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远离火灾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87991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珍爱生命远离火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珍爱生命远离火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珍爱生命远离火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珍爱生命远离火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珍爱生命远离火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珍爱生命远离火灾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珍爱生命远离火灾一、活动目的:1. 了解火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火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2. 知晓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 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 明确防火自救的重要性。二、活动准备:1.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家庭安全方面的资料。2. 制作相关的课件。3. 黑板上用彩色粉笔书写“珍惜生命远离火灾”八个美术字。三、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入:红彤彤,一大蓬,见风它就逞凶狂,无嘴能吃天下物,单怕雨水不怕风。(打一自然现象)师生开展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谜底:火)师导言: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可是如果利用不好, 它会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毁于一旦。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

2、了解“火与火灾”。( 二)生活中的防火1. 家庭用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电常识。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3)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4)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6)不要用老化的电源。2. 安全使用煤气1)燃气器具在工作时,人不能长时间离开,以防被风吹灭或被锅中溢出的水浇灭,造成煤气大量泄露而发生火灾。2)使

3、用燃气器具(如煤气炉、燃气热水器等),应充分保证室内的通风,保持足够的氧气,防止煤气中毒。3. 校园防火安全防火: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地方,防火是学校安全的重要问题,1) 禁止在校园内玩火、放炮。2) 上实验课要注意老师的要求,不要随意乱动药品。3) 定期检查防火设施发现损坏应立即修复。希望大家能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到校园安全防范的活动中来。( 三)防火技能1. 火警电话“ 119”拨通后,要沉着、准确地说出灭火单位或所在地点、名称、火势大小及燃烧物品,说明报警人地姓名和电话号,报警后,安排专人到离火场最近的路口迎候并引导消防车辆。2. 燃气罐着火, 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捂盖灭火,并迅速关闭阀门。

4、3. 家用电器或线路着火, 要先切断电源, 再用干粉或气体灭火器灭火,不可直接泼水灭火,以防触电或电器爆炸伤人。4. 救火时不要贸然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 四)灭火器使用方法1. 干粉灭火器:使用时,先拔掉保险销,一只手握住喷嘴,另一只手握紧压柄,干粉即可喷出。2.1211 灭火器:使用时,先拔掉保险销,然后握紧压柄开关,压杆就使密封间开启,在氨气压力作用下,1211 灭火剂喷出。3. 二氧化碳灭火器: 使用时,先拔掉保险销, 然后握紧压柄开关,二氧化碳即可喷出。(五)逃生技能如果发生火灾时应该如何做才能地迅速脱险?1. 火灾时不能钻到阁楼、床底、大橱柜内。火势不大时,要披上浸

5、湿的衣服向外冲;2. 浓烟弥漫时,用湿毛巾捂住嘴巴和鼻子,压低身子,手、肘、膝盖要紧靠地面,沿墙壁边缘爬行逃生;3. 若身上已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4. 遇火灾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5. 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可利用疏散楼梯、阳台、排水管等逃生,或把床单、被套撕成条状连成绳索, 紧栓在窗框、铁栏杆等固定物上,顺绳滑下,或下到未着火的楼层脱离险境;6. 若逃生之路被火封锁,在无奈的情况下,退回室内,最好在卫生间关闭门窗,不断向门窗浇水;7. 充分利用阳台、天窗等进行自救;8. 处在高层建筑被火围困时, 要赶快向室外抛沙发垫、 枕头等小物品,夜间则打手电,发出求救信号。(六)儿歌:安全知识小结发生 火 灾 不 用 慌 ,分清 火 情 找 主 张 。油锅 着 火 不 用 水 ,锅盖 盖 上 火 灭 光 。衣物 着 火 快 浇 水 ,电器 着 火 拔 电 源 ,同时 拨 打 119,消防 官 兵 帮 大 忙 。(七)小结只要我们处处小心,注意安全,掌握自救、自护的知识,锻炼自己自护自救的能力,机智勇敢的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的情况或危险,就能健康地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