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复习浙师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49093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1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史复习浙师大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浙师大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浙师大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浙师大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西方哲学史复习浙师大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史复习浙师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史复习浙师大(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界的本原问题:什么叫本原:即根本,事物的最重要部分,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依据。1.水本原说( P13) :是泰勒斯提出来的,他第一次摆脱了神话宇宙论的传统藩篱,试图在自然界的范围中,用作为日常自然物质的水来说明万物的根源,是一种对万物本原肯定性的表述。 他认为水具有运动本性的,它不仅是万物由以产生的源泉,而且也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2.本原( P14) :是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的,他认为本原应当是一切“无定形之物”,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性的表述,任何单一的或单纯的自然物均不能成为万物的本原,只有各种无定形之物所构成的原始混沌体,才是万物的本原。 事物的产生是由于永

2、恒的运动把对立物从“无定形”中分离出来。3.气本原 (P16):是由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他认为地球和日月星辰都是从空气中产生出来的,并且被空气和一种神圣的“精气”所包围着,气随着凝聚和稀散这两种相反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及宇宙万物,气不仅是指一种自然物质,有时候它也指呼吸、灵魂或某种神圣的东西。4.毕达哥拉斯( P17) :第一次提出了“心灵和表象是在脑子里面”的观点,创立了宇宙中心火(地动说)的理论,提出了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的思想。数本原说 :毕达哥拉斯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数”,万物的本原应当是有定形的东西,而万物共同的东西就是“数”。数是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是决定事物性质的

3、比例关系或抽象原则。5.火本原说 (P20):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他认为火通过浓厚化而变为气,进一步浓化则依次变为水和土,这是“下降的道路”;反之,土通过稀薄化而变为水,进一步稀薄化则依次变为气和或,这是“上升的道路”。而“上升的道路和下降的道路是同一条道路”,它们表现得都是火与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是按照“一定的分寸”进行的,在不断转化的“无定形”原则中加入了“有定形”的原则。逻各斯( P20) :逻各斯是一种以太的物体,是创生世界的种子,也是确定了周期的尺度。逻各斯是“一” ,它永恒的存在着,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并且逻各斯是灵魂所固有的,它自行增长。1.巴门尼德( P24

4、): 存在与非存在:存在物存在,非存在物不存在(是者是,不是者不是),存在或存在物(二者在此没有分别)具有以下特点:存在既不产生、也不消灭没有过去与未来,整个在现在,作为完整、统一、联系的东西;存在是“一” ,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存在是不变不动的;存在虽然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它却不是无边际的或无定形的,强大的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巴门尼德认为只有那永恒的、唯一的和不变的东西才是存在,处于流变中的没有定形,转瞬即逝的东西只能是非存在。真理与意见 :在巴门尼德看来,米利都学派由于把变化无常的“非存在”(水、气等)当作万物的本原,主张“非存在”存在,所以是虚妄的“意见”,赫拉克利特认为“存在和非

5、存在既相同又不相同”,所以同样也是荒谬的“意见”,只有坚持“存在物”存在,“非存在”不存在,才是唯一的“真理之路”。但是他认为对于“意见”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真理”的认识。2.芝诺( P26) :否定运动的论证:在否定运动这一方面,芝诺的论证有 “二分法”、 “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 、 “飞箭不动” 、 “运动场”等。二分法:运动的事物要达到目的必须先走完全程的1/2,而要达到1/2 则又须完成1/2 的 1/2,如此分下去以至无穷,因此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目的。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阿喀琉斯要想追上乌龟,必须首先达到乌龟出发的地点,而在这段时间里, 乌龟已经向前爬了一段距离,于是阿喀琉斯又要先赶上

6、这一段路,而此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点,如此推论,阿喀琉斯只能无限的接近乌龟,却永远也追不上乌龟。飞箭不动:飞箭在一定的时间里要经过许多点,而在这段时间的每个瞬间,飞箭都必然处于某一点上,因此是静止的, 飞箭既然在没一点上都是静止的,那么所有静止的点集合起来仍然是静止的。运动场:又叫做“一半的时间可以等于一倍的时间”(见 27 页)否定多的论证:提出“大小的论证” 、 “数的论证” 、 “地点的论证” 、 “谷粒的论证”等,这些都是要说明:如果存在物是多,则必然自相矛盾。(祥见 P27)3.德谟克利特(P39) :原子与虚空 :他认为宇宙是由原子和虚空共同组成的,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的单位,原

7、子具有以下特点:内部充实的、 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原子虽是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后单位,但是原子本身却是不可感知的;数量是无限,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受因果必然性决定;不生不灭的本原,万物的产生于毁灭不过是原子的聚散。他认为不但“存在”是存在的,“非存在”也是存在的, “存在比非存在并不更多存在”。对虚空的这种承认使得整个宇宙都松动起来,使得原子有了运动的余地。原子与运动 :否认原子受其他东西的支配,而主张原子本来就在运动的观点,他把运动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属性。把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归于必然性。影像

8、说 :每一个物体都会发出一种与自身形状相似的影像,这种影像通过空气的作用而在我们的眼睛里压下印记,从而形成感觉和思想。影像对感官的刺激构成了理性认识原子和虚空的必要媒介, 承认了外界事物的影像对感官的刺激是我们的一切认识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4.苏格拉底( P42)认识你自己: 他认为人只应该关心自己身边的时期,在他看来,哲学应该研究正义、美德、勇敢、 虔敬等与人生相关的问题,要注意从自然界转向自身,而不要把眼光盯在深邃玄奥的自然界。他把人看作是理性的思维主体,“认识你自己”正是要求人们去发现人的共同的和普遍的本质。神学目的论 :他认为“安排”是有目的,就像人的行为绝不是由他的肌肉、骨头及周围的

