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学案25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93460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阅读学案25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诗文阅读学案25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诗文阅读学案25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诗文阅读学案25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诗文阅读学案25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文阅读学案2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读学案2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案 25分析概括学案目标1.掌握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熟悉做“分析概括”题的方法步骤。2.研究题型特点,识破命题常见干扰方式。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与难点,是阅读文言文的目的之所在,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得分的关键。整体把握文意、掌握做题技巧是解答这类题最关键的两点。一、整体阅读,总体把握1抓记叙的要素高考所选文言文,大都是记叙性材料。要抓记叙的要素。如全文中心人物是谁,这个人物何时、何地、何种场合,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他的职务有何变化;还写了哪些人,他们与中心人物是什么关系,是如何评价他的。2抓关键句、找时空词,理文章层次要特别关注关键词、句。文章的层次结构,

2、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是作者记叙、描写思路的具体展开。而关键词句,尤其是一些时空词,则是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最好在阅读时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记叙类材料大都是以时间、地点为顺序,或时空结合,或以材料性质为序。抓住时空词,理清记叙顺序,由此可以判断出设陷选项中的设陷角度:或人事错位,或时空错位,或无中生有,或事件杂糅,或拔高人物等。3借题解文这类题设四个选项,四个选项是按文章的顺序由命题者意译而成的,其中只有一个是错误的,而且这个错误选项中的大部分叙述都是符合文意的,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这种命题特点不可忽视。二、围绕文意,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

3、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上面所说的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时间的故意跳脱,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评价人物时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三、比对原文,检验确定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遣词造句的细微差别,并注意关键文言实词的翻译、理解是否正确。演练体悟(2010 全国卷 ,10)(原文见学案24“筛选信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4、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 动 用 武 力 ; 继 之 又 警 告 梁 王 , 若 倚 仗 险 远 、 抗 拒 朝 廷 , 将 后

5、 悔 无 及 。如何识破命题常用干扰方式从而准确判断方法例析1(2010 山东卷, 12) C 项: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原文: 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判断: 比对选项与原文,发现申甫在感动后才被授予京营副总兵,而不是在授予京营副总兵后才感动。授予官职的时间搞错了。总结: 时序颠倒,做题者要留心这种干扰方式。2(2008 山东卷, 12

6、) B 项: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原文: 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判断: 原文是张诚 (从自己家中 )偷得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烙成饼给张讷吃,并非偷邻居家的面粉。选项在转述时把这个关键细节理解错了,或者把“窃面倩邻妇为者”意思翻译错了。总结: 命题者往往在最关键的细节设错,做题者应格外细心,仔细地琢磨每个词语。3(2007 山东卷, 12) C 项: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原文: 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

7、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判断: 将选项与原文比对,发现绝大部分文字都符合,若仔细辨析,会发现选项中用了一个“以致”, 这样就说明了王戎“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乃“下棋娱乐”所致。这种因果判断既不符合原文“性至孝”的判断,又不符合王戎表面上不拘礼法内心极其悲痛的个性特征。这个误判是源自对原文“而”关键虚词的错误理解。“而”应是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总结: 强加因果,或者故意曲解原文中的关键词,也是常用干扰方式。做题者见句中有“以致”“因此”等词语时,要格外当心。4(2006 山东卷, 12) B 项: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

8、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原文: 于是景帝曰: “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 言学者无言汤、 武受命, 不为愚。 ”判断: 将选项与原文一比对,就会发现命题者在意译时加入了似是而非的语言来干扰(见画横线处 )。总结: 无中生有,用貌似正确的话干扰,是设陷方式之一,做题者当识破。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孟德传(宋 )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

9、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臵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10、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 ,有删改 ) 书孟德传后(宋 )苏轼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臵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 ,有删改 )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

11、人气的习性。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C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是个在军营中退休的士兵,由于喜欢山林生活,进入深山数年,后来遇到皇帝巡行,被称为有道之人。B苏轼在接到苏辙寄来的文章后,写了书孟德传后谈了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他不盲目听从的性格。C世上的君子正因为顾虑太多,才会有患得患失的现象发生,这是苏辙的观点。D从文中看,苏轼的观点是从旁听的故事中得来的,也不能作为事实论据来处理,其观点也

12、有可商榷之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来到商州不是有意的,他是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被抓的。B后来孟德在商州被抓,由于宋孝孙和张安道的帮助,才得以除军籍为平民。C孟德是以自首的身份出现在商州的,这是他免罪的主要原因。D嘉祐年间,孟德戍守商州,从此逃入华山,过着野人般的生活。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老虎畏惧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B孟德的浩然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能看到。C孟德认为他是犯了禁令的军人,被抓住是死,也许会饿死,也许会被野兽吃掉。D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世上很少能有超凡脱俗、独立于世

13、的人。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小时候就喜爱山林生活,秦中又有很多名山,因此他成了逃兵,入山林多年。B孟德进入山林后过了两年,就不自觉地来到了商州,又来到了秦州,被巡逻的士兵抓住。C孟德发现,大多数猛兽都能识别人气。但他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们吓住。D苏轼推测老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吓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也就无从施展了。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深山中,孟德有时一天病十次痊愈十次,呕吐、腹泻、腹胀、胸闷等,全都出现 了。B孟德在作者写文章时,仍来往于各山中,也没有其他特别的本事。C商州知州张安道认为孟德不是个坏人,而是个有

14、道之人,才把他安置在了秦州。D苏轼关于两小儿不怕老虎的故事是在不久前他在云安听说的,这个地方有很多老虎。听课记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 题。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也。父充,持庆氏礼,建武中为博士,从巡狩岱宗,定封禅礼,还,受诏议立七郊、三雍、大射、养老礼仪。作章句辩难,于是遂有庆氏学。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其父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为汉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初举孝廉,再迁圉令,以礼理人,以德化俗。时它郡盗徒五人来入圉界,吏捕得入,陈留太守马严闻而疾恶,风县杀之。褒敕吏曰:“夫绝人命者,天亦绝之。皋陶不为盗

15、制死刑,管仲遇盗而升诸公。今承旨而杀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遂不为杀。会肃宗欲制定礼乐,褒知帝旨欲有兴作,乃上疏曰:“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制作之符,甚于言语。宜定文制,著成汉礼,丕显祖宗盛德之美。”章下太常,太常巢堪以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始,朝廷礼宪,宜时刊立。明年复下诏,褒省诏,乃叹息不已,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中,从驾南巡,既还,以事下三公,未及奏,诏召玄武司马班固,问改定礼制之宜。褒在射声,营

16、舍有停棺不葬者百余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吏对曰:“此等多是建武以来绝无后者,不得埋掩。”褒乃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祀之。迁城门校尉、将作大匠。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粥,多蒙济活。永元七年,出为河内太守。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褒到,乃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数降。其秋大孰,百姓给足,流冗皆还。后坐上灾害不实免。有顷征,再迁,复为侍中。褒博物识古,为儒者宗。十四年,卒官。作通义十二篇,演经杂论百二十篇,又传礼记四十九篇,教授诸生千余人,庆氏学遂行于世。(节选自后汉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其念至,忘所之适适:往,到B陈留太守马严闻而疾恶,风县杀之疾:嫉妒C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始图:谋划D具陈礼乐之本具:详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管仲遇盗而升诸公外连衡而斗诸侯B.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私见张良,具告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