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文练习顺昌县整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73263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7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文言文练习顺昌县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下文言文练习顺昌县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下文言文练习顺昌县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下文言文练习顺昌县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下文言文练习顺昌县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下文言文练习顺昌县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文言文练习顺昌县整理(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甲】 【乙】两个文段,完成15 题。 (19 分)【甲】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 见云水泉石, 胜绝第一, 爱不能舍。因臵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

2、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节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注释】 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墙援:篱笆墙。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微之即元微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好友。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窥谷忘反( ) (2)互相轩邈 ( ) (3)流水周于舍下

3、( ) (4)封题之时 ( ) 2、翻译下面句子。 (6 分) (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大抵若是,不能殚记。3. 请用“ / ”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 ) (2 分) (1) 蝉 则 千 转 不 穷 (2) 因 置 草 堂 4. 原文语句填空。 (3 分) 【甲】文中总写全文山水特征的句子是“,”【乙】文中评价庐山胜景的句子是“”5. 【甲】 【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具体分析。(4 分)【甲】 文表达的情感:;【乙】 文表达的情感:。二、阅读【甲】 【乙】两个文段,完成15 题。 (19 分)【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

4、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臵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颜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节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

5、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集靳秋田索画( 之二 )【注释】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啜:饮,喝;仄径:狭窄的小路;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 (2)期在必醉 ( ) (3)窗外修竹 ( ) (4)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 以此自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 或置酒而招之录毕,走送之C. 因以为号焉且焉置土石D. 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3、翻译下面句子。 (6 分) ( 1)好读书,不求甚解。( 2)俗客不来,良朋

6、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4、请用“ / ”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 ) (2 分)(1) 宅 边 有 五 柳 树 (2) 非 以 供天 下 之 安 享 人 也5、【甲】 文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是“”;【乙】文中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三、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相应的练习(19 分)【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

7、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数升,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节选自南宋岳飞金陀粹编)【注释】故常:过去常常。啖:吃。斛:量器

8、名,古代一斛为十斗。介胄:介:甲衣。胄:头盔。这里作动词。褫(ch):解除。秣:吃饲料。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故常奇之()比行百余里()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3.请用“ / ”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只标一处) (2 分)(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然非清洁宁饿死不受4、原文语句填空。 (3 分)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应“”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有“,”的特点。5. 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9、 (4 分) 四、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相应的练习(19 分)【甲】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

10、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节选自匡衡勤学)【注释】匡衡:汉朝人。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大姓:大户人家。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佣作:做工辛勤劳作。资:借。大学:大学问家。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 分)()走送之()()俟其欣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分)(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3、 请用“ / ”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只标一处) (2 分)余因得遍观群书邻

11、舍有烛而不逮4、出自乙文段的一个成语是:(2 分)5、 甲乙两文段的主人公分别用什么方法解决“无书”的问题?(2 分)6、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 分)五、阅读【甲】 【乙】两个文段,完成15 题。 (19 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有删节)【乙】道洲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水抵

12、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臵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 俾为亭宇, 植松与桂, 兼之香草, 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 遂命之曰 “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元结右溪记 ,有删节)【注释】攲(q)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休:美好。阴:树荫。荫:遮蔽。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裨(b):使。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凄神寒骨()佁然不动()不可名状()为之怅然()2、翻译下面句子。 (6 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3、3 分)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3 分)3. 请用“ / ”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 ) (2 分)其岸 势 犬 牙 差 互清 流 触 石4、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甲文:乙文:5、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3 分)答:六、阅读【甲】 【乙】两个文段,完成15 题。 (19 分)(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

14、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注释】缣:细绢。仅:将近。令:善,美好。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5、(4 分)(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微斯人()(3)范文正公轻财好施()( 4)岁衣缣一匹()2.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 分)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以养群从之贫者3. 翻译下面句子。 (6 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4. 请用“ / ”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 ) (2 分)(1)前人 之 述 备 矣( 2)人日 食 米 一 升5乙文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用甲文中合适的句子回答, 不能多写)与范仲淹有一样精神品质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 4 分)杜甫顾炎武周恩来七、阅读【甲】 【乙】两个文段,完成15 题。 (19 分)【甲】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