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91755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0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2016-2017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共 23 小题, 14 为四选一单项选择题,5,7,15 为五选二双项选择题,10,11,12, 18,19 为四选一单项选择题,23 题为作文题,其余为主观题。祝考 试 顺 利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 ) 和第 II卷( 表达题 ) 两部分,共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

2、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 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 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

3、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 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 ) ,那就太2 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

4、昂、 张九龄、 李白、韦应物、 柳宗元五家, 还说是 “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 古诗选五言诗凡例 ) ,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 ,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 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 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

5、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杜甫石壕吏 )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 ) ,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杜甫洗兵马 ) ,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

6、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C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3 D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2下列关于 “汉魏古诗” 和“唐

7、人古诗” 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B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C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B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

8、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C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4 文化传承冯其庸的人生主线柴剑虹一个人的命运,总是和民族荣辱、国家兴亡密不可分的。冯其庸先生的幼年、青少年时期,正是外寇疯狂侵侮,内乱动荡不止的年代。他目睹河山破碎、国破家亡的惨象,从小立志,追求强国富民之梦。他以自己非凡的成就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 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抚

9、育、学校教育关系极大,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他生长于贫穷的“稻香世家” ,自小要种田、 挑担、 车水、 养蚕,干各种农活,艰苦生活的磨练成为他“人生第一步的教育” 。同时,作为文化传承重要因素的良好家教也为他创造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条件,上学、辍学、自学,像一颗良种在书的丰沃土壤里生根发芽成长,经过小学、私塾、中学、无锡工业专科学校和名校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培育,又参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实践,以及文艺界、 学术界多位名师挚友的扶助、影响,终于成为根深干直、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一个人的成就, 虽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和师友扶助,但更取决于自身的奋发图强。他自小生长于逆境,道路曲折坎坷,历经风霜雨雪,磨炼出发愤

10、自砺的品格。1964 年 10 月他被派到陕西长安县参加农村“四清” 运动时, 为深入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居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有限的节假日时间,带领同事去实地考察周边的周秦汉唐文化遗址,并且撰写了一篇符合考古专业要求的调查报告,不仅留下了一份难得的珍贵资料,也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可贵的文化担当精神。特别是冯老自年逾花甲到古稀耄耋,居然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探求玄奘东归之道,又穿越罗布泊,进楼兰,过白龙堆,进入玉门关到敦煌,可谓艰苦跋涉,虽苦犹乐,创造了一个年迈学者深入西部边陲实地考察古代文化遗址的奇迹。一个人的性格, 也必然会影响其一生的作为。他是“悲天悯人” 的性情中人, 爱憎分明,眼睛里

11、容不得沙子,每辨是非曲直,决不退让、苟同、盲从,而有时却不免也会因同情而轻信;既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豪情满怀,率性自律,独立乱流,不失方寸。这些看似矛盾,却是融汇统一于“以天下为己任”的通达人生观。尤其在身处逆境之时,他顽强、达观的性情,往往可以化解艰难险阻,走上顺畅之通衢。他对红楼梦作者的家世考辨、版本研究, 曹雪芹故居、 墓石的考证,以及项羽不死于乌江的考订等,便是这方面很典型的事例。自传中述及他和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研究中见解不同,尤其是1984 年赴列宁格勒考察并洽谈影印苏藏石头记抄本之事,二人产生若干矛盾。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正是因他当年的主动推荐,周汝昌才得以参与此行。自传

12、中没有提及此点,正说明了他的宽大胸怀。5 在冯老心中,关心民生与重视文化传承密不可分。1999 年,我所在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学术集刊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四集“吐鲁番专号”出版经费欠缺,具体负责编辑该集的荣新江教授颇为焦急,我向担任学会顾问的冯老报告此事,他马上将自己刚得到的数万元稿费捐给学会,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据我所知,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有人假冒慈善组织要冯老捐字画。冯老出于对灾民的关切与赈灾热心,未加思索一次就应允捐出书画数十幅之多,为此他不顾疲倦连日写字作画,因累而病住了医院。现在, 拜读了冯老的这本口述自传,了解了这位文化艺术巨匠的风雨历程,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化传承的艰苦卓

13、绝,进一步认识文化自信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选自中国教育报2017 年 2 月 24 日第 4 版,有删改)【相关链接 】冯先生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确定了走历史文献考证和地面遗存调查相结合的学术道路,一辈子也没有放弃这种坚持。因此在进入曹雪芹家世研究领域的时候,他十分重视文献史料的发现考证与遗存实物的发现调查相结合。(张庆善红楼内外的冯其庸先生)冯其庸先生的口述自传风雨平生2017 年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自传里引述了一首诗: “ 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这是他在抄家毁书的“文革”期间于190 多个夜晚冒着生命危险抄成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后写的。

14、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冯其庸先生从小受到的良好家教为他创造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条件,成为他 “人生第一步的教育” 。B冯其庸先生在家庭抚育、学校教育中健康成长,在名师、挚友的扶助、影响下终于成为栋梁之才。C 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有人利用冯老对民生的关切与热心向他募捐,他不假思索就捐出了书画数十幅。D 从全文看, 作者对冯其庸这位走过风雨历程的文化巨匠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以及人格充6 满了敬佩之情。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一个人的成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冯其庸先生的成长与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朋友名师的

15、影响关系极大。B冯其庸先生生于逆境,历经风霜雨雪, 但他发愤自砺,经常深入实地了解各朝历史文化,留下了一份份难得的珍贵资料。C冯老自年逾花甲到古稀耄耋,深入西部边陲实地考察古代文化遗址,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可贵的文化担当精神。D 冯老悲天悯人的性格使他爱憎分明,面对辩论绝不退让、苟同、盲从,但有时却不免会因同情而轻信。E冯其庸先生将历史文献考证和地面遗存调查相结合,使他在红楼梦 作者的家世考辩、版本研究以及曹雪芹故居、墓石的考证等方面受益良多。6本文作者认为 “文化传承是冯其庸先生的人生主线”。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5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78 题。苦恼( 俄) 契诃夫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7 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象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 , 他那匹小母马也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姚纳和他的瘦马已经有很久停在那个地方没动了。他们还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街灯的暗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 “赶车的!”姚纳猛的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到维堡区去! ”军人又喊了一遍, “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 那个军人坐上了雪橇。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象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 不住转动眼珠,就跟有鬼附了体一样。姚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