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另一只眼看庄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90292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另一只眼看庄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用另一只眼看庄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用另一只眼看庄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用另一只眼看庄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另一只眼看庄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另一只眼看庄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另一只眼看庄子自由世界里不自由的灵魂 包藏在浪漫瑰奇的自由外衣下的不自由的灵魂,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 整部庄子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草木茂盛、万象城林、 万物自由肆意生长的空间, 然 而我们总能看到一个被束缚着的幽灵到处挣扎奔走寻求突破的方向。在其自由意 志创造的文学大厦里, 一个渴望自由的灵魂被深深禁锢在里面,她以各种方式试 图突破,试图睁开看到真相的双眼, 但看到的总是自己建立的边界,一个新的禁 锢。他建立的越多,对自己的束缚就越大。一个一生追求精神自由的灵魂,用尽 各种天才的想象建立起一个自由的世界,但渐渐地,这个灵魂被自己自由意志建 立起来的世界束缚住了,无可救药地挣扎着,建立着的同时又

2、在否定着自身。 逍遥游:代表作之一 关于小大之辩的鲲鹏与蜩鸠、关于无用之用的大瓠与()等。但这 篇文章中却让人感受到对精神自由的理想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与无奈的屈服。 文中片段“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 。 。 。 ” 可见,鲲要到九万里之外的南方必须化作硕大无比的巨鸟展翅高飞,起飞之 时,天地震撼,日月无光,大海翻起滔天骇浪,风浪之大乃至它飞走了六个月以 后才会渐渐平息。 然而蜩与学鸠对此行为难以理解:它们尽全力飞起来, 碰到榆 树枋树就停下来, 就算飞不上去, 落到地上也就是了, 而鲲鹏干嘛非要到九万里 以上还要飞到南海里去? 谁更快乐? 鲲鹏行为虽惊天地泣鬼神, 但他们

3、的生活与飞翔条件是极难满足的。鲲需来辽阔 的海洋才能生存与遨游。如果它要化为鹏鸟飞到南海,也要等到海运风起之时, “水击三千里。 。 。 。 。 。 。 ”如果没有高邈的天空与辽阔的海洋,没有海运的合适时 机,而是被困在深山泥潭之中,神通无法施展。蜩与学鸠活动范围小,影响微不 足道,但生活条件极易得到满足,在狭小的空间里也难生活得很自在。 世间志向远大不愿虚度一生的志士与甘于平庸、容易满足的凡人的区别。 前者获 得成功的社会条件与个人需要付出的努力都十分严苛,绝不是只需要付出个人女 里就能成功, 必然受到许多环境条件限制, 另外还需要许多不受人力控制的偶然 运气。 因此,人间志士多矣,而得成抱

4、负者寥寥。后者相当于人世间无数平庸 地生活着的芸芸众生。对生活要求不高,没有远大志向,只求温饱平安足矣。 谁更自由快乐呢? 两者都不自由, 小的志向有小的限制, 大的抱负有大的限制, 在斗受到限制这一 点上两者同等除了小大之辩外,都是“有所待”! 所以认为“无所待” 之绝对自由的 “古之真人 (或神人、圣人) ” ,本领神乎其神, 不屑于有所作为。 除了逍遥游,整部庄子都充满浪漫气息的奇诡笔调描写这令人 神往的得道真人形象。 这里的真人就是庄子的哲学主题 “道”的具体体现。道无所不在, 万古长存, 道家的哲学核心概念,无意志,无愿欲,无所作为而又无所不为。它就是一切, 一切也就是“一”, “一

5、”就是“道”。 为了让普通人感受“道” ,在凡人与“道”之间通过“齐物论”构建了一个具体 可感的桥梁,那就是得道的真人用之来寄托凡人对“道”的理想追求。凡人悟道 即成真人。对于真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道就是真人, 真人就是道本身。 在大宗师里,笔下的真人追求地自由越大,能力越强,所受到的束缚也越紧 密细致。原文: “何谓真人?。 。 。 。 。 。 ”这种不厌其烦的描述真人,甚至规范到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与其说是刻画真人,不如说是庄子对自己内心修养的要求, 即他对个人精神自由与人生境界的追求。成为真人得做到方方面面,还能自由 吗? 事实上,庄子竭力勾勒描摹的绝对自由的“道

