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070237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word版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I I 卷选择题(共卷选择题(共 6060 分)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20 小題,毎小题小題,毎小题 3 3 分,合计分,合计 60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达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有一项达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 (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 ”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A.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B. 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 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D.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

2、是考查儒家的理性。儒家崇尚理性但并不讲求民主民权,不选 B。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的是道家而非儒家,不选 C,后来的三教合流足以证明儒家思想并不是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不选 D。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强调的是人要“理”性的思考问题,所以本题答案就是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理性”的理解2. 今本道德经有言:“夫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由此可以看出,道家认为A. 礼乐必须以“仁义”为其精神内核B. 礼乐的兴起是对原初“道”的偏离C. 没有仁作为基础,礼乐就是空虚的D. 仁义礼乐是道德堕落后的最好选择【

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失去了道才求德,失去了德才求仁,失去了仁才求义,失去了义才求礼,礼所缺少的就是忠信,因而是祸乱的源头,故道家认为道是本源,故礼乐的兴起是对原初“道”的偏离,B 项正确。先秦儒家的礼乐文化是以仁义为思想内核,故 A项与题意的道家思想不符,排除 A。C 项是先秦儒家的主张,与材料道家主张不符,排除。D项说法错误,仁义礼乐是失去道之后的选择,排除。3. 春秋繁露中有:“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 ”董仲舒在文中强调的是A. 礼乐制度B. 独尊儒术C. 天人合一D. 万物本源【答

4、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描述的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由“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可以分析出三者合一关系,故本题选 C 项。AB 材料中没有体现,而 D 与材料主旨不符。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的天人合一4. “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 李贽B. 朱熹C. 陆九渊D. 王夫之【答案】B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 ,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

5、题的题眼是“必先格物致知” “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根据对题眼的了解,从朱熹理学的角度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5. 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宄中指出“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不仅意味着整个儒家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统统可以从形而上的天理推出,天理世界的建立还实现了宇宙秩序合理性标准与社会行动合理性标准的统一。 ”材料主要反映出A. 官方理学实现了宇宙秩序、社会行动和儒家价值观的统一B. 整个懦家道德伦理是形而上的天理的源头C. 天理不具有超越道德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最终标准的意义D. 理学在重建儒家信仰的同时放弃了对道德价偵源头的思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

6、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儒家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统统,宇宙秩序合理性标准与社会行动合理性标准的统一。 ”说明 A 项正确。其它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的意思。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6.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云:“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己刻者皆追板烧之。”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是A. 崇尚思想自由、鼓励文化多样B. 权力对思想文化的控制C. 反对皇权专制、鼓吹士人议政D. 鼓吹“早期民主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

7、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 “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己刻者皆追板烧之”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文化专制,专制权力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专制,没有体现崇尚思想自由、鼓励文化多样,排除 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反对皇权专制、鼓吹士人议政,而是强调文化专制,排除 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而是强调文化专制,排除 D。7. 梦溪笔谈记载:“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该技术出现于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明清时期D. 宋元时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 “有奇字素无备者瞬息可成” ,可知此技术用单字进行印刷,印刷效率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

8、知其为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毕升发明的,故 D 项正确。秦汉时期尚未出现活字印刷术,排除 A。隋唐时期尚未出现活字印刷术,排除 B。明清时间迟于宋元,与设问不符,排除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印刷术发展的角度分析,即可知道活字印刷术是产生在宋朝。8.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时时只见龙蛇走状同楚汉相攻战。 ”李白的这首诗赞美的是当时一位书法家及其书法,这位书法家是A. 王羲之B. 颜真卿C. 怀素D. 柳公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时只见龙蛇走”可知,体现该书法写意纵情,草书书体笔

