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绘画 比利时的绘画应追溯到尼德兰时期中世纪的尼德兰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 卢森堡 以及法国东北部的一些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尼德兰很早就是欧洲西北部重要的水陆交 通中心,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因此文艺复兴 时期尼德兰美术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早期的尼德兰画派是指15 世纪至 16 世纪北方文艺复兴 时期艺术家的作品, 又被称为早期的弗兰德斯画派早期的弗兰德斯画派主要是在低地国家, 尤其是在布鲁日和根特,以罗伯特· 卡宾(Robert Campin) 和 扬·凡·艾克 (Jan van Eyck) 为开端,一直到1523 年杰拉德·大卫(Gerard David )之死也学者认为应持续到1569 年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的死亡或1566 或 1568 年荷兰起义的开始,或17 世 纪之始 这一时期对应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早期和繁盛时期,但应被视为一段独立的艺术时 期,它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意大利中部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弗兰德斯画派将北欧 中世纪艺术遗产的精髓和文艺复兴的理想结合在一起,带有早期文艺复兴和晚期哥特式的特 征 这一时期的主要艺术家有罗伯特·卡宾 (Robert Campin) 、 扬· 凡· 艾克 (Jan van Eyck) 、 罗吉尔·凡·德尔·维登(Rogier van der Weyden) 、迪里克·鲍茨(Dieric Bouts) 、彼 得勒斯·克里斯蒂 (Petrus Christus) 、 西蒙·马米恩 (Simon Marmion) 、 汉斯·梅姆林 (Hans Memling) 、雨果·凡·德·古斯(Hugo van der Goes) 、海特亨 ?托特 ?桑特 ?扬斯( Geertgen tot Sint Jans) 、杰勒德·大卫(Gerard David ) 、希罗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 、 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
这些艺术家在绘画的表现力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他 们的作品已经具备意向之美他们创作的题材主要集中在宗教神话、人物肖像方面, 个别画 家的创作题材已开始涉足世俗生活层面,风景这时通常还只作为画面的背景来体现这一时 期的绘画以版画为主,包括普通版画和复杂的祭坛画,通常是三联画或多联画 扬·凡·艾克(Jan Van Eyck) ,(1385 年-1441 年) 尼德兰画家,是早期弗兰德斯画派 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十五世纪北欧后哥德式绘画的创始人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奠基 者,油画形成时期的关键性人物,因其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被誉 为“油画之父” 1385年出生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附近的马塞克城,与同时期的胡伯特·凡爱克合称为 凡·爱克兄弟 二人同为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伟大画家,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奠基者1425 年扬·凡·爱克任菲力蒲·卢·蓬公爵的宫廷画师,曾经充任使节到过葡萄牙等地他以写 实的精细描写和微妙的光影表现,使作品闻名于世他把神圣的内容拉入现实世界中,着力 描绘现实生活、现世人生的丰富多彩 著名的根特祭坛画是由凡·艾克兄弟先后持续完成的,但整个祭坛画中究竟哪些部分是 出自胡伯特·凡·艾克(1426 年去世 ?)之手,哪些部分出自扬之手,至今只能根据推测加以 鉴别。
