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074195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实验中学辽宁省实验中学 2017201720182018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阶段测试学年度下学期期中阶段测试 高二文科历史试卷高二文科历史试卷考试时间考试时间:90:90 分钟分钟 试题满分:试题满分:100100 分分 命题人、校对人:高一历史备课组命题人、校对人:高一历史备课组一、单选题(每题 2 分 共 24 题 共 48 分) 1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 ,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 ,对士、庶而言,他 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 ,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 ) 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

2、分裂割据的因素 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 2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 “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 “宗”类卜辞的增加, “帝”逐渐消失, “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 )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3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 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 “以粮食为俸禄”反映了当时( ) A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4 左传记载,公元前 516 年,齐景公问政于晏

3、婴。晏婴献策回答: “唯礼可以已之” , 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这表明先秦 的“礼”是( ) A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 B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C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D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 5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 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 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 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6湖北省云梦县睡虎

4、地秦墓中出土竹简 1155 枚,残片 80 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 中, 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 厩苑律 仓律 金布律 关市律 工律 工人程 均工 徭律 司空 置吏律 效 军爵律 传食律 行书 内史杂 尉杂 属邦等。这反映了( )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 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 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 7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 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 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 ) 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 B朝廷

5、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8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 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 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C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D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9 史记 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 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 , “汉承秦制” , “汉初因秦法”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 时期( ) A官方意识形态

6、一致 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D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10东汉顺帝之前乡举里选,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 ;汉顺帝时规定,被举荐者来 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 。这一规定( ) A确立了分科考试的录取方式 B否定了重视德行的选拔标准 C根除了察举制官士勾结弊端 D打击了豪强把持官场的特权 11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 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 代( )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庆历中 200 4 50:1 苏州

7、 绍兴二十六年 2000 13 153:1 绍兴二十六年 3400 62 56:1 福州 淳熙十年 15000 62 242:1 A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12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 以“汉” “宋” “日” “月”之类代指明代, “秦” “金” “胡” “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出现 主要说明( ) 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13总督始设于明朝,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至地方

8、解决紧急问题或安抚军民,这 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明朝中叶,总督近于定制,管辖范围在一省之上,多至五省, 其作用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总督职位的设置( ) A约束了官员权力滥用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了地方三司分权 D有效防止官员的腐败 14.秦汉至清,我国逐渐形成并完善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明以前称御史台)“三法司” 的中央司法体系。如明清实行“三司会审” ,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这反映了 ( )A司法出现了分权倾向 B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C司法系统的独立运行 D统治者重视司法建设 15乾降帝即位后,历时 10 年,组织编撰出了我国封建

9、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 四库全书 ,这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 是,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对材料理 解准确的是( ) A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 B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 C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 D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16在古希腊人心目中,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梭伦改革前后,酒神 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在雅典民主政体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这一现象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的突出特点 是( ) A以宗教活动为纽带 B建立在不断妥协的

10、基础之上 C以文化认同为基础 D通过城邦的公共活动来促进 17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康熙 帝亲政后,加强皇权,会议权限逐渐削弱。由此可知( ) A清朝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较大制约 B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的权力 C议政王大臣会议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D康熙帝的做法削弱了满洲贵族权力 18雅典公民在公民大会的发言顺序存在一个基本定式,最先发言者一般是职位高、有权 威的,然后是年龄较高、有威信的长着,最后才是一般百姓,且百姓发言很难得到多数人 的响应。此定式( ) A能够保证国家决策的准确性 B说明民主决策程序规范成熟 C导致平民参政热情受到影响 D体现了公

11、民政治权利的平等 19古希腊城邦建立之初所征服的本地居民,原来是依附民或农奴身份。商品货币关系的 发展,以及人力的缺乏,必定使他们上升到了自由民的地位。这些自由民,连同希腊本土 来的新移民,构成城邦的非贵族的平民大众。这表明( ) A城邦公民权利对外邦人开放 B殖民运动促成了希腊的政治共同体 C城邦民主改革加速民族认同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催生了新秩序 20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 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 ”这表明,他认为在古希腊( ) A各邦公民有相同的参政权 B政治环境宽松自由 C公民政治体现出民主原则 D民主政体

12、形式多样 21早期罗马法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 转让时“无法可依” 。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 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 “拟诉弃权”的出现表明( ) A早期的罗马祛体系过于繁杂 B法律的发展领先于社会的发展 C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 D规避法律的司法活动时有发生 22 “罗马人通过法律创造了个人的权利,而让其他个体或集体都尊重这些权利。中世纪以 后的所有政治体式在设想和构建的时候都会考虑以人的存在为准绳。 ”这强调罗马法( ) A奉行主权在民的原则 B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C遵循契约精神的规

13、则 D绘制了西方政体蓝图 23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 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 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 ”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 ) A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B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 D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 24罗马法律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 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之间存在重大差别,这足以使买卖中的买受人获得一项诉因,可 以提起有关诉讼。该规定( ) A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B旨在保护罗马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