人类社会数百万年的历史中,从未见过食物中的基因遗传给人类的事情,这是因为各种生物间大量的基因是具有同源性的自然食品是安全的,转基因作物的食品经过人工修饰,是不是安全?对此张启发表示,人类对主要农作物的遗传修饰已近万年,已很少还有未经修饰的“自然” 食品。
而且自然的也不一定是安全的,自然界的大多数植物都不同程度的产生毒素,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防御机制这是利用大家对基因的认识误区食物中的外源DNA 不可能整合到人的染色体基因上人又不是细菌!基因本身没有表现功能的有功能的是基因的表达产物----- 蛋白质转基因的不安全因素就是不知道这些蛋白质是不是对人体有害因为这些蛋白质一般不会通过自然途径进入人体的没证明它是不安全的不等于它就是安全的自然的食品至少人类吃了那么多年了有问题的话早发现了而且万一含有抗除草的基因的转基因作物和哪种杂草杂交了出了种牛B的杂草现有的除草剂对其都无效了怎么办?4、 “转基因农作物在全球大面积种植已有9年之久,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群超过10多亿人,至今还没有关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任何证据自然食品吃了多少年转基因的才9 年 能看出什么对人类的影响起码要几代人才能看出来吧现在就能看出影响的那叫有毒潜在的不等于是没有的5、 “在湖北试种时,抗虫水稻的应用使得每亩地至少少投入80到95元;大大减少了农户农药中毒、中暑的危险用转基因杀虫显然不符合自然规律他不想想虫子也在通过不断的变异适应环境只要有一条虫子没死而且把这个基因遗传下去了那这个转基因的水稻品种等于废了还要冒风险 谁知道若干年后抗虫的那个蛋白质对人类有什么影响?转基因的棉花据说已经出现能抵抗的虫子了再说了“那个水稻虫都不吃怎么给人吃啊”(个人认为这句话经典)6、 “张启发在报告中指出,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是一脉相承的。
几千年来,人类通过 对自然突变基因和重组体的选择和利用进行品种改良;近百年来, 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实现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近十年中,转基因技术成为品种改良的重要手段张启发指出, 两者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基因转移的效率方面的区别也相当明显传统技术只能在生物种内实现基因转移,转基因技术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传统技术不能准确地操作和选择某个基因;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功能清楚的基因,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就算是外源基因传统的方法还是来自于自然的变异和变异的积累“传统技术只能在生物种内实现基因转移”正因为这样才相对安全而转基因把原来不可能在一个物种里的基因转了进去这样对环境的影响不得而知一般实验室做的转基因的细菌做完试验后也都是全部杀死的因为不知道在自然环境下会发生什么变异这个变异会导致什么结果安徽中兴产品认证有限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