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让孩子成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02276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9.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教,让孩子成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管教,让孩子成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管教,让孩子成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管教,让孩子成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管教,让孩子成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教,让孩子成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教,让孩子成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教”,让孩子成长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给孩子“免于恐惧”的自由,提醒家长和老师们,不要以“让孩子害怕”作为教育的手段,那么是不是就要放任孩子,让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呢?不是。“免于恐惧”,是希望孩子不会因为害怕被惩罚而一味顺从,或“铤而走险”,是为了给孩子成长留足时间和空间,不是不“管”不“教”。我以前做班主任时,有一位家长跟我说:“老师,我这孩子很聪明的,就是太调皮,有时喜欢打人,但小孩子不懂事,打人也正常是不是。”我说:“不是,小孩子不懂事,我们大人是懂事的,打人不对,一定要让孩子通过吸取教训而明白这个道理。”孩子打人是从哪里学来的?很多时候我们会想象到这样的镜头:小孙子“啪”地打了爷爷一巴

2、掌,爷爷不但不恼,反而很开心地笑了,“呵呵,我的乖孙子会打人了,真厉害,来,再来一次!”这样教育孩子的父母有没有呢,也是有的。孩子练习打人受到了他最亲的人的鼓励,他自然会更加努力地去“实践”。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完了,改不过来了。下面这段话是薛瑞平老师在读了英国绅士教育的祖师洛克的教育漫话之后所写的感悟:“童年是教育的源头,而溺爱,无异于将毒药下在水的源头。日后,做父母的尝到了苦水的滋味,却又抱怨孩子不服管教这不是很奇怪吗?由于溺爱和娇纵, 孩子在不会行走之前, 已经支配女仆的意志; 刚刚咿呀学语,父母已经向他低头。现在,他长大成人了,比从前更强壮、更聪明、更具独立意识了。与此相应,

3、他的欲望更旺盛、更出格了。这个时候,父母觉出了不对劲,忽然之间知道要约束他, 控制他了这不是很奇怪吗?所以,洛克以为凡是有心管教儿童的人, 便应当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应使子女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这样,随着服从习惯的渐渐养成,孩子渐渐长大你渐渐放松的约束。于是,你看他越来越懂事明理,他看你越来越可亲可敬。如此,以往的管教反而可以增进天伦之情,因为他从自己在人群中所受的对待知道: 是父母的严格要求, 使他成为受欢迎、 受尊重的人作为社会性动物,这是人生幸福的主要源泉。这股甜美的幸福之泉,便是父母初期以严厉的方式给予他的至尊馈赠。最好的惩罚是,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及其周围的人, 都以严厉冷

4、淡的态度对待他。 绝对不能因为实施了体罚,转眼和颜悦色;要坚持不懈,一直等到孩子完全服从,等他用行动弥补过错了,才可恢复从前的亲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完全服从,指的是对理性服从。也就是说,孩子所必须服从的,是父母的明智决定。否则,父母的威信,就变成无耻的淫威。”我的女儿楚越一两岁时,我的同事都叫她“小辣椒”,因为无论谁碰她一下,她就大声尖叫,把人家吓一跳。上了四年的幼儿园,现在上了一年级,所以认识她的老师都很感慨, 以前的“小辣椒”现在怎么变得这么淑女了呢!小时候外婆带她,追着喂饭、指挥老人家干这干那也是有的,但我会努力纠正,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影响,因为也要照顾老人的心理感受,老人们总是认为追

5、着给孙子孙女喂饭、让孙子孙女指挥自己是作为爷爷奶奶外公婆最大的幸福。其实不必过于担心,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总是超过老人们的。在我们家,也是妈妈照顾孩子更多一些,多数妈妈都一样有克服不了的缺点啰嗦,所以真正要教育孩子的时候,显得没有力量,但楚越的妈妈也有一个优点,就是我们的观点一致时,她非常能够坚持原则。我很疼爱女儿,但绝不无原则地顺从她,必要时会惩罚她,所以她对爸爸又爱又怕,愿意听爸爸的话。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坚持教她的养成的一些习惯,现在看来都取得了很好到了效果: 无论谁给任何东西, 或帮助了她, 包括爸爸妈妈给她夹一筷子菜,她都会说“谢谢”;别人给的任何吃的东西,没有问过爸爸妈妈,她绝不会放

