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ppt培训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109684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ppt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ppt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ppt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ppt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ppt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ppt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ppt培训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测 绘 行 业 标 准 CH 1001-9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基本规定,项目技术总结,专业技术总结,基本规定,1、 测绘技术总结是在测绘任务完成后,对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标准执行情况,技术方案、作业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成果质量和主要问题的处理等进行分析研究、认真总结,并作出客观的评价与说明,以便于用户(或下工序)的合理使用,有利于生产技术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为制、修订技术标准和有关规定积累资料。测绘技术总结是与测绘成果有直接关系的技术性文件,是永久保存的重要技术档案。,2、 技术总结分项目技术总结与专业技术总结。项目技术总结系指一个测绘项目在其成果验收合格后,对整个

2、项目所作的技术总结,由承担任务的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编写。专业技术总结是指项目中各主要测绘专业所完成的测绘成果,在最终检查合格后,分别撰写的技术总结,由生产单位负责编写。工作量小的项目可将项目技术总结和专业技术总结合并,由承担任务的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编写。技术总结由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后,随测绘成果、技术设计书和验收(检查)报告一并上交和归档。,a. 上级下达任务的文件或合同书。b. 技术设计书、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c. 有关专业的技术总结。d. 测绘产品的检查、验收报告。e. 其它有关文件和材料。,3、编写的依据,a. 内容要真实、完整、齐全。对技术方案、作业方法和成果质量应作出客观的分析和

3、评价。对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和生产的新品种要认真细致地加以总结。b. 文字要简明扼要,公式、数据和图表应准确,名词、术语、符号、代号和计量单位等均应与有关法规和标准一致。c. 项目名称应与相应的技术设计书及验收(检查)报告一致。,(下部分:项目技术总结),4、编写的要求,项目技术总结的主要内容,1、概述a. 任务的名称、来源、目的,作业区概况,任务内容和工作量。b. 生产单位名称,生产起止时间,任务安排,组织概况和完成情况。c. 采用的基准、系统、投影方法和起算数据的来源与质量情况。d. 利用已有资料的情况。,a. 作业技术依据:包括使用标准、法规和有关技术文件等 b. 仪器、主要设备

4、与工具的使用及其检验情况。 c. 作业方法,执行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标准的情况,特殊问题的处理,推广应用 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经验教训。 d. 对新产品项目要按工序总结生产中执行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标准的情况,特别对发生的主要技术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等,要详细的总结,并对今后生产提出改进意见。 e. 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成果质量和精度的统计、分析和评价,存在重大问题及处理意见。 f. 对设计方案、作业方法和技术指标等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g. 作业定额、实际作业工天和作业率的统计。,2、 技术部分,a. 作业区任务概况图。b. 利用已有资料清单。c. 成果质量统计表。d. 上交测绘成果清单

5、。e. 其它。,3、 附图、附表,(下部分:专业技术总结),控制测量,地形测图,施工测量,线路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变形测量,专业技术总结的主要内容,工程测量,1、概述a. 任务来源、目的,生产单位,生产起止时间,生产安排概况。 b. 测区名称、范围、行政隶属,自然地理特征,交通情况和困难类别。 c. 锁、网、导线段(节)、基线(网)或起始边和天文点的名称与等级,分布密度,通视情况,边长(最大、最小、平均)和角度(最大、最小)等。 d. 作业技术依据。 e. 计划与实际完成工作量的比较,作业率的统计。,控制测量水平控制测量,a. 采用的基准和系统。b. 起算数据及其等级。c. 已知点的利用

6、和联测。d. 资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2、 利用已有资料情况,a. 使用的仪器、仪表、设备和工具的名称、型号、检校情况及其主要技术数据,天文人仪差测定情况。b. 觇标与标石的情况,施测方法,照准目标类型,观测权数与测回数,光段数,日夜比,重测数与重测率,记录方法,记录程序来源和审查意见,归心元素的测定方法、次数和质量,概算情况与结果等。c. 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及其效果。d. 执行技术标准的情况,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各项限差与实际测量结果的比较,外业检测情况及精度分析等。e. 重合点及联测情况,新、旧成果的分析比较。f. 为测定国家级水平控制点高程而进

7、行的水准联测与三角高程的施测情况,概算方法和结果。,3、 作业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4、 技术结论a. 对本测区成果质量、设计方案和作业方法等的评价。b. 重大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5、 经验、教训和建议,a. 利用已有资料清单。b. 测区点、线、锁、网的分布图。c. 精度统计表。d. 仪器、基线尺检验结果汇总表。e. 上交测绘成果清单等。,6、 附图、附表,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1、概述a. 任务来源、目的,生产单位,生产起止时间,生产安排概况。b. 测区名称、范围、行政隶属,自然地理特征,沿线路面和土质植被情况,路坡度(最大、最小、平均),交通情况和困难类别。c. 路线和网的名称、等级、

8、长度,点位分布密度,标石类型等。d. 作业技术依据。e. 计划与实际完成工作量的比较,作业率的统计。,a. 采用基准和系统。b. 起算数据及其等级。c. 已知点的利用和联测。d. 资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2、 利用已有资料情况,a. 使用的仪器、标尺、记录计算工具和尺承等的型号、规格、数量、检校情况其主要技术数据。 b. 埋石情况,施测方法,视线长度(最大、最小和平均)及其距地面和障碍物的距离,各分段中上、下午测站不对称数与总站数的比,重测测段和数量,记录和计算法,程序来源、审查或验算结果。 c. 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及其效果。 d. 跨河水准测量的位置,施测方案,施测结果与精度等。

9、 e. 联测和支线的施测情况。 f. 执行技术标准的情况,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各项限差与实际测量结果的比较,外业检测情况及精度分析等。,3、 作业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4、 技术结论a. 对本测区成果质量、设计方案和作业方法等的评价。b. 重大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5、 经验、教训和建议,a. 利用已有资料清单。b. 测区点、线、锁、网的水准路线图。c. 仪器、基线尺检验结果汇总表。d. 精度统计表。e. 上交测绘成果清单等。,(下部分:地形测图),6、 附图、附表,地形测图,平板仪、全站型速测仪测图,1、概述a. 任务来源、目的,测图比例尺,生产单位,生产起止日期,生产安排概况。b.

