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诵读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83028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8.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诵读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诵读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诵读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诵读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诵读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诵读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诵读简案【解题】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 ,曰: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2、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 晋,唯君图之。 ”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 “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 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板书) 围以无礼 军形势危急、困因(破绽) 、分兵驻扎(有机会) 贰破绽:有机会、伏笔巧妙(貌合神离) 危必辞求许信任牢骚诚恳 见既示弱 若(亡陪);若(舍共)利诱 且(赐) ;夫(厌)图离间 说盟、戍、还结果? 说(拆台) 请击不可 ( 仁知武 ) 击(气愤) 1(导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这样的能人,在国家危机存亡之际,凭一己之 力、三寸不烂之

3、舌, 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于将倾。 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位这样的 神人,体会一下什么叫“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对联) “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口才的力量) 2(在背中体味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不管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他不仅能 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 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 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3 重要词语:贰鄙许阙微敝若:辞:之其以而焉、行李、东道主、夫人、去 附:详案 一、导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 不乏这样的能人,

4、在国家危机存亡之际, 凭一己之力、 三 寸不烂之舌,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位这样的神人, 体会一下什么叫“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你们想想他那么棒的口才吗?(想)那就大量背诵积累吧。 【解题】 :抓住“退”,为何退?怎么退?退的结果如何? 二、理清背诵思路 用课文中原句回答课后练习一,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烛之武为何退秦师?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抓出关键词) 【诵读提示】:重读关键词“围、无礼、贰、军” ,注意关连词 “以” 。 (语速稍缓)。 (板书)围以无礼 军 贰 【问题探究】

5、(参照 “秦晋围郑形势图”)寥寥 25字, 1、写出了形势 ( “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攻一小国,兵临城下,写出了形势危急); 2、交代了围郑原因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两事与晋相关,和秦无关系,表明秦可以争 取);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君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3、写出驻军位置 (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 第二段: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6、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诵读提示】:重读关键词“危、必、辞、求、许” ,注意关连词“若、然” ,语 气词“矣、焉”。 (语速稍缓)。佚之狐的话要读得斩钉截铁;烛之武的话要读出 牢骚与不满来;郑伯的话要读得诚恳、真诚。 (板书)危必辞求许 【问题探究】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1、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必”字,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 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2、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 面对牢骚与不满, 郑伯则表现 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 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 晓之

7、以理。 第三段:说退秦师 【原文】夜缒而出 ,见秦伯 ,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 利晋,唯君图之。 ” 【诵读提示】:注意关连词“既、若、若、且、夫” ,疑问词“焉、何” ,语气词 “矣、也”重读“亡、烦、陪、共、赐、厌、图”。 (板书)既若若且夫 【问题探究】 “夜缒而出” 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 连城门

8、也打不开了。 进一步说明兵临 城下的严峻形势。可分五层: 1、坦言知亡,避其锐气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2、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 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 晋联盟的虚伪性, 却巧妙地点明秦、 晋毕竟是两国 这一事实。 这样既符合实际, 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 晋联盟的基础, 这不能不让 秦伯动心。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3、说明放弃攻打郑国的想法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 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 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 晋关系, 很可能引起对方 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 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 还是友郑,秦王当

9、然要权衡利弊了。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4、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 ,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 时机地从秦、 晋两国的历史关系, 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赤裸 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以史为例,挑拨离间 5、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 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这段说辞, 短短 125 字,表现出烛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抓 住素穆公不愿 “ 亡郑以陪邻 “ 的心理,晓之以利害, 终于打动对方。 整段说辞层层 深入,步步紧逼,面面俱到,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请一生诵读第三段说辞部分,将其

10、谦卑委婉、 娓娓道来, 不卑不亢、 有理有据 的语气读出来) 6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师:看来是老将出马, 一个顶两, 在烛之武有理有据的层层逼进下,秦君的反映 如何呢? 生齐答: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诵读提示】:注意关键词“说、盟、戍、还” 。 第四段:迫晋退兵 【原文】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 亦去之。 【诵读提示】:注意表逻辑词“请击、不可、仁、知、武”。 (板书)请击不可仁知武 【问题探究】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 晋侯没有感情用事, 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 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小结】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 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三、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熟读背诵。 四、在背中体味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文中的烛之武, 不管是牢骚, 还是说辞, 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 明大义、机智勇敢。 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 不卑不亢、委婉曲折、 步步深入。 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 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