6、”的理想境界,自从庄子笔下诞生 之时便失去了自由, 因为真人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束缚,因为他必须符合庄子所 理想的那些真人标准。 因此庄子竭力构建恢宏的理想世界,勾勒完美的获得自由 的“真人”却又不断地为自己的语言所限制、推翻。他发现自己所要表达的含义 一旦说出来就自动形成了一个局限。为了突破局限, 值得再次展开更为恣肆放诞 的想象,建造更为开阔的天地。可这个表达出的新世界又有了新的边界和局限。 就像逐日的夸父, 苦苦寻觅自由, 可自由却越来越远。 其实这种痛苦在文中时有 流露: 如庄子。天道中:轮扁斫轮 庄子心中有着对于真正自由的理解和感受,然而这种理解却是一种 “臣不能以喻 臣之子,臣之子亦

7、不能受之于臣的真意, 他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学将之准确表达出 来,因为一经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全然不是自己所要表达的真意,而只是糟粕而 已。庄子思想的核心全在于那”口不能言“却存于心间的”数“之中 所以,庄子虽试图用无边想象为笔下真人插上自由的翅膀,但却始终力不从心。 禁锢自由的牢狱就在心中,他也无可奈何。 然而在苦苦追寻中, 他也在不断超越自己。 其人生境界非常人所能及, 那伟大而 孤独的心灵力求与宇宙同游。但他构建的合乎“道“的绝对自由的世界,意味着 秩序、边界和因果,所以自由受到桎梏,只能超越,再构建,也正是这一矛盾 成就了庄子这部传世大作。千年之后,这个不羁的灵魂仍然能够冲出典籍字 字句句的

8、枷锁,在世间弥漫,与现世重组、与人心胶着,仍然在追求着新的自由 边界。纠结与超脱庄子的人生哲学 纠结于自然的生与死, 社会的命与时, 自我的情与欲, 庄子指出了一条不知悦生 与不知恶死,安之若命,安时处顺,恬淡寡欲,寂寞无为的道路,并从中超脱出 来。 对死生的超脱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生死不过生命存在的两种形式,由肉体存在上升到一个更高更普遍的终极 存在,使死生界限消失,也就解脱了。 对命与时的超脱安之若命,安时处顺 面对现实生活采取被动无为的态度,安于现状, 听任命运安排, 随事物变 化,一切因之顺之,不必太在意。 对情与欲的超脱恬淡寡欲,寂寞无为 能够恬淡寡欲就不会动心于尘世的功名利禄,就不

9、会获得身外之物去争夺, 就可以寂寞无为,也就从哀乐之情和寂寞之欲中解脱出来。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当代启示 庄子的人生哲学史庄子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他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道” 的自然观基础上,在此基础上解决了生活中的六大困境:生死之困、物欲之困、 道德之困、情欲之困、自我之困及本性之困,所以他的思想对于追求美好生活, 完美人生境界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庄子的“道”VS 柏拉图的“理念”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永恒不变的事物,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如美本身, 善本身等,叫做理念。最高的理念是善,它是无形的,可以将其理解成存在于人 头脑中的概念,如柏拉图所说就是“用灵魂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事

10、务的形式“ 二者差异之处: 理念是一种感知, 或者说是一种被感知的概念,人们的经历不同 可能导致他们形成的理念不同, 而庄子的道则是一种自然,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然就是自然,个体的不同时改变不了自然的。 相似之处:都是无形的,两人都认为各自为万物的本源, 最高的理念是善,而 “道” 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哟啊人们回归到善的最初本性。庄子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与孔孟“仁”的精神境界相对立而又统一的“道”的理想境界。影响了中国人特 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淡泊功名利禄,抨击“人为物化”的异化 现象,突出人的个体存在,倡行独立自主的人生和超然物化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这些都使庄子成为一个卓越的思

