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期2次月考文言试题(自创)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411696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期2次月考文言试题(自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期2次月考文言试题(自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期2次月考文言试题(自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期2次月考文言试题(自创)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期2次月考文言试题(自创)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期2次月考文言试题(自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期2次月考文言试题(自创)(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杨季子论文书(节选) 清 包世臣季子足下:辱书询为古文之要,词意勤恳,世臣何可以当此耶!足下性嗜古书,尤耽齐梁诸子,而下笔顾清迥柔厚,骎骎(迅 疾 貌 )有西汉之意。世臣僿陋偃蹇 ,何足以称盛指。谨言其所知,而足下择之。窃谓自唐氏有为古文之学,上者好言道,其次则言法,说者曰,言道者言之有物者也,言法者言之有序者也。然道附于事,而统于礼。子思叹圣道之大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孟子明王道,而所言要于不缓民事,以养以教。至养民之制,教民之法,则亦无不本于礼。其离事与礼而虚言道以张其军者,自退之始,而子厚和之。至明允、永叔,乃用力于推究世事,而子瞻尤为达者。然门面言道之语,涤除未尽,以致近世治古文者

2、,一若非言道则无以自尊其文,是非世臣所敢知也。天下之事,莫不有法。法之于文也,尤精而严。夫具五官,备四体,而后成为人,其形质配合乖互,则贵贱妍丑分焉,然未有能一一指其成式者也。夫孟、荀,文之祖也;子政、子云,文之盛也。典型具在,辙迹各殊。然则所谓法者,精而至博,严而至通者也。又有言为文不可落人窠臼,讬(通 “托 ”,拘 泥 意 )于退之尚异之旨者 。夫窠臼之说,即记(礼记)所讥之剿说雷同也。比如有人焉,五宫端正,四体调均,遍视数千万人,而莫有能同之者,得不谓之真异人乎哉?而戾者乃欲颠倒条理,删节助字,务取诘屈文 词 艰 涩 难读 以眩读 者,是何异自憾状貌之无以过 人,而抉目截耳,折筋刲(割取

3、)胁,蹒行于市,而矜诩其有异于人也耶。注释: 包世臣:清代文章家,留心经世之学。僿 陋偃蹇:僿, 细碎,琐屑;偃蹇,这 里是疏陋的意思。 “礼仪”“威仪”分别指 礼记中“礼”的总纲和细目。子政、子云:分别指西汉文章家刘向、 杨雄。 退之尚异之旨: 韩愈答刘正夫书有语“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 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三、阅读下文,完成 810 题。 (9 分)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尤耽齐梁诸子 耽:耽误B何足以称盛指 指:通“旨”,指心意C近世治古文者 治:研习D而矜诩其有异于人也耶矜:夸耀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正面论说

4、“道附于事”看法的一组是(3 分) ()所言要于不缓民事言道者言之有物者也然门面言道之语,涤除未尽明允、永叔,乃用力于推究世事非言道则无以自尊其文精而至博,严而至通者也A B C D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作者认为唐代形成的古文流派,是把“道”放在首要位置的,而“道”是言之有物, “法”是要言之有序。B.作者在文中强调“道附于事”,对唐代古文大师们所推崇的“道”是不以为然的。C.作者批评了后世文章家空谈之风,但并不排斥对文章形式的重视。D.文章章法严谨,用语准确,逻辑性强,但又用生动的比喻批评了“戾者”忽视形式的做法。1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5、成现代汉语。(共 7 分)其离事与礼而虚言道以张其军者,自退之始,而子厚和之。 (4 分)其形质配合乖互,则贵贱妍丑分焉。 (3 分)(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断句。 (3 分)见百为废弛,贿赂公行,吏治污而民气郁殆将有变思所以禁暴除乱于是学兵家又见民生日蹙一被水旱则道殣相望思所以厚本生,于是学农家。(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参考答案:8、选 A。耽:痴迷,沉迷。9、选 B。只是强调有内容,且大体是唐古文所指的“道”;近世文章情况,反面;同“”;讲章法。10、选 D。比喻是批评其颠倒章法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11、(1)那些离开实事和礼义制度,而用空话来大谈他们所说的“道”的,是

6、从韩愈开始的,并且柳宗元附和他。(重点词“事”“虚言”“张其军”“始”“和”,读懂大意 1 分)他们的外表内质相配或别扭,就分出了贵贱美丑,(“形质”“配合乖互”意思对各得 1 分,其余意思对 1 分)(2)吏治污而民气郁/殆将有变/ 思所以禁暴除乱/ 于是学兵家/ 又见民生日蹙 /一被水旱则道殣相望 /思所以厚本生(划对两处得 1 分)参考译文:季子足下:承蒙您写信给我询问研习古文的要领,文意恭敬恳切,我怎么能够承受呢?您天性喜爱古籍,尤其痴迷于齐梁诸子的文章,而您自己所写文章读起来清远温厚,都快有西汉那些大家的风韵了。本人琐屑疏陋,怎么配得上你这样美好的赞扬。我只能把我知道的说一说,您自己

7、来选择辨别它。我私下认为唐代创立的古文流派,首先强调“道”,其次就说到要讲究“法”。评论者说,说到“道”就是要言之有物,说到“法”就是要讲究章法结构。然而“道”是依附于实事的(即“道”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最终要回归到“礼”。子思曾经感叹圣道的宏大丰富说:“礼”的总纲有三百条之多,细目有三千多条。孟子阐述王道,他所说的最重要的是百姓的事是不能懈怠的,这样来来蓄养教导他们。至于说到养育百姓的规定,教导百姓的办法,也就没有不归到“礼”的。那些离开实事和礼教,而用空话来大谈他们所说的“道”的,是从韩愈开始的,并且柳宗元附和他。到苏洵、欧阳修,就转而全力推动文章探究现实社会的事理,而苏轼成为他们中间

8、特别突出的。但是那些做面子说“道”的言论,并没有清除干净,以致于到了近代,那些研习古文的人,竟至于到了如果不说“道”就看不出文章好的地步,这就不是我敢去胡乱揣摩他们真实意图的了。天下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法度。对于写文章的法度,尤其精深严谨。就像只有具备了五官和四肢,然后才能成为人,他们的外表内质相配或别扭,就分出了贵贱美丑,但是没有哪个去具体详细的说出那一层不变的模式来的。孟子、荀子是文章的祖师;刘向、杨雄把文章推向鼎盛。那些经典给后人留下了行文的规范,而他们成功的轨迹却是不同的。既然这样,那么所谓的章法,它是精妙而丰富,严谨而且交融的。又有人说写文章不能够落入陈旧的格调,去拘泥于韩愈都不以为然的东西。落入窠臼,就是礼记中所嘲讽的抄袭仿照一类。比如有一个人,五官端正,四肢协调,看遍几千几万人,而没有一个与他一样的,大概不会真的把他当着怪人吧?而那些偏执的人却想要颠倒章法,增删字句,一定要把文章搞得艰涩难读让读者摸不着头脑,这与自己感觉体貌比不过人家,就想通过挖眼割耳,折断筋骨,一瘸一拐的走在街市上,而来夸耀自己与众不同有什么两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