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ppt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4130321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4.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ppt(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教育技术学 周雄俊,你心目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技术?,科学?,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文化?,世界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程,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教育,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素养,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素养,信息学科群,信息素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演进模型,LE图书馆教育 CE计算机教育 TE技术教育 ITE信息技术教育 ICTE信息与通信技术教育 IE信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 信息技术课程具不具备文化教育的意义? 小学初中高中系统连贯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研究: 2003年颁布高中新课标 初中与小学的课程标准或大纲的制定? 以“零起点”水平为前提

2、的2000年纲要是否能起到指导作用?,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应关注,2000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与计算机教育时代的单纯技能训练的差异? 高中课标(2003):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2003课标的总目标,如何在教 学中实现?,中美阅读课的差异?(人文课程) 蚯蚓?(科学课程),

3、两个案例的启迪,先回顾下传统教学,B,C,D,A,学校,A,B,D,C,以授为主的 教学思路。 (思辨),师者,传道、 授业、解惑 也。,学生养成接受式学习习惯,对于创新 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中国传统教学思路,我们知道什么(知识),知识的容器,教师角色 = 分发知识,传统教学,学生角色 = 接受知识,结果,学习过程缺少知识转化,缺少参与角色,机械的学习动作,课程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课程改革最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课程内容问题,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单一的讲授方式不能解决深层次思维问题,因此必须寻求新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开设研究性学习

4、课程是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一条途径,但不是全部。只有当探究学习方式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科时,课改才能全面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如何改变现状?,信息技术 新课程的构建,四种方式(知识、工具、主题、工作),“只见技术不见人”“微软说明书”(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的”(社会发展需要)掌握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信息技术技能 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 重要:是知识和文化中最基本的成分、是应用性和迁移力最大的成分、是属于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的成分。 实用: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用! 正确:?,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择应关注,以STS的视角审视高中新信息技术课程(苗逢春),“科学(Sci

5、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al)” 从“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审视课程的价值,界定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的方法。,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 社会要求以某种价值观念使用科学知识与技术发明。 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是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对各个学科,尤其是技术类学科产生了直接影响。,以STS的视角审视高中新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科学知识发现是促发技术创新的原创力 信息“技术”是与科学、社会相互关系中的“技术” 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科学发明的物化 是有关思想方法的载体;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社会问题” 是应用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

6、社会、法律、道德、伦理等问题。,总体启示,ST S挖掘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科学原理。 每一个技术门类、甚至每一项具体技术背后都凝结着一定的思想、方法,积淀着信息技术的科学原理。每个模块都反映了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和原理。,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挖掘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 思想、方法和科学原理,近代信息科学的发展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奠基作用(冯诺依曼结构,图灵机的设计思想) 算法思想,例如并行加工、分布式加工等 多媒体技术,例如压缩技术、流媒体技术、超媒体信息表证、虚拟现实技术等,ST S :重新定位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

7、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1.改变脱离实际应用情境,“为操作而操作”的“书本技术”教学倾向,重视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实践取向的技术教育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设计任务,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究和学习技术,大量对比试验发现: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可以建立新旧知识技能间的联系,可以获得“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和“灵活的技能”,当面临新的任务时,学生更容易提取自己学会的知识技能,迁移效果更好;而脱离情景的教学容易使

8、学生学到难以迁移到新任务中的“惰性知识”,容易造成新知识与先前知识“相互割裂”现象。,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2. 技术教育领域核心概念的复归:“基于规划的操作和作品制作”(主题模式与工作模式,半工作模式);“技术操作和作品制作中的优化”,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3. 教学实施中技术体系的建构: 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对技术体系的二次构建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在教材基础上,重构教学内容中的技术体系和知识结构 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和课时限制,界定合适的技术深度,课程 标准,教材 建设,教学与学习,课程

9、内容与要求的顶层设计,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二次设计,以课为单元的内容体系、教-学、评价的实现与创新,教材 修改,课程 修订,ST S :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1.引领学生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审视信息技术对社会、科技、生活产生的双面影响 信息技术对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技术进步,个体生活、学习乃至个人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都是具有双面性,需要引导学生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辨证地分析。,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信息社会信息的丰富性与信息冗余、信息垃圾;信息获取技术的滥用(偷拍) “结构化的算法与人的创造性思

