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第十三章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54116123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心理学第十三章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运动心理学第十三章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运动心理学第十三章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运动心理学第十三章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运动心理学第十三章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心理学第十三章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心理学第十三章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心理疲劳与过度训练,本章内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特点是什么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监测运动性心理疲劳 如何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第一节 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特点是什么,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有何不同 心理疲劳与心理耗竭有何不同 运动性心理疲劳有那些表现 如何为运动性心理疲劳下定义,一、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有何不同,负荷:是指载体所承受的刺激或压力。 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可将运动负荷分为训练负荷、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在这三个方面互有联系、互有影响但互又不相同。 生理疲劳的直接来源是生理负荷或训练负荷,心理疲劳的来源是心理负荷。 心理负荷是指在人的活动中,客观事件对人的心

2、理过程产生的刺激,这种刺激同人的主观状态相互作用后通过人的行为表现、生理变化和主观体验反应出来。,在运动训练中,心理负荷常表现出与训练负荷和生理负荷的不一致,从而造成了它的特殊性,其具体表现是: 训练负荷和生理负荷很小时,心理负荷可能很大。 训练负荷和生理负荷很大时,心理负荷可能很小。 这种不一致导致 了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的重要区别,二、心理疲劳与心理耗竭有何不同,心理耗竭也称身心耗竭或崩溃,它由于经常不能(或完全不能,或者基本上不能)有效适应训练或比赛应激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耗竭性的心理生理反应 产生心理耗竭的主要原因是高心理压力,形成的过程较长,结果较严重,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心理耗竭与过度

3、训练,训 练 应 激,对训练应激 的积极适应,获得训 练效益,对训练应激 的消极适应,训练效 益滞后,疲惫,过度 训练,心理 耗竭,退缩,训练应激综合症,相比而言,心理疲劳似乎能够更加准确的描述相关现象,其理由是,第一,它可以较好的与生理疲劳相对应,分别说明两类相关但又不同的现象及其交互作用 第二,与生理疲劳一样,它更容易容纳积极作用,表达疲劳-适应-再疲劳-再适应的适应性意义 第三,它更容易体现发展过程,而不是仅仅是突出结果,三、运动性心理疲劳有哪些表现,心理疲劳会伴有诸多生理症状,但主要表现为心理症状。运动员发生心理疲劳(自己判断为心理疲劳)时常见的现象包括心理症状,行为症状,动机下降,消

4、极情绪和消极评价5个方面。,表1 心理疲劳的生理与心理症状,四、运动性心理疲劳定义,心理疲劳定义问题目前为止仍是心理学家争论的的焦点之一。戴尔和温伯格曾经针对心理学界对心理疲劳所下的定义进行过一个小结,认为这些定义之间有一个共同点: 第一,心理疲劳中包含一种耗竭感,包括身体的、心理的以及情感的。 第二,这种耗竭感会导致个体对他人反应的消极变化,如冷嘲热讽,缺乏人性化,缺乏精力和同情心等。 第三,心理耗竭具有成就感降低的特点,这会导致运动成绩下降之间的恶性循环并使自尊降低进而产生退出念头 第四,心理耗竭是对持续压力的慢性反应,这与剧烈压力下的偶然应激状态不同。,我们认为,在竞按技运动领域,运动性

5、心理疲劳是运动员在应对内源性压力和外源性压力时,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被不断消耗而没有得到及时补充时所出现的心理机能不能维持原有心理活动水平即心理机能下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情绪维度、动力维度、认知维度、行为维度和生理维度的改变上。,第二节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原因,一、各种理论模型是如何概括的 二、可以进行更为简化的区分吗,一、各种理论模型的概括,(一)认知-情感应激模型 史密斯提出了一个四个阶段、以应激为基础的心理耗竭模型,叫做认知-情感应激模型 在该模型中,心理耗竭被理解为对长期的应激所做出的反应,表现为运动员在心理上、情感上乃至身体上不愿再从事先前从事和喜爱的运动。,心理耗竭产生过程可分为4阶段

6、,情境要求 认知评估 生理反应 行为反应 史密斯还认为,个人的人格和动机因素对运动情境的应激反应具有调节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独特的人格和内部动机常常决定他是否会产生心理耗竭,(二)消极训练应急反应模型,席瓦尔提出的消极训练应激反应模型认为,对训练应激的消极反应,是产生心理耗竭的原因。 在这个模型中,疲惫、过度训练和心理耗竭合称为训练应激综合症。而训练应激综合症是导致运动员退缩的直接原因。,(三)投入模型,史密特和斯坦恩曾提出了一个关于“心理耗竭和退出运动的投入模型” 这个模型简单的说,就是个体参与体育运动的投入和所得的评价,可以分别用来预参与者究竟是继续参与这项运动还是感到心理耗竭乃至退出。

7、具体的说,运动员是根据对5个因素的评价来决定自己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看法。,这5个因素分别是,参与某项运动所获得的回报 所付出的代价 满意度 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其他选择,(四)单一认同的发展和外部控制模型,柯克利认为,应激和个人原因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忽略社会因素对运动员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的影响。 柯克利认为竞技体育运动的社会组织体系对青少年运动员造成的单一认同以及过多的外部控制,是运动员产生心理耗竭的社会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竞技体育运动的组织机构对此负有责任,柯克利将心理耗竭做了如下定义:“一种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现象。青少年运动员通过这种关系认识到参加体育运动已成为他们个人发展的死胡同,他们

