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行万里黄河全长5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411886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行万里黄河全长5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黄河行万里黄河全长5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黄河行万里黄河全长5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黄河行万里黄河全长5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黄河行万里黄河全长5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河行万里黄河全长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行万里黄河全长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河行万里黄河全长 5,494 公里,发源于青海省,干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9 个省区,注入渤海。其流域面积 752,443 平方公里,在全国河流中长度和流域面积均居第二位,仅次于长江。 按照现代地名的构成规则, 黄河这一地名中河是通名,即一类地理事象的共同名称。然而在古代汉语中, 河本来是黄河的专称。汉语中的辞汇起先大多是单音节词,那时候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通名系统。当河流这一地理事象需要通名的时候,汉语中用来满足这一需求的词是水 。古汉语中长期以某水指称现代汉语所谓的某河或某江 ,如淮水 、 济水之类。 由于黄河在华北水系中的特有地位,它在古代曾长期被称

2、作大河。 史记 、 汉书中便有不少称之为大河的记载。此外,也有人称之为长河,如唐玄宗轩游宫十五夜诗有句称:关外长河转,宫中淑气迟 。这都是以形状作为它的专称。又由于它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多泥沙的河流,故在战国时代就有浊河之称。西汉初出现了黄河这一称呼,但还是偶然的称谓,正式名称还是河水或大河 。直到唐代中叶以后,黄河才成为这条河流的固定名称,简称为河 。不过在文人的诗文中,则仍常以河 、 大河作为黄河的代称。河源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在青海省境的上源共有三条,其正源为巴颜喀拉山西段北麓曲麻莱县的卡日曲,即南源;往东流至星宿海湖沼区后与中源约古宗列曲及北源扎曲汇合,再流经扎陵湖、鄂陵湖这两个全流域规模最

3、大的湖泊,绕行一个巨大的曲折,然后到达龙羊峡。 对河源的认识,人们探索了两千多年。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最早两部地理著作:禹贡和山海经,前者认为黄河源出积石山,后者则认为黄河出自昆仑山;这两座山的位置今已难以确指,大致在今青海省东部。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得知西域人普遍认为塔里木河从沙漠中潜流到了东方,于是汉武帝将昆仑山指为塔里木河南面的山脉。 西晋时的博物志,已经记述黄河发源于星宿海。唐初的将领侯君集征讨吐谷浑时,曾过星宿川,观河源之所出。元世祖时,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河源考察,考察者都曾到达星宿海;当时地理学家朱思本将一部梵文著作译成汉文,其中将河源溯至星宿海西南百余里。从传世史籍来看,

4、唐、元人所指河源,均为今黄河正源卡日曲。 清朝人对河源的认识却严重倒退,错将约古宗列曲作为正源。1952 年黄河河源查勘队的科学考察仍重复了这一错误;直到 1978 年才由青海省组织另一次科学考察将错误纠正过来,并得到国家的正式确认。 黄河第一曲黄河从鄂陵湖以下顺着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之间的谷地东流,遇上岷山的阻挡,折而西北向,在阿尼玛卿山的南北两麓间形成一个几乎 180 度的大弯,这便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九曲黄河的第一曲。 在这黄河第一曲的弯头,即岷山与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之间,是由草甸、沼泽构成的松潘高原,亦称松潘草地、若尔盖高原。其海拔在 3,000 米以上,沼泽面积达 30 万公顷,为

5、中国最大的一片泥炭沼泽。在行政上隶属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四川主要牧业基地。1935 年红军长征时曾经过此地,通常所称红军长征过草地,即指此。峡谷地带由于岩性不同,黄河在龙羊峡到青铜峡之间,形成峡谷与宽谷相间的河谷地貌。坚硬的花岗岩、片麻岩地段形成峡谷,较疏松的砂叶岩、红色岩系地段形成宽谷。此处著名的峡谷,除龙羊峡、青铜峡外,还有松巴峡、积石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红山峡、黑山峡等,共 20 余个。 峡谷是修筑水利工程的有利地段。目前这一河段已建成刘家峡、青铜峡、龙羊峡等大型水电水利枢纽工程。其中刘家峡工程兴建于 19581975 年间,总库容量为 57 亿立方米,年发电量达 55.8

