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观1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4073957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构主义学习观1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建构主义学习观1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建构主义学习观1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建构主义学习观1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建构主义学习观1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构主义学习观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构主义学习观1(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具体应用,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思想,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现实意义,发 展 渊 源,哲学渊源,心理学渊源,哲 学 渊 源,维柯的“新科学”,“新科学”表明文明社会确实由 人创造出来,社会的各项原则可以在人类自身心灵变化中发现,同时这一创造社会的过程也创造了人类自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维柯指出,人们只能清晰的理解他们所建构的一切。,哲 学 渊 源,康德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对 理 性 主 义 和 经 验 主 义 的 综 合 。 康 德 的“哥 白 尼 式 的 哲 学 革 命”正 是 建 立 在 对 近 代经 验 论 和 唯 理 论 的 认

2、 真 思 考 综 合 之 上 的,集 中 体 现 了 主 体 能 动 性 思 想 。是 哥 白 尼的 日 心 说 启 发 了 他 确 立 了 “ 对 象 必 须 与认 识 符 合 ”的 根 本 原 则 , 创 建 新 学 说 。,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心 理 学 渊 源,在追溯建构主义渊源时,我们注意到,本世纪对建构主义思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和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当首推心理学界的两位巨人皮亚杰和和维果茨基。以及其后继者美国卓越心理学家与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

3、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皮亚杰(J.Piaget),维果茨基,在刺激反应理论模式的行为主义学派盛行的时期,他大胆的指出,当时的各种心理学理论都解释不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他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重视“活动”是“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应此被人称为

4、“社会建构主义者”。,反对以S-R 联结和动物的行为习得的 研究结果来解释人类的学习活动。他认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通过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积极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这个学习目的和建构主义模式有密切联系,它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的特点。,布鲁纳,90年代以来,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 的网络通信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成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和保障。,20 世纪70 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维果茨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的思想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识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进入20世纪90

5、年代以来,强调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什么是建构主义,?,同化: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顺应: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 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

6、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可见:,在建构主义观点中的学习的含义,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学习者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学习环境中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

7、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有 利 的 情 境,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协作:,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会 话,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这个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

8、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所以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意义建构:,(2) 建构主义注重情境的作用,特别是真实情境的作用。,特点:,(1) 建构主义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3)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的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4) 建构主义特别注重对学习环 境的设计,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资源,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意义的建

9、构。,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现 实 意 义,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丰富和深化了学习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进一步推动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建构主义教学所追求的“学力”不是背诵现成知识的“应试型学力”,而是活生生的“生存能力”“应变型学习”。,补充:学力是动态的,是知识的隐性形态,它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和提高的。学力包括学习者的动力、毅力和学习能力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参加集体讨论,交流意见,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探索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适应社会、与时俱进的一代新人。,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教育应当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10、和主动性,给学生以“学”的主动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因特网是激励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有效工具。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提供的是非一般课堂教学所能创造的开放式和交互合作式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网络打破了交际的时空限制,为学习开辟了更为宽广的社会交际环境,提供了展示所学新知识、新能力的空间场所。通过多媒体网络,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建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有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建构主义学习观大大地发展了网络教学,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具体应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1、化学概念教学建构主义对化学概念教学的指导,主要是基于其“自

11、上而下”的教学法,首先呈现整体性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可以从中发现完成整体性任务所需要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项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如建立概念框图,树图,表图等。,学习某一概念时,应先从整体上对其相关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即先了解这一概念在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作用,然后再对其及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样学习者就会有目的的将这一概念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对自己原有的和现学的知识进行较好的建构,2、建构主义对化学习题课的启示,案例:试写出氯气通入石灰水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解析:你已具备的知识: (1)化学方程式的要素: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 (2)氯气通入水中所发生的反应:C

12、l2 + H2O = HClO + HCl (3)酸碱中和反应: 酸 + 碱 = 盐 + 水 (4)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俗名,是一种碱。,则:氯气通入石灰水后: Cl2 + H2O = HClO + HCl 2HClO+ 2HCl + 2Ca(OH)2 + Ca(ClO)2 + CaCl2 + 4H2O 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命题一般是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题是千变万化的,题是做不完的,新题、难题也是讲不完的,想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就的教会他们如何解构再重新建构。,启示,3、建构主义是探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建构主义的出现,为化学探究

13、学习提供了更深入具体的理论支持,探究学习的出现使的教学由传统的“填鸭式”转变为“互动式”。,案例:是氧化褪色还是中和褪色5 (1) 问题情景:几滴酚酞溶液 几滴新制氯水 NaOH溶液 无色 为什么试管中的酚酞最终变为无色?,(2) 提出假设 假设一:NaOH与氯水中HCl、HClO发生中和反应,使c(OH)减小,酚酞变为无色; 假设二:氯水中的HClO氧化酚酞使其结构破坏而褪色; 假设三:氯水中H+中和了NaOH 中的OH,使溶液显酸性,使酚酞变为无色。,(3) 实验探究A: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渐滴入HCl溶液,直至溶液褪色,反滴几滴NaOH溶液,发现溶液又呈红色;,B:在N

14、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氯水,到溶液褪色后再滴几滴NaOH溶液,发现溶液不再变红色;C:在B实验中,试管中滴几滴酚酞,溶液又变红;D:用久置的氯水来进行B实验溶液仍变红色。,4)结论 A:溶液中c(H+) 、c (OH)的变化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 B:新制氯水有很强的氧化性、漂白性; C:新制氯水使NaOH的酚酞溶液褪色,是由于HClO的氧化漂白作用; D:久置的氯水主要成分是HCl,无漂白作用。,(5) 迁移应用 已知H2O2 既有微弱的酸性,又有强氧化性和漂白性。往盛有5mlNaOH溶液的大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再滴加1ml3%的H2O2 溶液,振荡试管发现褪色,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溶液褪色的原因。,最 后 总 结,谢谢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