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教学中实践双主体互动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地理教学中实践双主体互动教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地理教学中实践双主体互动教学善教与乐学的启发在古今中外两千多年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无数教育理论和实践家, 都留下了对于“ 乐学” 教育孜孜以求的探索。 孔子论语开篇首句就谈到对 “ 乐学” 的认识:“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 。他将 “ 乐学 ” 作为治学之最高境界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南宋朱熹有 “ 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 ” 之说。近代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鲁迅等名家都提倡“ 乐教” 、“ 乐学” ;在国外,古希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 “ 乐学” 萌芽实践,夸美纽斯有变 “ 苦学” 为“ 乐学” 的精彩论述,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更是对“ 乐学” 思想提出系统
2、的阐释: “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激励、唤醒、鼓舞” ,也就是说乐学的前提是善教。为人师者,善教则人才辈出桃李天下。 善教者能因材而施教, 方法恰当, 学生乐学而好思。历代大师的谆谆言论和教学实践无一不证明“ 善教”“乐学 ” 教育思想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想教育境界, 它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和谐统一的精髓内涵,对于学生审视人生价值,重视生命存在起重大作用,时至今日仍闪烁着夺目的光彩。新课程正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双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其特点是:一、双向主
3、动。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的正向主动;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的反向主动。二、双向能动,师生双方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并对对方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激发、肯定和鼓励, 从而使学习讨论的内容尽可能深化。三、双向促动, 教师的提问、 启发对学生是一种促动,使学生积极思维、 深化理解和灵活运用; 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亦对教师构成促动和挑战,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钻研专业理论,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水平。因此,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是旨在使教、学双方主动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主动激发对方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相互促动、教学相长。教学创新实现的关键在于教学互动,教学互动的根
4、本又在于“ 善教” 与“ 乐学” 。通过对教学中个案的研究,我们归结出如下的实践经验:实践一:在互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 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 “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我们现代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 反过来说,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但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全面、 细致地观察学生兴趣的倾向性,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确保教学目的的达到。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 成功= 智力因素
5、 + 非智力因素 ”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等)以外的能作用于学习的条件,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毅力、性格等方面的心理因素。从人类智慧行为的心理结构看,非智力因素属于非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即动力系统,在学习上发挥着动力、定向、强化和创造等方面的功能。 可以这么说,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 所以,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 “ 催化” 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
6、设情景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教材、板书、实物、挂图、模型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相、录音、计算机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 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 能看的让他们看, 能摸的让他们摸, 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另外,要想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会的乐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 小环节,多台阶;多变化,勤鼓励” 。即,将每个教学环节化解为几个小环节,且做到易
7、精易小,每个小环节都紧扣教学内容, 且做到环环相扣, 层层接近, 为学生搭好学会的台阶, 感受会学的乐趣。同时教学环节的处理易多变化,做到教法的多样化, 使学生 “ 求新” 、“ 求异” 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教学环节的处理易多变化,做到教法的多样化,使学生“ 求新” 、“ 求异” 的心理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教师鼓励性的语言会让学生充满自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真正成其为主体活动。激发兴奋点。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说 “ 善教” 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那么 “ 乐学” 是教
8、学互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地位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认可、教学模式从 “ 先教后学 ” 转向“ 先学后教 ” 的尝试,都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一种推进。实践二:建构学生主体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建构学生主体教学的实践中, 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深刻感受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教育教学取得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在课上常留几分钟让学生看书,划出重要的概念,或在活动题旁加一些批注,还常留看书的作业。 每学完一章都要求学生自己做全章小结,形式不拘一格, 可以画知识结构图、 归纳典型习题、 列举重要概念, 还可以举例说说自己的长项和弱项。学生用的填图册都是带答案的,我从不阻