10、维” 多媒体信息呈现直观性的适当应用”“信息的直观性与人的想象力” “由信息管理权限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问题”“专业数据库的有偿使用与价值最大化” “数据库对知识的生产和传递的影响” “因特网的广泛应用造成的技术异化”“虚拟交往与真实交往”,实施建议:通过“阅读与思考”的方式,教师通过某个案例或文章引发某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分析,有关的话题包括:,ST S :因循以下线索,分析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2.分析信息技术本身蕴涵的特定科技文化,并在教学中渗透合适的科技文化教育 信息技术蕴涵科技文化大多包含三个层次:物质与器物层次的科技文化制度与组织层次的科技文化

11、有关的行为规范和科技意识(如:协作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创造意识;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保养维护意识;适时更新意识;竞争意识等),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ST S :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原有社会文化系统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时效观等基本观念,改变了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创造出了“虚拟空间”等崭新的电脑空间文化模式。信息技术应用引发的独特价值观: 新的价值观:重过程(程序)胜于重因果,重模拟胜于重解释,重智能胜于重实物,重系统(网络)胜于重分析

12、,重多元胜于重统一等观念。,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ST S :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4.理解、接受、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息技术应用习惯 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速度迅猛,远远超过了社会及其成员的调适速度:现有社会系统及其成员尚未做出及时、充分、有效的制度调适和法律法规建设,尚未形成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相适应的、共同约定的外在行为规范,更未养成自律性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意识。,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信息

13、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内容呈现方式,直线式,把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在不同阶段上使课程内容重复出来,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序。 特点: 合乎学科结构的逻辑顺序,结构严谨 合乎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发展过程 合乎课程组织的连续性与顺序性的原则 提供明确的概念架构,作为老师进行“探究教学”的依据 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螺旋式,对比,避免重复,逻辑思维,确切清楚,认知特点,直觉思维,创造性,课程内容在横向与纵向上分布与展开 横向上体现课程内容在同一水平上分布与排列的框架 纵向上体现课程内容在不同水平上的层层递进与延伸,螺旋上升式,横向课程内容以信息活动为

14、主线,展开为“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纵向上,打破“零起点”,按照内容的层级关系延伸,兼顾学生认知发展与知识积累程序,加大课程内容的深度 并非局限于同一种工具软件功能的分阶段学习上,而是按照同一个工作类别聚合的知识组块内部由浅至深的关系。,螺旋上升式,以化学为例“氧化还原”为例,以“表格”为例,基础层次,分支层次,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为主线 信息技术应用工具为主线 一系列信息处理任务为主线,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编排,模块内容 内蒙 人教 南京 北师大 清华 深圳 冀教,信息技术课程该如何 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

15、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以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 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需要分析(学什么,教什么) 学习者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教学实施规划(怎么学,怎么教) 开展教学评价(学得怎样,教得怎样),信息技术新课程视野下的 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领会课程标准分析教学需要,信息技术新课程视野下的 教学设计理念,教学需要的分析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信息技术新课程视野下的 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在信息素养的三维框架内细化,信息技术新课程视野下的 教学设计理念,学

16、习养料的重要来源是学习资源的挖掘和运用,信息技术新课程视野下的 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流程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多样选择与运用,传统备课与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模式,目标模式 过程模式 WebQuest模式,目标模式,学习需 要分析,教学内 容分析,学习目标 的编写,教学对 象分析,教学策略 设计,教学媒体 选择,教学媒体 设计,教学评价 (形成性),总结性 评价,过程模式,了解学生起点行为 (信息技术基础),决定教学目标及教材 (多媒体教材、网站),决定教学方法 (局域网、Internet),设计教学计划 (教学媒体组合、教学序列),激发学生动机 (介绍学习方法,指导上机、上网),进行实际的教学 (网上教学),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效果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