1432 年祭坛画完成时,曾使扬·凡·艾克的名声大振,在一片褒奖声中,人们似乎 已经忘记了早已去世的胡伯特为此画作出的贡献但是具有高尚美德的扬‘凡·艾克却在作 品的铭文中记叙了他对兄长的敬爱之情扬·凡·艾克的早期代表作品是《书房中的圣哲罗 姆》和《教堂中的圣母》 晚期作品有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1434) 和《罗林的圣母》(1435) 等这些作品表现出他对空间、光线以及细节、质感的高超把握著名美术史家帕诺夫斯基 称扬·凡·艾克同时是一个“望远镜和显微镜”在他生命的最后10 年中,主要致力于肖 像画的创作, 注重刻画人物的表面细节和内在情感,并成为近代肖像画的开拓者他的主要 追随者有克里斯图斯等人 根特祭坛画 作为 15 世纪尼德兰美术的标志,乃是凡·艾克兄弟的《根特祭坛画》 根特祭坛画 这幅出现在尼德兰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巨制,具有一种里程碑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说?我们 欣赏过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之后,就会了解个中的道理《根特祭坛画》 是应根特市长约多库斯·威德于1415 年向凡·艾克兄弟订制教堂屏风画祭坛画全部完成 后,共有20 个画面,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一件教堂艺术品,善男信女都想走进根特市圣巴伏 教堂一睹为快。
它是尼德兰民间传统的细密画之集大成者现将这整幅约343×440 厘米大 的祭坛画的所有画面逐一作些分析介绍所谓祭坛画,乃置放在教堂圣坛的前面,形似屏 风,其实比屏风还大,木板组成,由内外共20 个画面构成一种折叠式画障这套组画在平 时,由于祭坛两翼合拢着,只能看到它的外侧,外侧的画分为上中下3 层上层画的是预告 耶稣降生的男女先知共4 个,分隔在屏风的弧形顶部中间一层画着传统题材《受胎告知》 , 在这一层,空间比较宽敞, 报知喜讯的天使与满怀激情的马利亚,被分别安排在四幅的两端 中间描绘着空阔的房间,除了窗台、壁龛以外,没有什么陈设光线从窗外射入,环境极其 单纯, 透视感极强 似乎为了强调马利亚的圣洁,细节处理得很简约中间的窗台露出城市 的景色, 给人以当代人的起居生活的印象洗脸盆与挂着的洗脸巾被描绘得细致入微,甚至 连壁龛内一物件的高光都纤毫无遗地描绘出来在天使与马利亚的画面背后还有依稀可辨的 花格窗棂、 书本等细节, 天使背后的阴影非常写实,显示了风俗画风格,中间两尊雕像为施 洗约翰与使徒约翰;两边是供养人约多库斯·威德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布柳特,他们都占 满画面供养人跪着,作为祭坛画的捐献人,表示对基督的虔诚。
这两幅跪者像具有肖像特 征画家的技艺甚高,形象神态逼真,结构严实中间两尊雕像的摹绘,则运用了高度熟练 的素描技能,画在神龛里几可与雕像乱真可以看出这两位画家在造型写实能力上的造诣, 这也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这12 幅画面的中央一面,分上下 两层;上层三幅画着上帝、圣母与施洗约翰在中央下层的一幅是《羔羊的颂赞》,它也是 整个组画的核心, 是一幅最富戏剧性的横幅面的宗教传说场面这个题材取自圣经 《启示录》 第七章第九、十两节:此后,我观看,见有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过来,是从各国各族各 地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树枝,大声喊着说:愿救恩归于坐在 宝座上我们的神,也归于羔羊《启示录》属于《新约全书》的最后一篇,据说是使徒约 翰所作,文字富于隐喻性所谓无罪的羔羊,在这里是隐指基督徒、以色列人和受压迫者, 圣经说只有他们才能得到上帝最大的恩典在这一幅《羔羊的颂赞》上,画家按照宗教所述 的场面,作了概括性的处理在这幅画上,众多的长老、圣职人员、天使与男女信徒们的形 象,是运用细密画的功夫一个个仔细地描绘出来的,构图采用中轴线对等划分,场面显得肃 穆而又呆板,自然风光画得很好,显示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
