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总论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119850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PT 页数:135 大小:14.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腧穴总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腧穴总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腧穴总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腧穴总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腧穴总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腧穴总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腧穴总论课件(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腧穴总论,2,教学要求(4课时), 掌握腧穴的概念,了解腧穴发展概况,掌握腧穴的分类。 掌握腧穴的主治特点,熟悉经穴的主治规律。 掌握各类特定穴的概念和分类。 掌握腧穴的四种定位方法。 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3,腧穴的概念,素问气府论:“脉气所发”。 灵枢九针十二原:“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按语:不能把腧穴所在的部位,仅仅看作是筋、骨、皮、肉的局部物质,它与经络气血是密切相关的。,4,腧穴的概念,腧穴(acupoint)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即转输、输通、输注。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喻脉气如水流输转、灌注。“穴”即孔、隙。喻脉气至此如

2、居空洞之室。,5,腧穴的概念 别称,黄帝内经节、会、气穴、气府、骨空; 针灸甲乙经孔穴; 太平圣惠方穴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 神灸经论穴位。,6,腧穴的概念,杨注:“输、腧、俞,本经皆通用”,但三者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腧穴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指五输穴之第三个穴位名;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部位,即五脏和六腑的背俞穴之专称。,7,腧穴与经脉、脏腑、官窍的关系,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按语:诸腧穴分别归属于某一条经脉,而每一经脉又各隶属于某一脏腑,脏腑、经络、腧穴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8,腧穴与经脉、气血的关系,灵枢九针十

3、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按语:腧穴是经脉通路上的刺激点,气血在其中流动,治疗时医生要体会穴位处气血的运行,以调整气血的虚实盛衰。,9,腧穴的作用,千金翼:“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按语:在体表地方腧穴上施以针或灸的刺激,以调整经气的运行,就能够治疗所属脏腑的某些疾病。同样,脏腑的某些病证又能在相应的腧穴上有所反映。总结: 腧穴既是疾病的反映点,也是治疗的刺激点。,10,腧穴概念的形成,11,腧穴概念的形成,腧穴概念的形成一般推论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密切的联系:一是哪里有病痛就在那里治疗,即以痛处作为“砭灸处”,内经称此为“以痛为腧”;二是通过一

4、些无意的、偶然的发现,在距离病痛较远的某个部位被误伤而治好病痛。如误伤大指末端内侧出血,却使原来的喉痛大减,经过反复实践,于是认识到这个部位刺血可以治疗咽喉疼痛;三是在进行检查时,发现按压某个部位,患者感到特别疼痛,这种压痛点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认识到体表的某些部位与某些疾病有着特殊的内在联系,于是当患这些疾病时,就在这些部位检查压痛点并进行治疗;四是检查某些部位时,患者不是感到疼痛,而是感到特别舒快,砭刺这些部位时,病症也获得缓解。内经所说的“按之快然乃刺之”和“应在中而痛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13,腧穴的发展,1)三个阶段 (1)无定位、无定名阶段,即“以

5、痛为腧”的取穴方式。 (2)定位、定名阶段。 (3)定位、定名、归经阶段。,14,腧穴的发展,以痛为输阶段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并逐步积累起来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这种“以痛为输”的取穴方式即为腧穴的无定位、无定名阶段,是腧穴的最初阶段。 定位命名阶段 随着对体表施术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逐步深入了解,积累了对较多穴位的认识,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病证,因而给以位置描述和命名,这是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定位、定名阶段。 分类归经阶段 随着对腧穴主治性能知识的积累,古代医家把腧穴的主治作用进

6、行归类,并与经络相联系,说明腧穴不是体表孤立的点,而是与经络脏腑相通,于是通过总结、分析,分别归属各经。这是腧穴发展的成熟阶段,即定位、定名、归经阶段。 近代研究阶段 对腧穴的作用进行了大量临床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有效穴位。 82年通过了关于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87年又通过了经外奇穴及耳穴穴名的国际标准化方案。 90年中国国家标准局通过了腧穴穴位标准化方案。 经穴穴名由汉字、拼音、代号三部分组成,如:中府zhong fu LU1,15,腧穴的发展,十四经穴穴名代号表,16,腧穴的发展,2)古籍中腧穴的归经数目,17,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acupoints of fourteen

7、merdians) (1)概念: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2)特点: 归属于十四经。 有明确的主治病症。 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 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 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18,腧穴的分类,2)奇穴(extra points ) (1)概念: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 (2)特点: 位置固定,独立存在。 疗效奇特,主治单纯。 用穴灵活。,19,腧穴的分类,2)奇穴(extra points ) (3)分布: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奇穴

8、并不指某一个部位,是由多个穴位组合而成;还有一些经穴由于组合不同,就成为奇穴(双侧合谷+双侧太冲成为四关穴)。单穴:印堂、双穴:二白、腰痛点多穴:四神聪、四缝、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20,腧穴的分类,3)阿是穴(Ashi points ) (1)概念:指既无固定的名称,亦无固定位置,凡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敏感)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医学纲目”、“不定穴玉龙经”、“压痛点”。 (2)特点: 无定名、无定位也无归经。 以“以痛为腧”的方式取穴。 (3)临床表现:主要为痛感、舒适感、热感及其他如出现酸楚麻窜等感应,或某些特色现象如类似皮下结节等异物,皮下组织凹陷

