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99045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8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资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资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资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资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资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资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资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四川省资阳市 2016-2017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 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为第卷(阅读题) 和第卷 (表达题) 两部分。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第卷阅读题(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林庚李白有一首长相思诗中说:“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 归来看取明镜前。”这是一首闺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以至于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美妙的眼睛竟成了一口泉眼,这当然是有些夸张;却还不能说就怎么不合理, 还可以算在合理的夸张之列;但也有其不合

2、理处,这不合理处在于她还要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并要求那面镜子到时候为她作证。因为如果真到那征夫回来的时候,她即使还很憔悴,即使是当时快乐得又哭了起来那神情毕竟会大不相同要证明她真正肠断的情形,只有那面镜子才最清楚。可是除非那面镜子是面魔镜,又怎能重现她那已经成为过去的容颜呢?也许今天有了录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如果真有一位妻子录好了像专等她丈夫回来时证明这一切,恐怕她的丈夫反而更不相信;何况古代并无录像这种先进技术呢?假定真能录像,也许看来是合理的,却反而近于荒唐;假定镜子可以证明过去,看来好像是不合理的,却反而更近于真实。艺术的魔力竟然真能把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了魔镜

3、吗?反正我们读这首诗,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 分外动人。 从日常的尺度来说乃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那么所谓合理的夸张到底该怎样来理解呢?“白发三千丈”,这是人们谈到李白诗中夸张时最爱引的名句,在这首秋浦歌 中乃是轮到李白自己面对着一面镜子了。所以说: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日常的尺度来说, 这个“三千丈”简直是违背常识;从夸张的尺度来说,也未免无边无际;如果这样的夸张起来也算合理, 那么究竟夸张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合理呢?李白有一首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望庐山瀑布,诗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是一道银河自天而降, 也不

4、过才夸张到三千尺,而白发从头上算起,却竟能达到三千丈;艺术的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这能不令人为之惊异叹服吗!有些人认为夸张似乎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这可能有些道理,可也并不尽然。 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夸张在许多场合中,往往最容易产生使人发笑的效果;这与浪漫主义作品之多少带些悲剧性格或英雄性格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王之涣的 登鹳雀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除了“千里”这个习见的词汇外, 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夸张呢?而这首诗却无疑的乃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然则夸张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

5、;只不过是一种通用的表现手法而已。 如果说夸张与浪漫主义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特殊缘分的话,那只能说夸张的手法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中,似乎可以尽情发挥到完全不合理的程度。这并不是由于夸张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而是由于本质上浪漫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宏观”的创作方法,正如现实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微观”的创作方法,并由此自成不同的局面。傀儡家庭 中娜拉的出走,从日常的尺度来说,她是完全可以不必出走的,但娜拉却决然出走了。秋浦歌 中的白发,从日常尺度看来,那白发只不过是映在咫尺明镜之中,而它却能直达三千丈。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微观或宏观世界中的一切,有时常会出人意外。例如在近于光的高速运动中,人竟能青春不改;

6、这不简直如神话之不可思议吗?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在这里两相对照,也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选自唐诗综论,略有删节)2 1下列关于“夸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夸张不能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但它也要有个限度,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无边无际、没有限度的夸张也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B有些人认为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而作者认为它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C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它最容易产生的使人发笑的效果与浪漫主义作品多少带些悲剧性或英雄性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D夸张的合理与否应从艺术的尺度去衡量,有些夸

7、张从日常的尺度来说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符合艺术真实。2下列对李白长相思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3 分)A诗人以“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来突出相思之苦,这里将美妙的眼睛写成一口“流泪泉”,还可以算作比较合理的夸张。B“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就根本违背了生活常理,不能算作合理的夸张。C以镜子证明过去,我们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这正是艺术的魔力。D夸张的艺术魔力可以将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魔镜,以它来证明闺中女子当初的憔悴和肠断情形,更能感动读者。3根据原文内容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从本质上看, 浪漫主义是一种近乎“宏观”的创作方法,而现实主义是一种近乎“微观”的制作方法,两者的不同局面不是夸张所造成的。B夸张的艺术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令人为之惊异叹服。C夸张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登鹳雀楼没有运用任何夸张,而这首诗却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D夸张在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两相对照中,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二)现代文阅读(12 分)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46 题。抗战将领刘放吾刘放吾,湖南贵阳人,生于1898 年 4 月 17 日。刘家祖祖辈辈靠耕读勤俭持