9、空气、声音等决定的,而是由他所选择的目的决定的一样,神把灵魂赋予人,使人成为比动物更优越的生灵,并把整个自然都安排成一个以人为目的的系统,人则是以认识神作为其最终目的。美德即知识 :把真与善统一起来,真正的知识必然是与最高的道德范畴善密切相关的,任何一种具体的行为本身并不足以构成美德,因为同一种行为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具有不同的道德含义, 但是善本身却不会因为每一种具体善行的相对性而失去它的绝对的和普遍性的意义。而一种行为之符合于善不在于这种行为本身,在于对这种行为的正确认知。精神接生术 ( P46) :苏格拉底方法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无知”。苏格拉底方法“精神接生术”。往往是从对方所承认的前提出

10、发,然后通过不断提问,让对方自己从这个前提中引出自相矛盾的结论,再尝试另辟蹊径, 一步一步剥离出个别事例背后掩藏着的普遍原则,归纳出关于讨论对象的一般定义。5.柏拉图( P48)理念论: 理智的对象称为“理念”,理念不是指肉眼看到的东西,而是指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的观念,即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善的“理念”与神创世界:他认为善是超乎“存在”之上的,一切存在都从它来,善一方面将真理赋予客观对象(理念),一方面使认识主体获得了关于客观对象的知识,善不仅使一切理念获得实在性和本质,而且也是万事万物追求的终极目的和创造世界的根本动力。他认为世界并非永远存

11、在的,而是由一个神或造物主以善的理念为指导,以理念世界为模型,将各种理念模式加诸原始混沌的“物质”而创造出来的。在他看来,神是至善的,他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是最好的,神的至善本性使他根本不会也不允许作出什么不是最好的事情来,神根据至善至美的原则创造了唯一的世界。回忆说 :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经居住在“理念世界” 里,因而早就具有了关于各种理念的知识。 当灵魂进入肉体后,由于受肉体的遮蔽而暂时忘记了关于理念的知识,所以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重新获取知识,而所谓“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洞穴比喻 : 柏拉图这个洞穴的意图不仅要说明洞外之物之于洞里阴影正如理念之于可感事物,太阳之于世间万物正如善的理

12、念之于理念世界一样,而且也试图表明人的灵魂石通过转向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即从洞壁转向洞口,从洞口的火光转向外面的事物,从水中的倒影转向天上的太阳。转向就是反思和再反思,虽然是不段的转回头,但总的来说使知识呈现为一个线性的上升过程。所以,柏拉图又用线喻表明了这个上升过程的各个阶段。)“洞喻”灵魂的不断“转向。知识与意见 :可见世界的知识即“意见”,包括想象和信念;可知世界的知识即“真理”,包括理智和理性,在意见和真理之外的还有无知,他对于意见不是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是认为它不如知识那样明确,但不是无知, 即认为处于运动变化中的可感事物并非完全不可认识,只不过这种知识不是真理,而是模棱两可的意见

13、罢了。理想国 :在柏拉图看来, 既然整个世界是一个由“善”的理念所统辖的秩序井然的体系,那么掌握了善的知识的人也应当成为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的主宰,国家不是由个人组成,它不过是放大了的个人,而个人的本性即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组成,当这三个部分都恪守自己的德性时,整个灵魂也达到自然和谐,从而实现了最高的德性正义,一个遵循正义原则的理想国就应运而生了。(柏拉图的四种德性: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6.亚里士多德(P56)对理念的批评:是对其师柏拉图理念论的批评,亚里士多德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质、原因,同时也表达了一般和个别的思想。主要有一下几点:理念作为事物的形式、实体或共

14、相只能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而不能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人们用来论证理念存在的方法都站不住脚,它们或者是缺少必然性的推论,或者推出了一些没有与之对应的东西的形式或理念;分有只能是对实体的分有,因为只有实体才具有形式或理念;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理念对于感性事物没有任何意义,它既不能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也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第一哲学及存在论:第一哲学的基本宗旨就是阐明事物的一般原因和原理,它的对象是存在本身或“作为存在的存在”,这种关于“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科学,就是本体论,也叫存在论,他认为,事物被称为存在主要有两种意义:偶然的属性;必然的本质,即范畴;确实性,说一件事存在(是),是肯定它是真的

15、而不是假的;潜在性,有些东西虽然现在还不是现实的存在,但确实潜在的存在。在他看来, 实体是一切存在的中心,一切属性的存在,甚至一切范畴的存在,都是唯一地与实体这个范畴相联系而得以存在的它们都不是独立的存在,只有实体才是真正独立的存在。实体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体作为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是第一性和独立存在的,一切其他范畴都必须依附于实体的存在。(1)他认为“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也就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个别事物、个体。( 2)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指既不述说、也不依附于其他主体的具体的个别事

16、物,它构成了支撑一切事物的最后的载体和绝对的主体。第二实体就是逻辑上的“种”和“属”的概念,是作为属的,包含第一实体的东西,就像种包含属一样,它仅仅只具有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特点,但却可以述说一个主体。实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实体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东西;实体不同于属性,它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即没有一个实体比另一个实体更实体;实体是变中之不变。四因说: 实体存在或产生的原因。质料因 :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留存于其中的东西。形式因 :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动力因 :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目的因 :事物要实现的目标。以上四个原因,又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质料是消极的、 被动的和被决定的因素,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因此是积极的、能到的、决定性的因素。潜能与实现 :关于实体是如何生成的,立足于目的论,提出了潜能与实现(现实)的学说。他认为任何实体或个别事物都处于从潜在状态(潜能)到实现的运动过程中,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对应于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由质料和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