11、想家,使他的道的学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理想是追求超越, 回归自然, 不仅向往精神自由, 更加向往现实生活中的淡 泊、超脱、朴实,人们少私寡欲,乐于劳作和助人,不求回报,是庄子追求地美 好精神境界。 但是,庄子其实重点教导人们的,并不是出世,而是要回归自己的本真,回归最 初的状态 ,所以庄子呼唤人的本性,要摆脱生活中那些虚假东西的束缚,真正的 淡泊名利, 才能摆脱各种人为枷锁的束缚,人的本真之性才能得以恢复,人才能 进入自由的境界。 所以,庄子人生哲学真正的目的是教会人们怎样的去入世,回归自然,释放本 性,淡泊、恬静、这样的人生态度,我们才能在世上活得更好。庄子人生哲学中消极的方面: 主

12、要体现在对理想人格的界设、 追求仅仅停留在人的精神领域, 理想人格在很大 程度上就是顺应自然、 回归本性,这就是说庄子的人生哲学只追求自我内心的逍 遥自由,而全然不顾自我生活的外界环境,脱离社会、脱离实践,因而对身外世 界毫无贡献、毫无作为,他所设想的理想人格只是一种虚构,他对之的追求,实 质上也是一种消极避世的自我精神安慰。所以这就是以 “超越” 为宗旨的庄子人 生哲学所无法超越的时代局限。因此,对庄子人生哲学的缺陷及教训,应保持清 醒的认识。 庄子的理想社会是: “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 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其生可乐,其死可葬。” (庄子。山木)南 方乌

13、托邦庄子的人学意蕴 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十分关注人的自由、价值、尊严等问题,其思想的人 学意蕴丰富,主要包括:以“道”为本,尊民本性的人本理念;无为而治,与民 生息的人本情怀;“齐物”平等,“无贵贱”的大平等观;“至德之世”,与世无争 的社会理想;逍遥适己,超越现实的理想人格。 庄子的思想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其学无所不窥”,但更多的是对人的自由、价值、尊严、意义等问题的关注,而这恰恰是当前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探讨庄子 的人学意蕴, 不仅有利于当前人学研究, 而且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 重要现实意义。 在庄子看来, 人生的最高境界 就是能够逍遥适己, 去掉心灵枷锁, 做一个精神巍

14、 峨的人。他的逍遥游,尽管从外表看,充满了浪漫和神异,有超越现实的饿、虚 幻的意象之感,但这种意象的瑰丽和浩大,体现了他对自由的真切期待和呼唤, 也是对独立人格的赞美和张扬。 这实质上并不是一种虚妄和虚无,而是对人精神 的“无用之用”的发现。它开启了中国思想史上人格自由自尊的理念,为我们今 天的人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理想人格标准:能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绝对自由的“无己、无功、无名” 的“真人” 庄子。逍遥游(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事。 。 。 。 。 。 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 。 。 。 。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 深深。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不忘其

15、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庄子。大宗师)是对摆脱自然、 社会以及精神三重压迫的“真正自由的人“的向往和期盼。庄子的生命和谐思想 庄子认为生命是道的体现, 庄子的生命和谐思想包括养生达生、体道而行、 心灵 和谐等。庄子与道和谐的生命观为人类提供了非宗教的、超越理性的生命关怀, 使人类找到自己真正的精神家园。 庄子的自由虽然不能直接改变不幸的现实,却能保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 摆脱尘 世的纷扰和忧烦,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从庄子的哲思中体会一种心灵的安宁,寻 找追求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人类超越人生困境,超越自己,超越喧嚣 的都市的繁华

16、之后所掩盖的浮躁、空虚、净化人类的心灵,荡涤人类的灵魂,达 到人生境界的完美状态, 使生命进入纯净和谐的自由境界,人类获得真正的心灵 和谐,找到自己真正的精神家园。挣扎的灵魂浅论庄子的“逍遥”与“有所待” 摘要:尽管庄子毕生都在追求 “道”的理想境界逍遥, 而其汪洋恣肆的思想以及超 也的确影响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他却被自己所建 立起来的极具个人色彩的 “至德世界” 紧紧地束缚了, 不论外面的世界如何风云 变幻,他只坐拥自己的那座王城,冷眼静观世事。殊不知,正是太过专注个人世 界才使得他的逍遥之境自笔下勾出的那刻起便开始不断地缩小、不逍遥,于是他 只能痛苦地否定、再勾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