6、进嘴里;三岁的时候,可以自己洗头、洗澡、穿衣服;上中班开始,每天晚上会自己把第二天要带的衣服找好,叠得整整齐齐放进书包;每天晚上睡觉时,她会先跟爸爸、妈妈说“晚安”;从来不会骂人、打人。没有哪个小孩是完美的,我们不需要完美无缺的小孩,想把孩子培养成完美小孩的父母也是很可怕的。小女孩通常会有的毛病,她都有,爱撒娇、挑衣服,有时无理取闹。孩子无理取闹时很多父母就束手无策,或一有老人在场就会更麻烦。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打不骂,但是可以关“禁闭”,这是美国的父母最擅长的方法。网上流传的那篇 洋媳妇教育孩子的方法让中国婆婆大开眼界的文章,描述的很详细:“苏珊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听说我来了,两人开车

7、来探望我们。家里来了客人,托比很兴奋,跑上跑下地乱窜。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装满了水,提着小桶在屋里四处转悠。 苏珊警告了她好几次, 不要把水洒到地板上,托比置若罔闻。最后,托比还是把水桶弄倒了,水洒了一地。兴奋的小托比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事,还得意地光着脚丫踩水玩,把裤子全弄湿了。我连忙找出拖把准备拖地。 苏珊从我手中抢过拖把交给托比,对他说:“把地拖干,把湿衣服脱下来,自己洗干净。”托比不愿意,又哭又闹。苏珊二话不说,直接把他拉到贮藏室,关了禁闭。听到托比在里面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喊,我心疼坏了,想进去把他抱出来。 托比的外婆却拦住我, 说: “这是苏珊的事。”过了一会儿,托比不哭了,他在贮藏室里大声

8、喊:“妈妈,我错了。”苏珊站在门外, 问:“那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我知道。”苏珊打开门,托比从贮藏室走出来,脸上还挂着两行泪珠。他拿起有他两个高的拖把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干净。然后,他脱下裤子,拎在手上,光着屁股走进洗手间,稀里哗啦地洗起衣服来。托比的外公外婆看着表情惊异的我,意味深长地笑了。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在很多中国家庭,父母管教孩子时,常常会引起“世界大战”,往往是外婆外公护,爷爷奶奶拦,夫妻吵架,鸡飞狗跳。后来,我和托比的外公外婆聊天时,提到这件事,托比的外公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说,孩子是父母的孩子, 首先要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虽然小,却是天生的外交家,当他看到

9、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他会很聪明地钻空子。这不仅对改善他的行为毫无益处,反而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来更多别的问题。而且,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无论是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还是夫妻两人的教育观念有差异,都不能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在女儿无理取闹的时候,我们使用过“关禁闭”的方法,若是妈妈关了她的“禁闭”,出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向妈妈道歉。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越来越懂事,就再也用不着了。上大班时,有一次因为不肯穿某一件衣服,她跟妈妈发脾气, 又哭又闹,怎么劝都不行,我把她拉进小书房,关起来反省,谁

10、知地板很滑,我自己摔了一跤,膝盖肿了个大包。她也不哭了,看着我一瘸一拐地出门去上班。晚上女儿打电话给我,问:“爸爸,你的腿好些了吗,我以后不会再惹你生气了。”说得我眼泪都掉下来了。虽然妈妈每天照顾她,跟大多数女儿一样,她也喜欢跟妈妈吵架斗嘴。晚上我打电话回去,如果妈妈不想接,她就开始教训妈妈:“你怎么是这样子的人呢,我老爸不是你老公吗,你都不爱你老公吗?”讲完电话,有时她妈妈直接把电话挂了,她又不满意了:“妈妈,你不能这样没礼貌,你怎么都不我老爸说拜拜呢?”然后自己拨通电话,跟老爸说声“拜拜”才算完。上幼儿园时每周二、四晚上去学舞蹈,在一群女孩子里面,她是最刻苦的一个,老师教的每一个动作, 她

