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学生用书P189)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①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②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③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④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⑤相互贯通,即⑥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⑦相互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⑧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⑨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4)关系:⑩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②斗争性寓于⑪同一性之中,并为⑫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①含义: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⑬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⑭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⑮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⑯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 ①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②表现: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⑰不同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⑱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⑲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⑳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③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问题探究1: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是什么关系? 提示: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不能等同于哲学上的矛盾 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则是指事物内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意义上讲的“对立”特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概括与反映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①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②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③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④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⑤相互转化 (3)方法论:我们办事情,要着重把握⑥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⑦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含义: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⑧相互转化 (3)方法论:我们看问题,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⑨主要方面,要抓住⑩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影响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⑪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⑫正确方法 (2)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3)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⑬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⑭活的灵魂 (4)意义: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⑯解决矛盾的关键问题探究2:办事情,我们既要重视主要矛盾, 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这是为什么? 提示:我们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其原因有二:一是主次矛盾相互影响,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二是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次要矛盾可能转化为主要矛盾。
对应学生用书P190) 要点一 矛盾基本属性的区别和联系,理解矛盾的基本属性要注意: (1)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我们应当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 (2)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不可分割,我们应当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例1 (2011·天津文综)“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见图)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 ) ①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绝对同一的观点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 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 从“阴阳鱼”图的哲学寓意看,体现了一分为二的矛盾观点,也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的观点,①③④符合题意矛盾双方的“同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错误 [答案] B [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矛盾观点的内涵、特点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搞清矛盾同一性的特点本题易错选A导致误选A的原因在于未准确把握矛盾同一性的特点,以及未能准确理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内涵。
2011·河南郑州)近来,爆发于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的“超级细菌”引起人们担忧专家指出,“超级细菌”主要是由滥用抗生素引发,如持续过度滥用抗生素,人类将“重回到抗菌药物发现之前的黑暗时代”从矛盾的观点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抗生素从“有效”到“无效”的转化,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 ②抗生素“有效”和“无效”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③抗生素“有效”和“无效”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④抗生素“有效”与“无效”之间的对立统一,根源于人类不恰当的用药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①错,抗生素从“有效”到“无效”的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而不是斗争性抗生素“有效”与“无效”之间的对立统一是客观存在的,人类不恰当的用药行为不影响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故④说法错误②③切题,答案选B [答案] B [点拨] 易错选D其原因是对矛盾内涵的理解认识不到位,未认识到④本身说法错误要点二 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2.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事物的性质上来讲的,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来讲的,可见有根本的区别 (2)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是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有关矛盾客观性的认识误区 (1)人们能有意识地制造矛盾的问题 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矛盾的产生和消灭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因而,决定了我们只能承认矛盾,并敢于揭露矛盾 (2)解决矛盾就是取消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解决的是某一具体矛盾,当这一矛盾解决后,又会有新的矛盾出现,是不可能取消矛盾的 (3)有矛盾就是坏事 矛盾具有普遍性,但是不能认为有矛盾是坏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这才是正确对待矛盾的态度例2 (2011·江苏单科)当今,各地城市建设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重展现个性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解析] 题干中“各地城市建设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属于矛盾的普遍性,而注重展现个性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属于矛盾的特殊性,B项切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与题意不相符合 [答案] B,[点拨] 此题考查哲学中几对典型的关系问题解答此题必须正确理解这几对关系,然后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本题易错选C原因是学生错误地以为各地城市建设追求共同目标和注重展现个性魅力等是主次矛盾关系问题2011·江苏无锡)在上海世博会上,有关人士聚集到一起,会诊中国的城市病某专家提出一个视角:一个和谐、宜居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婴儿车能在街头任意出现”的城市原因在于婴儿车能否上街,会反映出城市的交通、环境、居民生活质量等情况这一独特视角蕴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 A.物质决定意识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D.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解析] “婴儿车能否上街”内含矛盾的特殊性,“反映出城市的交通、环境、居民生活质量等情况”内含矛盾的普遍性,C符合题意,答案选C。
A、B、D均与题干不符 [答案] C [点拨] 易错选A其原因是对题干理解有误题干未提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故排除A要点三 正确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区别 (1)主次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比较而言的 (2)主次矛盾说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矛盾”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则是“矛盾的各个侧面”,因此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3)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工作要抓重点、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前者侧重于讲办事情应该怎样,后者侧重于讲看问题应该怎样例3 (2011·安徽文综)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实践”而不是“静止”,“见仁见智”体现了人们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而不是说明“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故排除①③,②④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 [答案] C,[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有关哲学知识来理解有关成语内涵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成语内涵与有关哲学知识的对应关系本题易错选D原因在于考生未准确区分③中“认识”与“真理”的区别,而将二者混淆2011·甘肃诊断试题)2010年,全国人大加大立法力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得到完善;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推进;网络问政热潮不断兴起;公民的人权得到了较好的保障上述认识( ) A.抓住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把握住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流 C.看到了民主政治建设是整个社会建设的一部分 D.强调了民主政治建设要重视量的积累,[解析] 题干未涉及民主政治建设与整个社会建设的关系,未涉及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量的积累,故排除C、D题干中的内容为分析事物的性质、认识世界,不是办事情、改造世界,故A不切题,B切题,答案选B [答案] B [点拨] 易错选A其原因是未把握住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二者的根本区别是方法论意义不同:主次矛盾用于办事情、改造世界;矛盾主次方面用于分析事物的性质、认识世界对应学生用书P192) 易错点: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理论分析: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方法可简单归纳为“四看”:一看问题的角度,是“办事情”,还是“看问题”;二看地位和作用,是促进事物发展,还是正确看待事物;三看数量关系,是“多个中的一个”,还是“二者之一”;四看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