6、 亿度,比 1949 年全国一年的发电量还多。当上游发生洪水时,可拦御兰州市 50 年一遇的洪水,并使宁、蒙灌区的灌溉保证率,由 65%提高到 80%。宁夏平原宁夏平原又名银川平原,分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黄河两岸;东邻鄂尔多斯高原,西界贺兰山,南接黄土高原,北止石咀山。南北长约 280 公里,东西宽 10 50 公里,面积约 7,800 平方公里。 宁夏平原是由黄河冲积而成,土壤疏松肥沃,开发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西汉时期,人们便在这片平原上发展灌溉农业,逐渐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络,有秦渠、汉渠、唐徕渠、惠农渠等古渠;物产丰饶,唐代以后有塞上江南之号。 自 1960 年代初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

7、成之后,灌溉面积有所扩大,土壤的盐碱性也有所改良。 泾渭分明在今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东迄潼关,南接秦岭,北邻陕北高原,有一个东西长 300 公里的河谷平原,这便是号称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通称关中平原。它是由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冲积而成的。 有一个反映此地自然现象的成语泾渭分明,它出自诗经:泾以渭浊(邶风谷风篇);说的是泾、渭两河的含沙量不同,因而其水流有渭清泾浊之别,由此用以比喻人品的不同。诗经时代的河流清浊情况今日已难以知悉,就现代状况而论,渭、泾、洛河流域都是黄河中游主要的暴雨区,因而也是地面切割最破碎、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由此成为黄河主要的产沙区。只有当各流域不是同时遇上暴雨,其

8、水流才会有明显的清浊之别。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介于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青海湖以东,面积约 40 万平方公里,黄土实际覆盖面积达 276,000 平方公里,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其厚度很大,大部分地区为 80120 米,陇(甘肃)东、陕北可达 150 米以上。 由于土质疏松,气候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黄土高原的地面侵蚀非常强烈,形成原(宽而平广) 、梁(长条形高地) 、 (孤立丘陵) 、涧(侵蚀沟谷)等一系列极富特征的黄土地貌。其垂直节理较为发达,不易坍塌,因而该地窑洞的民居形式较为发达。 黄土是由风力堆积而成的,其发育经历了早更新世(距今 60 万年前) 、中更新世(距今 1060

9、 万年前) 、晚更新世(距今 1.210 万年前)三个时期。此后气候转为暖湿,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流失的黄土构成了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中流砥柱中流砥柱这四个字,当其用作成语的时候,相信在很多人心中都会唤起一种崇敬的情愫;然而对于千百年来在黄河中旅行运输的人们来说,它却意味着那么多的艰险和无奈。 在中条山与崤山之间,黄河流经了一段类似于长江三峡的河道,特别是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和山西平陆县之间,河床中耸立的峭石将水流分为三股,这些峭石被称为砥柱。砥柱之间有如洞开的门,根据其水流的湍急程度,人们称中间为神门、南边为鬼门、北边为人门,三门峡即由此而得名。传说这是大禹治水时,将阻档河道的山陵凿开,因而形成的

10、。 砥柱自古便是黄河交通运输的大害,汉唐之间曾多次对此进行整治,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自 1960 年代三门峡水库建成以后,号称中流砥柱的峭石仍矗立在水库的大坝前。晋陕峡谷黄河自河口镇以下受吕梁山阻挡,转向南流,进入长达 700 余里、两岸高出水面数十至百米的晋陕峡谷。其左岸有偏关河、岚漪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右岸有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云岩河,成为黄河接受支流最多的河段。 这一河段引人注目的自然景观是壶口瀑布。壶口以上,河水在 250300 米的宽槽中流;至壶口,急速的水流在平整的槽底切出一道长 5 公里、宽 3050 米、深 30 米的深沟,呈现出一种谷中谷的形态;谷

11、中三面之水倾泻而下,形成落差达 17 米的瀑布。这是由于基岩岩性不一,河床在地质时期溯源侵蚀而成的。 在进入汾渭谷地之际,黄河河床被两岸峭壁夹峙,形如门阙,号为龙门。这是河流将山岭切穿所致。洛阳九朝古都洛阳位于洛河北岸,北依邙山,南对伊阙,形势险要,自古号称天下之中 。自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 、后唐、后晋九个朝代建都于此,历时 934 年。 洛阳之所以能够成为九朝故都,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洛阳地处东西部要冲,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它取代长安(今西安)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最根本的原因是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近。随着东部经济文化的发展,全国的政治中心再进一步