在左右两侧:左侧上 层是人类始祖亚当与圣歌班两幅画;下层是公正的士师与基督的军队右侧上层是夏娃与圣 歌班的另一半两幅; 下层是苦行僧与香客 上边一排属特写式人物,尤其是圣歌班的天使们, 画得十分抒情,含情脉脉下边一排连同中央的一幅《羔羊的颂赞》,共为五个画面,是统 一的风景构图, 它们都展示了辽阔的野外自然景色这种处理颇令人赞叹,当祭坛画板全部 展开时, 这五幅横向的画面成了一个统一体,给人以一种自然美与生活美的兴奋感这在尼 德兰的早期宗教画中是很少见的除了特写式的圣歌班天使的妩媚形象之外,亚当与夏娃 的裸体, 则体现了画家对人体解剖的研究,就风格上看, 它们很象出自其弟扬·凡·艾克之 手的这我们可从《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一画上获得启示细密画在东方民族和一部北欧 民间生活中十分流行,凡·艾克兄弟作为民族艺术的继承者,进一步发展了它的写实技巧, 由于它的细致入微,在色彩上必须作更多的实验,凡·艾克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这一套祭坛画就是被研究的重要艺术文物之一兄弟俩在整个合作时期,胡伯特是起着领导 作用的 从绘画技巧来判认,扬·凡·艾克的画要更娴熟些,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性格刻画 上扬·凡·艾克的一生在肖像画、风俗画、 风景画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他的油画技 法的改进,更被油画史所重视。
根特祭坛画作为尼德兰绘画发展的里程碑,其意义也即在此 此画现存根特·辛特·巴夫大教堂 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肖像 《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肖像》在美术史上堪称卓越超凡不过,这样一件名作原本 并不象我们许多人在试图给它下定义时认为的那样,是一幅肖像画, 或者是一件风俗画之类 的作品阿尔诺芬尼是在1420 年被菲利普公爵封为骑士的真实人物画家真实地描绘了典 型的资产者形象, 不仅再现夫妇的外貌和个性特征,而且对室内的环境什物作了极其逼真的 描绘,显示了画家特殊的造型才能 汉斯·梅姆林(Hans Memling,1430—1495)尼德兰佛兰德斯画家,北方文艺复兴运动 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梅姆林生于德国塞利根施塔特(Seligenstadt) ﹐1494 年 8月 11 日卒于布鲁日 (Brugge) 他在尼德兰受到艺术训练﹐可能曾从学于韦登﹐R.van der1465 年﹐成为布鲁日的市民﹐ 从事宗教画和肖像画的绘制梅姆林的艺术风格恬静优美﹐绘制保持了J. 凡·爱克技法传 统﹐作品有《圣乌尔苏拉遗物匣》(1489) ﹑《圣母子和马丁·凡·尼文霍夫》等 《圣乌尔苏拉遗物匣》就是布鲁日市圣约翰医院圣女乌尔苏拉的神龛。
在高二尺、 宽三 尺的神龛侧面,画了大小八幅画 据说在那神龛中放着圣女乌尔苏拉的遗骨所谓乌尔苏拉是一半属于传说的圣女,是公 元五、 六世纪时英国不列达尼亚的王女信奉基督教,打算终生奉献给神;但英国国王马克 西米里昂从政略上考虑,要她和异教徒大将结婚她不能容忍和不信基督教的异教徒结婚, 向国王哀求,未得到允许,为了尽量推迟婚期,决定出去巡礼;听到这些,同情她的一万一 千个处女和她同行这些美丽的巡礼者,横过尼德兰,从科隆乘船,逆莱茵河而上,历尽艰 难困苦之后, 到达圣地罗马 不用说,教皇祝福勇敢的乌尔苏拉这样她们又乘船返回科隆, 然而被当时恰好侵入欧洲的匈奴族杀害梅姆林的作品就是描绘乌尔苏拉巡礼和殉难场面的 博斯 Hieronymus Bosch (1450-1516年) 尼德兰画家 生于北布拉班特的斯海尔托亨博斯,出生在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地方有名的画家 自幼受到家庭影响,又受到民间艺术的培育,成年后即加入圣母兄弟会,并为这个会的礼拜 堂绘制壁画 1506 年完成《最后审判》 作品还有三叶式祭坛画《干草车》、 《世上欢乐之园》 、 《圣安东尼的诱惑》等《背负十字架的基督》 博斯早期的艺术,具有稚拙和含蓄的个性;中期的创作, 充分发挥了艺术的表现力和丰 富的想象力: 他特别善于运用幻想以此区别于重形象真实性的画家,他巧妙而滑稽地将写实 与浪漫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创造了既富于幻想又有真实感的形象,用幻想的形象来赞颂生 活美好的人和事,揭露、讽刺生活中丑恶的现象,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
他所创造的艺术 形象继承了尼德兰民间艺术中幽默和风趣的成份,同时还吸收了意大利、 德国艺术中的精华 博斯晚期的作品无论是构图和造型,还是色彩和笔触都具有新的创见和高深的造诣博 斯在美术史上历来被认为是个不可思议的画家,他那充满着奇思怪想的画面像迷一样难解, 其实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并非凭空臆造,而是为了表现自己强烈的反封建思想他从传统的 哥特式雕塑中、 中世纪动物故事插图、 色彩抄本和中世纪的宝石古钱币中吸收有意思的形象, 同时还借用占星术来间接表达自己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