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54136934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2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 标准和教材的修订,第一部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 第二部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教材的修编,标准的结构,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 说出A B我国民族分布特征C 是前置限定,是行为动词,是主题内容,第一部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2001年用到2012年教材 七套八种版本 两个补充版本,坚持“几个不变”,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不变 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不变 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不变 选择认识区域1455方案不变 构建“有用”“开放”课程等理念不变 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 绝大部分的课程不变,修订前: 第一部分 前 言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 课程

2、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表格)地球与地图等4大块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不变,修订后:第一部分 前 言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地球与地图等4大块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提前)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建议 (推后),【思考】教科书与课程资源关系如何?,课程内容仍然是:地球与地图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 乡土地理课程内容结构框图调整得更加清晰、醒目,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不变,课程内容结

3、构,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表格和条目不变 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动词不变,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不变,(一)地球和地球仪,“前言”导入语的修订,一、前言(课标第一部分)的修订,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

4、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一)“课程性质”的修订,修订前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

5、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修订后一、课程性质 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区域性 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6、3.思想性 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4.生活性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5.实践性 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二)“课程基本理念”的修订除了标题修订为“课程基本理念”以外,将原来的 6条理念精简为 3条。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的表述

7、,比以前阐述得更为简洁、明晰:提出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倡导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具备地理素养。“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学习空间,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三)“课程设计思路”的修订“设计思路”现改为“课程设计思路”,“思路”也由原来的5条减为3条,内容基本没变,只是将原来的第一、二、三条的内容加以归并,并删去了两段“例如”的文字,这样使阐述更为紧凑。此外,此处增加了“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框图”。原图置于“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移至“设计思路”后在画面和文字上作了修饰。,更加明确、简练7句114个字减少为5句5

8、4个字 更加系统化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例: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衔接、一致,二、课程目标(课标第二部分)的修订,(一)知识与技能 合并:两条系统地理目标(1和2) 单列:技能并加入了地理实验 调整:了解家乡、祖国、世界 删去:认识人口、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超越初中学生心理年龄特征) “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归并到过程与方法中,(二)过程与方法抽象、概括改为分析、归纳提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意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民族自豪

9、感,(一)教学建议 强调: “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 “突出地理学科特点”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 “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实施建议(课标第四部分)的修订,删除案例 实验区教师反映部分案例内容陈旧或设计不够理想 作为教育部门正式文件正文中设置案例在文本体例上不妥 课标解读将设置较多“案例”。,(二)评价建议 强化诊断和发展功能 弱化甄别和选拔功能 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基本理念 结合全面的目标、多样的手段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三)教材编写建议 地理教材 教师创造性教学 学生主动学习

10、 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新增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体现探究学习方式,(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增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四、课程内容(课标第三部分),本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力度大据粗略统计:标准改动85条 / 保持21条活动建议原有51项 / 现有16项,“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部分是地理课程标准的主体,它不仅是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这部分的修订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对一些要求不够明确或不够全面的内容标准进行修订或补充,并在文字表述方面进行精炼和润饰;第二,降低部分内容标准的

11、要求,调整(删除或新增)部分内容标准;第三,对活动建议进行全面的调整。,“内容标准”部分的修订,“地球与地图”部分的修订,(1)将“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修订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增加了一项“标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3) 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修订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4)“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后面增加了“判读经纬度”的要求。,(5)在“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后面,增加了“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要求。 (6)“定向行军”修订为“定向越野” (7)删去该单元表格下面一段不一定十分必要的关于

12、电子地图的“说明”;,(8)删去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活动建议。 (9)将“观察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活动建议,改为“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提高了活动的可行性。,世界地理部分的修订,小标题“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修订为“天气”,这样与以下几个同级标题“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主要气候类型”更趋和谐;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改为“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改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这样使教学要求更为明确;,(1)“海洋与陆地”、“气候”、“居民”单元的修订有:,删去“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

13、仰及文化传统”,降低了学习要求; 将“活动建议”进行了整理、归并,删去了“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活动。,(2)“地区发展差异”这一单元,标题修订为“地域发展差异”,1)将“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修订为“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2)将“知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修订为“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删除了与其他学科内容有交叉的“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和“从报刊中剪辑有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信息,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

14、形式展示和交流”等内容。,(3)“认识区域”单元的修订,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降低学习难度,在“认识大洲”中删去了“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和“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两项要求; 在“认识地区”中删去了“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的要求; 在“认识国家”中删去了指出国家“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要求,删去了说出国家“主要城市”。,此外,将“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这条标准,修订为“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

15、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认识区域”单元表格后面的“说明”文字也由原来的四段调整为三段,使之更精炼些,并明确规定“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中国地理部分的修订,将“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行为动词“说明”修订为“认识”,稍降低了一点要求; 将我国 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修订为较为正规的全称“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这条内容标准中删去了“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改为“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1)“疆域与人口”这一单元的改动有,“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中,“说出

16、”改为“描述”;“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中,“少数民族”改为“民族”。 “疆域与人口”单元表格下面删去一段关于34个省级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要求学生在中国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记住,而不是在本节课中全部记住”的说明文字。,(2)“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新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以及“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要求,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是非常有用的; 进一步明确了长江和黄河的教学要求,要求“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文水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增加了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活动,这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缺乏,乱占耕地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教育意义重大。,(3)“经济与文化”单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