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定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076220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定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海南省定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海南省定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海南省定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海南省定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省定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定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安中学定安中学 20172018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语文语文 科科 期中考试试题期中考试试题( (文、理文、理) ) 一.现代文阅读 (一)一般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 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 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 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

2、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 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 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 法也只有国语 “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 “诗”,是否 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

3、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 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 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 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 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 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 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 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4、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 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 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刘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 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 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 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

5、仰望;她不刺戳 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 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 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 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 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 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 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 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

6、有关诗经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 A. 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 B. 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 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 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 历史根据。 B. “采诗说” “献诗说” 、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 ”国风是民歌”等,即便这些问题看来 已被”公

7、认”,但也因证据不足,受到置疑。 C. 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 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 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3.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 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 界。 C.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 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 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

8、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 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 项表述的内容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依据。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首先浏览选项,可从文中找到与选 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 出判断取舍。C 项“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 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表述错误,原文中分析的原因是“大家都 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 “学术

9、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表述也不对,主要针对的是 诗经的作者这一疑问。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 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 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 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 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B 项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C 项“这

10、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 依然十分严重”表述错误,原文只是说“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 断;D 项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 清誉”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罗银胜 杨绛与钱钟书都是有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他 们的精神支柱。 1949 年,黄裳曾去北京采访,专程到清华园钱氏夫妇的寓所,亲眼目睹了这对教授夫妇静 夜攻读的情形:“住在清华园里的名教授,算来算去我只有一位熟人,就是钱钟书。第二天晚 上,吃过晚饭以后我找到他的住处,他和杨绛两位

11、住着一所教授住宅,他俩也坐在客厅里,好像 没有生火,也许是火炉不旺,只觉得冷得很,整个客厅没有任何家具,越发显得空落落的。中间 放了一张挺讲究的西餐长台,另外就是两把椅子。此外,没有了。长台上,堆着两叠外文书和 用蓝布硬套装着的线装书,都是从清华图书馆借来的。他们夫妇就静静地对坐在长台两端读 书,是我这个不速之客打破了这个典型的夜读的环境。他们没有想到我会在这时来访,高兴极 了,接下去,就是快谈。 ” 当时,杨绛、钱钟书除了上课、办公、开会之外,可谓是深居简出,晚上的空余时间对他 们来说,是辛勤耕读的好时光,他俩不愧是一对“读书种子”,用人类文化精华不断充实着自 己。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如既

12、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 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享受” 。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 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 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 找高明,和他对质。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 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 杨绛非常珍视如此读书的自由,她还感叹道:“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 记、日记,还是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 巴巴地赶赴某地,

13、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 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 界却真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 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 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以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 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 ”杨绛读书时的惬意,无疑也是众 多读书人心向往之的精神世界。 杨绛生活是非常简朴的,她摆脱了世俗的陋见。如今她所住的房间,水泥地、白灰墙,比 照当今一些教授们新迁的住宅,可谓简

14、陋至极,但所有房间都干净、整洁、雅致,涌流着一股 沁人心脾的书卷气。杨绛的服饰朴素无华,毫无珠光宝气。她心系科教兴国,毅然将自己的积 蓄全部捐赠给“好读书”的学子。这一慷慨之举,值得世人敬仰和效仿。 2007 年夏天,年近期颐的杨绛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这是杨绛以 丰涵人生历练的经验,来书写自己的心路历程,因而全书充浸着人性的美感。 走到人生边上可以看作是杨绛对于生死以及人的本性、灵魂等哲学命题的一次终极 思考。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世 纪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 不能证实

15、的存疑。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 向前看看。 ” 摆脱了羁绊和束缚的杨绛先生,在书中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的感悟。唯其如此,尤为可亲。 老人家九十多岁,快到生命的尽头,仍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本原,还极认真地反思自己 年轻时的过错。 4.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1949 年,正在静夜攻读的钱钟书夫妇面对不速之客黄裳,虽然非常高兴,但也想尽快结束谈 话,以便继续夜读。 B. 杨绛把读书比作“隐身的串门儿”,形象地表达出她独特的读书感受:读书,不受时间限制,自 由自在,无拘无束。 C. 在杨绛看来,书中别有天地,

16、书中也有人物,书的世界没有阻隔,书的内容包罗万象:读书实 在是一件惬意的事。 D. 杨绛不仅自己读书,而且鼓励他人读书;不仅读别人写的书,而且写书给别人读,如 2007 年夏推出走到人生边上 。 E. 本文通过记述杨绛先生爱读书、苦读书的事迹,具体展现其书香世界,刻画出一个酷爱读 书、淡泊名利的学者形象。 5. 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大量地进行引用,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从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中,你获得哪些有关读书或人生的启示?请结合全文,任选一 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C 5. 引用黄裳的话,从侧面印证了钱氏夫妇辛勤耕读,不愧为“读书种 子” 。 引用杨绛自己的话,直接展示其“书香世界” 。 丰富传记的内容,增强传记的真实性。 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杨绛先生的书香气质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