11、都练得特别认真, 别的小朋友休息的时候,她还要一遍一遍地去练,所以老师选她做领队站在前面做示范,每一节课都在她的小册子上盖一个“优”字,她特别开心。在班上,她是唯一一个会自己梳头、扎辫子的小朋友,所以每天午休之后,老师就会教给她一个重要任务,帮头发乱了的小朋友梳头、扎辫子。晚上放学,妈妈总是去的晚,她就在教室帮老师收拾东西、打扫卫生,乐此不彼。父母总希望孩子大胆一些,要敢于表现自己,我也这样想,但我不会强求。我女儿也比较胆怯,在幼儿园从不跟小朋友挣抢东西,她自己想玩的玩具,如果别人想要,哪怕舍不得,她也不会坚持霸住不放。这种性格的好处就是,上了几年幼儿园她从没跟小朋友吵过架,闹过矛盾。 她的朋

12、友一大帮,只要一放假就有小朋友邀请她去做客,或是跟她一起去我家玩。因为“管教”比较严,女儿从来不会乱花钱。逛超市的时候,如果她想买什么东西,只要爸爸妈妈说太贵了,或家里还有,或这个东西现在没什么用处,暂时不买,她就会说:“那好吧,先不买吧。”于是妈妈就很担心,觉得这种性格不行:只要别人要,什么都让别人,自己怎么办?将来做事情不能坚持怎么办?关键时刻不敢坚持的意见怎么办?我倒是觉得没什么问题,小时候争强好胜,过分表现自己,或很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并不是什么好事情。这个世界需要骑着高头大马凯旋的英雄,同时也需要站在道路两旁鼓掌欢迎英雄的人,做不了英雄的时候,做一个欢迎英雄的普通人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13、。做好自己,有底蕴、有智慧、有能力,关键时刻只要拿出一点点勇气,也会成为英雄的。我去香港的学校参观,凡是教会学校,通常都会有一间“忏悔室”,应该是给做错事的孩子去悔过的地方,会有牧师在那里做辅导的工作;在有些学校教室的一角,我看到一个“安静角”,上课捣乱、导致老师无法正常教学的孩子,老师会把他放到那里去坐着再不理他,让他思过,让他感觉到被隔离,直到孩子自己静下来,自己承认错误,行为有了改进,再予以肯定。在学校我也碰到不少擅长“无理取闹”的孩子,管教起来绝不能手软。三年级有个男孩子,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只要周一上学,到了门口一定号淘大哭,不进校门,被妈妈“拖”进校门后,也是在地上打滚,可以一口气哭

14、几个小时, 老师们去哄, 他就哭得更起劲儿。 如果是刚上一年级还情有可原,三年如一日地哭,如果没有其他特殊原因,那最大的可能就是惯出来的。某一个周一早上, 他妈妈送不进校门, 只好把他丢在停车场, 自己走了,保安告诉我有个学生还在停车场哭,我去看了一下, 决定让保安在附近盯着,保证他的安全,就让他在那里哭够。谁知过了一会儿,他妈妈又开车折返回来了,又开始哄。如果提前跟老师商量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走了就走了,是没问题的,再回来一哄,就更难解决了。于是我让他妈妈先走,告诉孩子今晚我会叫通知妈妈来接他回家,拉着他进了校园。妈妈的身影消失,他又开始号淘起来,我只好叫人开了一间办公室,把他放在里面,让他一个人哭,任何人不准去放他出来。一个多小时之后,他自己要出来上厕所,不哭了,我问他:“还要哭么?”他摇摇头,我说:“现在回教室去上课!”于是跟着老师回教室去了。下课的时候他跑来我办公室,说: “校长,你一定要记得给我妈妈打电话, 要他晚上来接我。”我说:“说过的话我会算数的,但是如果你再这样哭,下一次我绝不可能帮你打电话的。”他点点头。通过必要的手段,让那些无理取闹的孩子明白,靠“耍赖”是达不到目的的,学会妥协反而会对自己有利,那么他自然会放弃无理取闹的方法。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和老师的“管教”,但这种“管教”必须是理性的、科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