8、因此而变得无所适从,在单一认同发展和外部控制模型中,心理耗竭的产生有两个社会原因 一是运动员发展体育运动意外的才能的愿望无法实现 二是运动员感到自己在生活中的选择权几乎都被训练和竞赛所控制 这两个原因很可能导致他们心理衰竭,最终退出运动场,有些运动员并不感到疲惫的可能原因有三: 第一,运动员的生活机会很少,他们不可能想象其他比体育运动更诱人的职业 第二,运动员由于参加体育比赛而获得了许多其他人无法得到的机会 第三,取得成功的运动员会得到更高的奖励,因而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他们并未意识到其他更诱人的选择。,上述四个理论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运动员(包括锻炼者)心理耗竭的原因。这些模型的共同点可能是

9、:都认为应激与心理耗竭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否产生心理耗竭取决于个人的认知评估 其不同点或许在于:认知评估的内容和角度有所不同,有人主张从训练学角度,有人主张从经济学角度,也有人主张从社会学角度经行评估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耗竭,并非运动员和锻炼者所独有,教练员、官员、科研人员、队医等所有体育运动参与者都有可能产生疲惫和心理耗竭,二、心理疲劳更为简化的原因,影响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即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或者说是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内部因素:个人的基本特征、个人的人格特征。 外部因素:比赛压力、训练安排、社会支持、娱乐时间、经济收入、工作回报等。,(一)内部因

10、素,有研究表明,很多个人的基本特征都与心理疲劳有关。 戴尔和温伯格发现:高心理疲劳水平与领导考虑问题的方式有关。 还有研究表明,同情心、外控性、敏感性、情绪化、敌意等与心理疲劳呈正相关 学习资源的充分性则与心理疲劳呈负相关,与心理疲劳相关的认知因素包括:个人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作为教练员得到的回报以及对压力的认识。这些因素都与教练员的心理疲劳有关 最近有研究者提出,自我定向是影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自我定向理论的两项研究都发现,运动员的内部动机与心理疲劳呈负相关,动机缺乏与心理疲劳呈正相关,而外部动机与心理疲劳的关系并不显著,(二)外部因素,卡培尔就心理疲劳的

11、压力源问题对教练员进行调查,发现超时工作、工资低、提升机会小、工作条件艰苦、工作满意度低以及同事不和等因素也于心理疲劳有关 卡西斯和麦尔伯格的研究发现,教练员长期以来承受着巨大压力,时间的过度付出、角色冲突、项目的男女差异、不被理解和缺乏支持等,既包括自我加压也有为赢得比赛而感受到的外部压力 文森特等对学校教练员压力源的时间和性别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些教练员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学术和经济方面,而且在一个学期的不同阶段压力会有所波动,但没有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普莱斯和韦斯的研究表明,教练员更多的训练指导和社会支持、积极的反馈、民主决策和较少的专制的执教风格,与运动员心理疲劳呈负相关。 拉迪克和

12、史密斯的一项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满意感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缓解有积极作用 古尔德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认为与运动性心理疲劳有关的因素包括情景需求。对情景的认知评估、运动者的心理、生理反应、运动者的人格和动机因素等,林岭对125种不同项目的健将级以上的运动员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则发现影响运动员系咩黎疲劳的主要因素包括训练因素、环境因素、社会支持因素、个人认知因素。 马斯拉克等人提出的匹配理论给了我们新的提示,她们认为心理疲劳是由于个体与工作不匹配导致的,不匹配程度越高,个体体验的心理疲劳就越严重,第三节 如何监测运动性心理疲劳,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诊断有两大类指标:一

13、是心理指标,二是生理指标如何用心理指标进行监测 如何用生理指标进行监测,一. 如何用心理指标进行监测,(一)自陈量表 是一种自我评定问卷,施测时请被调查者就一些测试题或问句选择合适的答案,以了解其心理特征。包括: 心理状态量表 马斯拉克心理疲劳量表 伊德斯运动员心理耗竭量表 运动员心理耗竭问卷 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二)反应时、两点阈、闪光融合频率,反应时:从刺激呈现到个体表现出反应的一段时间 两点阈:在皮肤上的两点承受触压时,能辨别为两点所需的最短距离 闪光融合频率:也称临界闪烁频率,指刚刚产生闪光融合感觉的闪光频率,二、如何用生理指标进行监测,(一)脑波超慢涨落技术 神经介质与突触后电位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 (二)情绪的生理化指标 几乎所有的心理疲劳都会发生情绪变化,而且应激也是所有心理疲劳的共同诱因 检测原则: 1综合运用多维检测方法可能比只用一种检测方法更好 2检测和评定应该是长期进行的,以便掌握动态发展趋势 3评定主要是个人化的,对测试结果的评定应与自身对照为主,第四节 如何控制能动性心理疲劳,一、变换训练方式 二、变换休息方式 三、设置短期目标 四、社会支持 五、悦纳自我 六、营养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