9、家,家境殷实。刘放吾的父亲喜欢读书,经常以朱子家训及“曾文正治家之道”训导他们。青少年时期的读书、 务农和传统的家教,让沉默寡言的刘放吾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1924 年,黄埔军校成立。“到黄埔军校去”成为当时年轻人最时尚的口号。1926 年 6月,刘放吾从湖南省桂阳蓝嘉联合中学毕业后,深受湘军领袖曾国藩思想的影响,辗转来到广州, 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军事。三年后,刘放吾毕业,在蒋介石的中央军校教导队当了学生队排长。在这里, 士兵们操练时用的都是最新的装备,训练的也是新装备体制下的新战术。但是,不像在战场上那样,有那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只能认认真真地通过训练磨练

10、意志。刘放吾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地、踏踏实实地干了很多年。后来,蒋介石为了补充国民党军的抗战力量,组建新三十八师,孙立人任师长,刘放吾离开了教导队,任三十八师一一三团团长。1942 年 2 月,为了协助驻缅英军抗击日寇对缅甸的进犯,保卫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国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 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随三十八师于4 月抵达缅甸, 参加曼德勒会战。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以后,驻缅英军孤傲自大,日军三十三师团轻易地就将英军第一师全部和第七旅一部包围于宾河南岸的仁安羌东北地区。英军反复突围, 均无功而返。 在这紧急关头, 驻缅英军司令向中国远征军发出驰援请求,师长孙立人立即要求刘放吾迅速驰援解3 围。面对数

11、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刘放吾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在一一三团的攻击下,日军苦撑了三天,就仓皇溃退了。事实上,刘放吾当时带去的官兵只有八百多人!就是这八百多中国勇士,在刘放吾的指挥下,不仅击溃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寇两个精锐联队一万余人,而且成功救出了被围的已经绝望的七千名英军。 此举令那些骄傲的盟军都不得不对中国远征军另眼相看,极大地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仁安羌大捷”后,刘放吾率领一一三团奉令掩护英军及杜聿明部队撤退,转战卡萨。任务完成后, 转进野人山原始森林,经历了一个月千辛万苦地翻山越岭,终于在 5 月 30 日,在南先庆趁着黑夜,在敌人炮

12、艇的巡逻下,泅水横渡大江, 进入印度, 归还建制。 在渡江前,刘放吾发出两通电报:一通发到军令部给何应钦,一通发到师部给孙立人。电报里只有两句话:“刘团今夜渡江,不成功,就成仁。”渡江之后,无线电浸水,无法和外界联系,谣传刘团全军覆没,那时刘放吾的妻子正在贵州都匀,闻讯后当场昏厥。“仁安羌大捷”是近代以来中国军人在境外第一次打败日寇的战役。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甚少提及第一一三团的战功,更少谈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一切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十八师的名下。性情敦厚、 淡泊名利的刘放吾, 从此选择了沉默寡言,不在任何人面前谈起自己的“当年勇”。在派系严重的

13、国民党军中,刘放吾虽然在1946 年被委任为少将高参,但这是一个只能得到一些微薄薪水的闲职,刘放吾的事迹从此被人们逐渐淡忘。1994 年,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抗战名将在美国洛杉矾逝世,享年九十五岁。他的次子刘伟民在整理刘放吾的日记时,看到父亲在记述仁安羌大捷时引用的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刘放吾戎马一生,热血忠诚,这句诗是他一生的写照,却也透露出他对战争残酷的无奈。( 刘放吾:蒙尘半个多世纪的抗战将领,文章有删改)【相关链接】刘伟民再三追问,父亲才说了一些与“仁安羌战役”有关的细节:“新三十八师多为湘兵。当时我们练兵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官兵必背曾胡治兵语录,

14、因此秉承了湘军的忠义勇精神,作战勇敢。另外就是对士兵的严格训练。我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每人每天跑五千公尺;射击时,不瞄准不准发,每发必中,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实弹射击,几乎所有官兵的命中率都在七成以上。练兵千日,用兵一时,仁安羌战果源自平日训练。”( 我 的 团 长 刘 放吾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刘放吾喜欢读书,热爱耕种,吃苦耐劳,淡泊名利,这源于他青少年时期的耕读生活和父亲经常用朱熹、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对他的教导。B“仁安羌大捷”中,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不仅歼灭了日寇两个精锐联队,救出被困的七千名英军,而且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C在进入印度归

15、还建制之前,刘放吾曾发电报表达“不成功,就成仁”的决心,由于渡江后无 法与外界联系,外界误以为一一三团已经全军覆没。D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刘放吾的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十八师的名下,但他并没有主动申辩与争取,从此,他的事迹被人们逐渐淡忘。5刘放吾带领部队取得“仁安羌大捷”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4 分)答: 6刘放吾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 分)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4 纸上故乡邓琴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

16、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 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 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 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 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