9、、松弛,皮肤的变异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探测皮肤温觉、电阻、红外显示、体表冷光的客观变化等。,21,腧穴的分类,4)耳穴(auricular points ) (1)概念:凡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概称耳穴。 (2)特点:耳与脏腑经络密切联系。 (3)临床表现:主要为丘疹、脱屑、变色、变形和皮肤电量改变等。,22,腧穴的命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别名”。 千金翼方:“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1)腧穴的命名是历代医家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定的。 2)主要以腧穴所在部位、治疗作用并参照动植物、利用天体地貌、借助建筑物和结合中医学理论等命

10、名。(自然类、物象类、人体类),23,腧穴命名举例,承山,24,腧穴命名举例,天鼎,25,腧穴命名举例,睛明,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27,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local and nearby therapeutic effect)指一切腧穴能够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的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体现。 举例: (1)眼区的睛明、承泣等穴位能治疗眼疾; (2)胃脘部的中脘、建里等穴位均能治疗胃痛。,28,举例,29,腧穴的主治特点,2)远治作用(remote therapeutic effect)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经脉所过

11、,主治所及”的体现。 (1)十四经所属腧穴还能治疗本经偱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如合谷不仅治疗手部的局部病证,还治疗颈部和头面部的病证。 (2)十二经脉中的腧穴尚能治疗相表里经脉与手足同名经脉及其相关经脉远隔部位的疾患。如列缺不仅治疗本经的咳嗽、胸闷,还治疗大肠经的头痛、项强等。,30,举例,31,腧穴的主治特点,3)特殊作用(special therapeutic effect)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的作用。(1)相对特异性:不同经脉腧穴其主治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同一经脉不同的腧穴,其主治作用亦具有相对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百会治脱肛,至阴可正胎等。

12、(2)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当人体于不同状态时,针刺腧穴可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如天枢既可止泻又可通便,内关既可治心动过缓又可治心动过速等。,32,腧穴的主治规律,1)分经主治规律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偱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根据内经记载,经脉病候的内容可以分为外经病候和脏腑病候两个方面。外经病候是指邪气侵袭经脉体表偱行部位,导致经脉发生病变而反映出的各种病状和体征,故又称本经体表病候;脏腑病候则为邪气沿经脉体内偱行侵犯至所属、络及其相关联的脏腑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因此,每个经穴的治疗作用都可以体现在本经的外经病候和脏腑病候两个方面。,33,腧穴的主治规律,34,腧穴的主治规律,2)分

13、部主治规律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布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头面、躯干腧穴(主要指经穴)的近治作用和局部的阶段性的分布主治规律,是以经络学说的标、结以及气街等内容为主要理论根据的。十二经脉的脉气密布于周身躯干与四肢,而头、胸、腹、背是经气的集中与流注的部位,这些部位即隶属于标本根结中的标与结的范围,也相当于经络学说中的气街。,35,腧穴的主治规律,2)分部主治规律 (1)头面、颈项部腧穴以治疗局部病证为主。 (2)胸腹部腧穴大多治疗脏腑病及急性病。 (3)背腰部腧穴以治疗局部病、脏腑病和慢性病为主。 (4)少腹部腧穴以治疗膀胱、胞宫及全身疾患为主。 (5)

14、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腧穴以治疗局部病为主。 (6)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主治范围最广,局部病、偱经病、脏腑病均可治疗。,36,腧穴的主治规律,2)分部主治规律头面部:眼区穴治眼病;鼻区穴治鼻病,督脉该区穴具有醒脑开窍作用;颈区穴治疗舌病、咽喉病、暗哑、哮喘,食管病、颈部病;前头和侧头区穴治疗局部、眼、鼻病;后头区穴治疗神志病,局部病;项区穴治疗神志病、暗哑,咽喉、眼、头项病。,37,腧穴的主治规律,2)分部主治规律胸膺胁腹部:胸膺区穴治疗胸、肺、心病,任脉该区穴治疗胸、肺病;腹区穴治疗肝、胆、脾、胃病,任脉的鸠尾、巨阙治疗神志病,上脘至下脘区治疗胃肠病,水分治疗水肿病;少腹区穴治疗经带、前阴、肾

15、、膀胱、肠病;任脉该区穴治疗经带、肾、膀胱、肠、前阴病,可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38,腧穴的主治规律,2)分部主治规律肩背腰尻部:肩胛区治疗局部、头项病;背部膈俞以上主治肺、心病,督脉至阳以上主治发热、神志、肺病;背腰区肝俞至三焦俞主治肝、胆、脾、胃病,督脉筋缩至悬枢主治脾、胃、神志、腰脊病;腰尻区肾俞至会阳主治肾、膀胱、肠、后阴、经带病,督脉命门至长强主治肾、经带、后阴、腰脊病。,39,腧穴的主治规律,2)分部主治规律腋胁侧腹部:胸胁区主治肝胆病、局部病;侧腹区主治脾胃病、经带病。,第三节 特定穴,41,特定穴的意义,特定穴(specific points) 概念: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

16、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共有10类,包括: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 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 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42,五输穴,五输穴(five Shu points) 1)概念: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 “井、荥、输、经、合” 5类特定腧穴穴。 2)含义: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1)井穴(Jing-well point):脉气所出为井,如水之源头,形容脉气始发时浅而小。(2)荥穴(Xing-sping point):脉气所溜为荥,如水之小流,形容脉气不盛之状若小水。(3)输穴(Shu- river point):脉气所注为输,如水流灌注,形容脉气渐盛的状态。(4)经穴(Jing-stream point):脉气所行为经,如水之长流,形容脉气流注大盛的状态。(5)合穴(He-sea point):脉气所入为合,如水流汇合,形容脉气流注越行越深,汇注于脏腑的部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