9、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怀素是唐朝的草书大家,C 项正确。王羲之是东晋行书书法大家,排除 A。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的楷书大家,故排除 B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时时只见龙蛇走” ,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草书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可知道这位书法家是怀素。9. 唐诗体现了唐代的文学特色。下图被称为“诗圣”的诗歌作品A. 针砭时弊,体现深沉的忧患意识B. 活泼清新,带有强烈的浪漫气息C. 重视个性,关注市民的生活趣味D. 句式灵活,奠定文学的现实传统【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唐代” “诗圣”等信息可知,这位诗人是杜甫,杜甫是唐朝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创作

10、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诗风凝重浑厚、沉郁顿挫,人称“诗圣” ,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 ,A 项正确。B 项属于李白诗句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C 项属于宋词的风格,与题意不符,排除。D 项属于诗经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10. 海国图志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这段文字描述的国家应是A. 德国B. 英国C. 法国D. 美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必乡绅大众允诺而

11、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可知国家大事的决定权即不在爵房,也不在国王,而在于乡绅房;根据材料“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可知此种制度属于君主立宪制,但其又不是德国的表面立宪实则专制,故排除 A,B 项正确。法国民主共和制建立于 1875 年, 海国图志发表于 19 世纪 60 年代,故材料描述的国家不是法国,排除 C。美国的国会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均是有选举产生,不存在贵族院,与题意不符,排除 D。11.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的最有可能是A.

12、林则徐B. 陈独秀C. 孙中山D. 康有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体现的是维新变法君主立宪的主张,其中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故 D 项正确。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 各国律例等资料,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没有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排除 A。陈独秀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不符合题意,排除 B。孙中山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C。12. 当代学者认为,中国人在文化意识上的不自信是从 19 世纪末开始的,文化的自卑导致了一种根本性的思想转向。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这种

13、意识推动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思潮内容不断深化B. “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魏源等人的文化自卑意识C. 严复等人维新思想已经体现了这种根本性的思想转向D. 这种意识对新文化运动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也有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 “文化的自卑”是中国人逐渐意识到与他国文化差距所带来的结果,这促使中国人在更深层次上向西方学习,包括试图进行政治制度上的变革,以及变革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旧文化,故 A 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以抵御外侮的思想,其中将外国人称为“夷”反映了此时魏源等人保有天朝上国的盲目自信,并没有体现文化自卑心理

14、,故 B 项说法错误,符合设问。严复等人的维新思想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文明,而不再仅关注西方的科学技术,这种层次的深入表明中国人意识到中西方差距不仅仅在器物上,故 C 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新文化运动中推崇西方文化,排斥中国传统思想,这是深受材料中“文化的自卑”影响的结果,故 D 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中国人在文化意识上的不自信是从 19 世纪末开始的,文化的自卑导致了一种根本性的思想转向” ,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角度分析,紧扣设问要求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3.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陈独秀在敬告青年

15、中疾呼:“国人而欲脱蒙味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表明陈独秀放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B. 民主与科学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帜C. 新文化运动更为关注民众教育和政治启蒙D. 有利于破除中国传统旧思想对人们的束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提倡民主和科学,并没有放弃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A 项错误,符合设问要求。陈独秀认为国人如果要脱离愚昧、肤浅,应努力学习民主与科学知识,故 B 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表明陈独秀关注民众教育和政治启蒙,故 C 项说法正确,但与设

16、问不符,排除。学习民主与科学有利于解放思想,有利于破除中国传统旧思想对人们的束缚,故 D 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14. 1915 年孙中山致信国际社会党执行局:“我坚信,只有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人民才能更幸福,他们的苦痛也才能减轻。诸君劳工和我共同奋我吁请你们协助我把中国建成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对这则史料的解读最合适的是A. 孙中山主张人社会主义来改造中国B. 孙中山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C. 孙中山放弃了原有的三民主义思想D. 孙中山成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答案】A15.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有鉴于此,他有针对性地提出A. 民族主义B. 民权主义C. 民主主义D. 民生主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说明是民生主义,故 D 正确;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