12、东移,因而宋代以后洛阳作为都城的历史再未重现。 作为历史最悠久、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之一,洛阳的极盛在汉唐时期,至今仍有丰富的名胜古迹。建于东汉的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寺。开凿于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是与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齐名的佛教艺术瑰宝。被视为风水宝地的邙山留下了大量的历代名人墓葬;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故城至今仍有遗址可考。 自武则天时候开始,洛阳牡丹大盛,有甲天下之誉,如今已被定为市花。地上悬河悬河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时水流却变得缓慢,以致无法将泥沙携带入海,不得不在下游河道中淤积下来。此外,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即必须有人工堤防约束,造成相对狭长的堆积面;否则也不

13、可能形成地上河,只会是河道汗漫无归而已。 目前黄河自京广线铁桥(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以下直至河口,均为悬河,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平地约 3 米,最高处约 8 米;滩面高出两岸平地约 4 米,最高可达 10 余米。并且随着洪水的泛滥淤积而不断抬高。 其北岸大堤西起孟县曹坡,向下游至河口共分数段,相互重叠交错;南岸始于郑州保合寨的邙山脚下,延伸至河口。堤距上宽下窄,堤线极不规则,最宽处可达 10 余公里,最窄处仅约 1 公里。这是历史上修筑河道时顺应河势,并照顾民情所致。郑州和开封当洛阳失去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之后,继之而起的是其东面的开封。此地古称大梁,为战国时魏惠王(即梁惠王)都。魏惠王派人开挖了著名

14、的鸿沟,沟通黄、淮之间的主要水道,大梁成为当时的交通枢纽。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开封为水陆交通要冲。唐后期为了保证运河畅通,将其升为军事重镇。五代时后梁在此建都,开封实至名归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随之后晋、后汉、后周均建都于此。北宋亦因之,称汴京,又称东京开封府,极一时之盛,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的情形。金灭北宋后,此地遭受极大破坏,虽一度改称之为南京,但因汴河已经湮塞,开封的生命线被切断,从此盛况不再。 郑州位于洛阳、开封之间,背负嵩山山地,面向华北平原。此地在春秋时为郑国公子子产的封地,北周时设郑州,但发展速度一直较为有限。自 1905 年京汉铁路启用以后,此地地位迅速提升;到

15、1952 年陇海铁路全线贯通后,它迅即成为河南省省会。目前它作为南北、东西两个方向交通大动脉的交会点,堪称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开封名胜古迹有相国寺、北宋东京城遗址,郑州有商代古城遗址。东平湖昔日的梁山泊熟悉古典名著水浒传的人,对八百里水泊梁山一定难以忘怀。它就位于黄河下游的鲁西南平原,其形成和演变,都与黄河密切相关。 古时候在其西南面有巨野泽,一名大野泽,为黄河分流济、濮 二水所汇。汉武帝时河决瓠 子(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东南流注于此,成为一巨浸;唐后期其东西达百里,南北达三百里。10 世纪以后其西南部受黄河泥沙淤积垫高,湖区向相对低洼的东北部推移。公元 944 年黄河在滑州决口,洪水

16、将原为巨野泽东北岸陆地、此时已显得相对低洼的梁山周围大量潴 为汪洋,形成大名鼎鼎的梁山泊。 梁山泊在 11 世纪的时候也曾绵亘数百里,但湮塞十分迅速。金代黄河逐渐南摆,其周围曾被开垦屯田。元代黄河又多次决入(冲破堤岸),水面有所扩张;元末水势北侵。明代前期,梁山泊还有一大片浅水洼地,清康熙时已全部成为陆地。 元末梁山泊水体下移至安山以东洼地,将其淹为湖沼;明初围湖筑堤,以为大运河水闸,这便是遗留至今的东平湖。济南名士多黄河在入海前所经的齐鲁大地,是一片美丽富饶的文献之邦,杜甫曾在位于今济南的历下亭吟出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山东为南北交通动脉大运河所经,又曾出产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刘鹗等无数文化名人,故此诗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