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8届高三高考冲刺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068781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8届高三高考冲刺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高考冲刺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高考冲刺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高考冲刺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高考冲刺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18届高三高考冲刺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18届高三高考冲刺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明一中三明一中 20182018 届高三语文冲刺卷(三)届高三语文冲刺卷(三)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給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 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 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 ”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 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 见,受到赏賜,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 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

2、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 ,他 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 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 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养。 ” 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菜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 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 剩余产

3、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 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 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 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 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 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 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 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莱,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

4、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 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 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 。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 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 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 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府的赏赐。 C. 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

5、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D. 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 ,但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并分析了不用讨的原因。 B. 文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 C. 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作者在论证时都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D. 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其他职业,意在表现隐士的生存状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

6、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B. 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C. 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隐士的白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 D. 从一定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 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 行辨析。B 项, “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不全

7、面。本选项对应信息在 原文第一段,由原文“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可知,除了“官员赞助” 还有“官府的赏赐” 。 点睛: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 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 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 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 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

8、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 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 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 思,是否合理。如本题 B 项,该信息源自第一段,文中说“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旼,据称有 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

9、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 ,选项变成“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 数百亩,要么靠官府的赏赐” ,忽略了官员的赞助。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此题考核分析论 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 论证的方法。C 项, “都用了比喻论证”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写“农夫” ,主要使用举 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如“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 ,这是举 例论证,如“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养” ,这是引用论证;第三

10、段写“渔樵” , 如“如南朝人朱百年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 ,这是举例论证。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 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 “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有误,该信息于原文无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 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11、 ,并没有说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1)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2)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 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3)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 “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 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4)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抵,就

12、跪了 下来。 (5)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6)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 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 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7)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喻, 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8)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 起来, “当、当、当”地响。 (9)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13、 (1l)我的幼租心吴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12)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溪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 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 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 (13)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14)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 (15)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 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成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

14、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 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 “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 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16)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17)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18) “谁?” (19) “骆驼呀!” (20)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 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域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 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

15、了一本城南旧事 。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 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4. 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1)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 第(2)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 第(4)段“屈” “撅” “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D. 第(15)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5. 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 ,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7)段画线句。 6. 最后三段和前文叙

16、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 以分析。 【答案】4. D 5. 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 “走到”和“吃饱” ,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 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6. 前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后一部分 (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骆驼队是文章的中心题材,也 可以看作线索, 所以这道题目是从叙述中心这一角度来鉴赏本文的表达技巧(写作特点) 的。D 项第 15 段虽然写到骆驼的邋遢、难看,但从天气的交代以及“我真想”轻松的步伐 “清脆”等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感情没有什么变化。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解答该题必须首先读 懂理解题干:“细致而不柔弱”是什么意思?然后再研究第段画线句的“文字” ,所谓赏 析,要一一落实方可。 “细致而不柔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