9、止看答案, 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好答案,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我提出完成练习册的四步法,即:一做题,二核对,三改错,四小结,并坚持推行,具体指导,定期在学生中展示、交流优秀的作业等, 倡导自主学习, 培养学习能力。 其实,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包括会预习、会听课、会做笔记、会复习总结,还包括善于思考、具备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简言之,不仅重视学生智商习惯的培养,还要特别重视学生情商习惯的培养。实践三:在 “ 对话 ” 中展开主体间的 “ 互动 ”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现代教学论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交往意味着师生双方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10、,尊重学生的人格。以著名的 “ 对话哲学 ” 而享誉欧美思想界的新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马丁 ?布伯认为, “ 对话” 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对话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旋律, 在这里我们要谈的 “ 对话” ,是一种教学对话。 它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 相互接纳。 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本文的对话 师生各自在 “ 对话” 中诗意地栖居: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与本文的对话 教师的独特地位: “ 平等者的首席 ”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你”与“ 我” 的视界融合, “
11、你” 与“ 我” 的商谈。这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倾听, 要善于点拨,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学生的读、说等活动),引发、抓住学生“ 对话”的契机,激发学生之间对话,比如,“ 谁能把这个问题回答得更好” ,“ 谁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 ” ,“ 谁能把大家的意见综合一下” ,“ 谁能把他们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些 ”创设对话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 在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走进老师及同伴的心灵深处。而问题是语文阅读对教学的核心, 它是引发高质量的 “ 对话” 的关键,也是落实课堂阅读教学的关键。学生的知识生成、 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将渗透在学生解决问题的
12、过程而得到实现。 因为“ 知识的意义存在于知识的用法之中” 。对话教学中的问题具有定向性、整合性、启发性。对话教学中问题的产生、确定本着“ 师生协商 ”的原则。学生在预习过程中, 自主查阅资料, 与文本对话, 确立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是什么; 然后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 在小组中开展对话, 合作沟通解决一些问题, 把不能共同解决的问题放到全班,进行组际交流, 确立全班的共同问题;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进行问题的统整, 使问题结构化; 最后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研究、对话。例如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言语模式启发学生思考:文本写的、表现的是什么 作者用什么的技巧营造了这样优美的意境或收到了
13、这样生动的表达效果 我们可以怎么借鉴这样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总之,无论是 “ 对话” ,还是互动, 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又要注意引导。尤其要选准切入点。 这是成功教学的前提, 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在切入点的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结构与体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教学氛围都应有不同的切入方式,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引领着整个教学过程。 主体间互动的深刻性与高质量应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从不同学段的特点出发, 从不同学生的个性出发, 从地理学习的规律出发,遵循课堂学习的基本规律, 从生成的角度看待课堂学习,留心并有意捕捉
14、对话的契机,营造 “ 对话” 互动的高潮,使课堂洋溢着浓郁的“ 对话” 氛围,折射着“ 对话” 的精神光芒。实践四:建构学生主体教学引发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主体间互动的教学模式。主体间互动是以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师生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为纽带, 以创设的 “ 对话” 氛围为背景, 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为方式促成有效的合作与交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明确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 引导者,教师要启发、点拨、激励学生;课堂教学应该是互动的, 使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使学习走向生活, 使学生在广阔的人文对话中不仅能享用到
15、活的知识和能力,还能提升学习、思考和生活方式。地理新课程标准把 “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 和“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作为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对提高整体素质的作用。新课标下的地理课程,要求从单纯的“ 学科世界 ” 重新回到学生的 “ 生活世界 ” 。在地理与生活 这一节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活动“ 衣食住行话地理 ”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 观察、收集和整理资料等形式, 从地理的视角认识、 理解不同区域“ 衣”“食”“住”“行” 的差异,即把学到的地理知识充分的融入其中,以解释“ 衣”“食”“住”“行” 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完成课前资料收集整
16、理。师生关系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设计思路,确定方向,科学分组,布置任务;学生:结成小组开展实践活动,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双主体作用,启发学生在分组汇报的基础上, 综合分析区域地理条件与区内人们衣食住行的关系,体会地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人地关系协调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既有利于其协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教师有序地组织活动,以实现最佳的师生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学生同为主体。(教师:设计教案,组织课堂教学, 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汇报实践活动成果, 汇总各组实践活动成果并综合运用 根据教师要求,完成课堂学习讨论。)课后利用已经激起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 继续探究: 除衣食住行外, 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也蕴涵着地理知识。 以求更加全面的了解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唇齿相依的关系,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人地关系协调论。课后李老师继续追踪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和教师自评、 学生自评, 及时获得双主体互动教学的效果反馈,反馈表明,这样的教学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