10、 测区名称、范围、行政隶属,自然地理特征,交通情况和困难类别。c. 作业技术依据,采用的等高距,图幅分幅和编号的方法。d. 计划与实际完成工作量的比较,作业率的统计。,a. 资料的来源和利用情况。b. 资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2、利用已有资料情况,a. 图根控制测量:各类图根点的布设,标志的设置,观测使用的仪器和方法,各项测差与实际测量结果的比较。 b. 平板仪测图:测图方法,使用的仪器,每幅图上解析图根点与地形点的密度和分布情况,特殊地物、地貌的表示方法,接边情况等。 c. 全站型速测仪测图:测图方法,仪器型号、规格和特性,仪器检校情况,外业采集数据的内容、密度、记录的特征,数据处

11、理和测图工具的情况等。 d. 测图精度分析与统计,检查验收的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处理结果等。 e. 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采用及其效果。,3、 作业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4、 技术结论a. 对本测区成果质量、设计方案和作业方法等的评价。b. 重大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5、 经验、教训和建议,a. 利用已有资料清单。b. 图幅分布和质量评定图。c. 控制点分布略图。d. 精度统计表。e. 上交测绘成果清单等。,(下部分:施工测量),6、 附图、附表,施工测量,1、 概述a. 任务来源、目的,测图比例尺,生产单位,生产起止日期,生产安排概况。b. 工程名称,测设项目,测区范围,自然地理特征,

12、交通情况,有关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情况,建设项目的复杂程度和发展情况等。c. 作业技术依据。d. 计划与实际完成工作量的比较,作业率。,a. 资料的来源和利用情况。b. 资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2、 利用已有资料情况,a. 控制点系统的建立,埋石情况,使用的仪器和施测方法及其精度。b. 施工放样方法和精度。c. 各项误差的统计,实地检测的项目、数量和方法,检测结果与施测结果的比较等。d. 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采用及其效果。e. 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3、 作业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4、 技术结论a. 对本测区成果质量、设计方案和作业方法等的评价。b. 重大遗留问题

13、的处理意见。5、 经验、教训和建议,a. 施工测量成果种类及其说明。b. 采用已有资料清单。c. 精度统计表。d. 上交测绘成果清单等。,(下部分:线路测量),6、 附图、附表,线路测量,线路控制测量参照本标准中大地测量的有关内容;线路测量除参照本标准中地形测图的有关内容,并结合线路测量的特点进行撰写外,还需在“作业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条款中撰写专业内容。,a. 与已有控制点的联测方法和精度。b. 交点、转点、中桩桩位及曲线等的测设情况。c. 中线测量,横断面测量的方法与精度。d. 中桩复测与原测成果的比较。,1、 铁路、公路测量,a. 方向点间距及方向点偏离直线的情况。b. 断面测量(

14、加测断面及断面点)的情况。,2、架空索道测量,3、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施测情况与结果,定线的误差等。4、架空送电线路测量a. 定线测量与方向点偏离直线的情况。b. 实地排定杆位时的检核情况等。,(下部分: 竣工图),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a. 任务来源、目的,生产单位,生产起止时间,生产安排概况。b. 工程名称,测区范围、面积,工程特点等。c. 作业技术依据。d. 完成工作量,作业率的统计。,1、 概述,a. 施工图件和资料的实测与验收情况。b. 说明图件、资料,特别是其中地下管线及隐蔽工程的现势性和使用情况。c. 资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2、利用已有资料情况,a. 竣工总图的成图方法,

15、控制点的恢复与检测,地物的取舍原则,成图的质量等。b. 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采用及其效果。c. 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3、 作业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4、 技术结论a. 对本测区成果质量、设计方案、作业方法等的评价。b. 重大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5、 经验、教训和建议,a. 利用已有资料清单。b. 上交测绘成果清单。c. 建筑物、建筑物细部点成果表等。,(下部分: 变形测量),6、 附图、附表,变形测量,1、 概述a. 项目名称、来源、目的、内容、生产单位,生产起止时间,生产安排概况。b. 测区地点、范围,建筑物(构筑物)分布情况及观测条件,标志的特征。c. 作业技术依据。

16、d. 完成任务量。,a. 测量资料的分析与利用。b. 起算数据的名称、等级及其来源。c. 资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2、 利用已有资料情况,a. 仪器的名称、型号和检校情况。b. 标志的布设和密度,标石或观测墩的规格及其埋设质量,变形控制网(点)的建立、实测及其稳定性的分析,变形观测点的实测情况,观测周期,计算方式和方法等。c. 重复观测结果的分析比较和数据处理方法。d. 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采用及其效果。e. 执行技术标准的情况,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各项限差与实际测量结果的比较。,3、 作业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4、技术结论a. 变形观测的结论和评价。b. 对本测区成果质量、设计方案、作业方法等的评价。c. 重大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5、经验、教训和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