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黄鹂 病期琐事》教案1 长春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081896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黄鹂 病期琐事》教案1 长春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黄鹂 病期琐事》教案1 长春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黄鹂 病期琐事》教案1 长春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黄鹂 病期琐事》教案1 长春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黄鹂 病期琐事》教案1 长春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黄鹂黄鹂病期琐事病期琐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了解作者孙犁及其文学创作。 2、熟读、品味文章,把握本文传达的深刻哲理。 3、学习借鉴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 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 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语言。 3、学习体会孙犁散文的特色三、课时安排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1、优秀的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的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就是通过 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的。老舍先生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 识;周瘦鹃写杜鹃蕴含着的是对传统习惯看法的思考。而作家孙犁则要向大家介绍一种非 常

2、可爱的鸟黄鹂。 2、提问:黄鹂是怎样一种鸟? 3、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对黄鹂进行描述。 4、要求学生回忆说出与黄鹂有关的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清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5、提问:本文题为“黄鹂”,目的是否真的是介绍“黄鹂”这种鸟? 明确:不是。目的是借黄鹂来说理。分析写法特点: 板书:托物言志 (二)学法指导(二)学法指导 本文语言优美,主旨深刻,条理又十分清晰,稍作点拨,学生即能够理解,故应该以 学生精读文章、把握语言、领会主旨为主。要求学生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熟读文

3、章,尤其要 认真阅读全文的结尾部分(从“从此”至全文结束。)。教师则适当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教师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点拨与分析。 (三)作者介绍(三)作者介绍 孙犁,河北安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 年 4 月 6 日生。高中毕业后流浪北平, 在图书馆读书、在大学旁听,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先后在市政机 关和小学当过职员,1936 年暑假后,到河北安新县小学教书,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生活。 1944 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作品从多方面勾 勒了时代和社

4、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 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其他作品主要有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和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此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等作品。2(四)全文结构分析(四)全文结构分析 1 1、要求学生首先熟习全文内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尤其要把握黄鹂在不同环境中不 同的生存状态。 2、提问分析: (1)文章一共几次写到黄鹂? (2)分析各次不同的时间以及黄鹂的生存状况。 3、结合学生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次数 时间 地点 生存状况 第一次 抗战期间 阜平山村 尖利啼叫、忽隐忽现、美丽极了 第二次 前几年 青岛 追逐、逗闹

5、第三次 有一天 鸟市 系在木棍上、羽毛焦黄、神情凄惨 第四次 第二年春天 江南太湖 展现全部美丽、自由啼叫、安居乐业 小结: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鹂的生存状况在不断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逐步 向读者揭示出某种哲理,应该引起思考和重视。 (五)分析课文重点(五)分析课文重点 1、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境遇的态度,用一句话说出本表所要表达的意思。 表现了作者对美的事物的追求。 2、文章写黄鹂,开篇却写与之无关的“红靛儿”、“虎不拉儿”、“黧鸡儿”,有何 用意? 黄鹂对生存环境有自己的要求,为下文分析黄鹂和生存环境的关系作铺垫。 3、作者为什么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用了怎样的写法? 明确:由老史试枪引

6、发联想,表现作者对摧残鸟儿这类丑恶行径的义愤。因为海鸥和 黄鹂一样,都是鸟,也都是美的事物的象征。 作者采用了插叙的手法来写。 4、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极致”在文中的含义? 文中多次提及黄鹂的生存状态,大体上一种是好的或比较好的,而另一种则是不好的。 两者相比,不难发现黄鹂的自由与美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 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 义。 (六)分析鉴赏课文后五段(六)分析鉴赏课文后五段 1、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悟出的哲理。 (1)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2)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2、在这五段文字中,作者

7、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排比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说明“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才能成为极致。(2)引用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 3、倒数第三、四自然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在这里用整散结合的写法,句式上长短相间,如同古代华丽的赋文一般,极富韵 味。而“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春雨、宿露、朝露、彩虹等 词语简洁地描绘出江南春季美丽的自然景色。黄鹂婉转的啼叫、俊美的身影在这美丽的环 境中展示出全部的美丽,使人自然地联想到王勃“落霞与孤骛齐飞,秋谁共长天一色”的 名句,真正受到一种美的极致。3(七)本文的(七)本文的写

8、作写作特色分析特色分析 1 1、用象征来说理。 这种手法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而且比较含蓄。 2、从叙事到说理水到渠成,说理又恰到好处。 从叙事到篇末的说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篇末的说理自然而然。 3、随时间的推移,深化文章主旨。 4、托物言志、含义深刻、富有哲理。 5、精彩的语言 (1)用排句和对句,使语句整齐 (2)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形象的语言来描写事物。 (3)运用富有哲理的语言 (八)全文总结(八)全文总结 本文围绕黄鹂以时间顺序展开,记叙了作者对黄鹂的迷恋,对摧残这类鸟儿的丑恶行 径的义愤,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物(包括人类)与自然环境、生存最佳结合的 向往,从

9、而给读者人生哲理的启迪。黄鹂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状态,说明“各种事物 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道理。 (九)(九)文章文章背景知识背景知识 1、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 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2、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历史背景。 当时也有“左”的错误倾向,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 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 (十)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十)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后五段,并背诵。 2、完成课课达标有关练习,巩固文章要点以及语文基础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