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67833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教师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国教师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国教师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全国教师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全国教师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教师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教师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教育知识与能力一、考试目标 1 理解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运用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问题。 2 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掌握德育原则方法,针对性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3 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 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基本方法。 5 掌握班级管理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知识,设计课外活动能力。 6 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9% 1最早启发教学论语 、苏格拉底“产婆术” 2 学记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儒家思 孟学派所,比罗马昆体良论

2、演说家的教育早300 多年。 31632 捷克夸美纽斯大 教学论 教育学独立学科(班级授课教育之父) 。4 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5 赫尔巴 特 1806普通教育学 。传统派代表。 6 英国斯宾塞:实证主义1861 教学论反思辨重 实科。 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 。 7 德国实验教育学:梅伊曼1901,1903 拉伊。 8 杜 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 “儿童中心”传统转向现代教育标志:教育即生 长生活生活经验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儿童中心”“学校即社会中心” , (旧中心教师、 书本、课堂;新中心:儿童、经验、中心)9 凯洛夫 1939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重视系统知识课堂教学、教师主导

3、轻学生。 10 杨贤江 1930新教育大纲中国1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1 布鲁姆 1956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三大类目标。 12 布鲁纳 1963 美国教育过程 , “使学生理解学科基本结构、学生能力发现学习。13 赞可夫 1975 苏联教学与 发展,教学促进学生一般发展。14 巴班斯基 1972 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 ,现代系统论引入教学论研究教学系统。 二、掌握教育的涵义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1教育涵义狭义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 加影响,促使受教育

4、者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广义:有目的增进人知识技能,影响人思想品德,增强人体质活动。 三、了解三种起源说:生物(利托尔诺,本能否认社会性)。心理(孟禄简单模仿无目的)。劳动说,马克思 教育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奴隶和封建社会)、现代社会(资本和社会主义)。 古代教育特点(1 鲜明阶级性( 2 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3 人文科学轻生产劳动(4 个别教学,灌输被动 现代( 1 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2 走向大众( 3 自然科学知识增加(4 班级授课制 20 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特点:(1)终身化( 2)全民化( 3)民主化( 4)多元化( 5)现代化 人口影响教育(1 发展目标战略重点(

5、2 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速度(3 人口结构对教结构影响(4 人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四、理解教育与人发展关系:教育与人发展,与人个性形成,影响人发展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人主观能动性等作用 1人的发展( 1)广义:人的一生。 (2)狭义:从出生到成人主要指儿童发展。2特点( 1)未完成性( 2)能动性 3 人的发展规律性(1)顺序性( 2)不平衡性( 3)阶段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 (二)教育与人个性形成 1个性也称人格,个体稳定心理特征,整体性与独特性、共同特性与差别性具体统一。 2 教育怎样发展个性?1 共同性基础, 把差别性表现出来使人有自主、独特性实现个体社会价值。

6、2 发展个性是教育理想本质。 (三)影响人发展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各自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 遗传遗传素质生理前提提供可能性。制约人发展过程年龄特征。差异性影响 有可塑性。 2 环境:环境外部条件。环境给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环境对人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3 能动性:( 1 接受改造环境中改造自己(2 是人发展内在动力实践上认识世界改造(3 个影响人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4 教育主导: 1 目的性明确2 计划性强 3 专门教师队伍4 过滤其他环境因素调节控制利用 教育( 1 有目的地培养人社会活动,规定着人发展方向。(2)通过文化知识传递培养人,知识有认识、能力、陶冶

7、实践价值。 (3)对人发展作用越来越大。学校教育重要学生学会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学到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 六、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一)与社会生产力 1对教育制约(教育目的规模教学方法组织形式)2 对生产力促进(再生产劳动力知识促进生产经济结构 (二)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1 对教育制约(目的性质领导权教育权)2 对政治经济制度影响政治功能(舆论培养合格人阶层选拨) (三)与精神文化 1文化对教育制约与影响(目的、内容、方法)2 教育对文化促进功能(传播、创造、传递保存) (四)教育与人口:1 人口对教育制约(规模、结构、质量)。2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结构合理化、人口质量素质) 七、 理

8、解义务教育特点: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多样化是现代学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1 义务教育法 86 年,06 修,县级主管。 2 义务教育特点1 强制性、 2 公共性、 3 免费性(学杂费) 、4 基础性(素质教育) 。 八、有关学制基本知识 1.分支型和单轨学制 (二)了解我国现代学制沿革,熟悉我国当前学制 1 我国学制演变: (1 壬寅 学制 1902钦定学堂章程未实施。(2)癸卯 1904奏定实施“中体西用”日本学制26 年(3)壬 戌:联合会 1922 “六三三”制,美国学制平民精神个性发展生活教育。三段五级”初等6(初高小)、中 6(初高中)高等46 (4)1951关于改革学制

9、的决定单轨学制。2学校制度1995教育法(1)学前( 3 6、7) (2 初等( 3 中等( 4 高等教育 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发展趋势: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再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制。 3现行学制改革向(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努力提高等教育质量。 九、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1宗教本位(奥古斯丁、阿奎那)。2个人本位论(卢梭) 。3社会本位论(帕拉图) 。 4马克思主 义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 5 能力本位。 6 教育无目的本位。 7 知识本位 十、 1. 了教育方针1985 年教育体制改革决定 “三个面向”

10、写入方针: (5)1986义务教育法: “,4 有” (首次提民族素质 高度)(6)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与生劳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建设者和接班人”。最 教育基础知识基本原理19% 单 项、 辨 析、 材 料 中学生学习心理18% 中学德育17% 中学教学14% 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10% 单 项、 简 答 中学生发展心理9% 中学生心理辅导8% 中学课程5% 2 早表述。(7)最规范表述1996 年教育法, “,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8)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独立个性社会主义现代

11、化需要的各类人才。 全面发展教育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有特点相对独立,相互联系制约渗透,在实践中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 2当前方针 :三面向三代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服务、生产实践、全面 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十二、 了解教育研究基本方法:观察、调查、历史(史料)、实验和行动研究法等。 第二章 中学课程 5% 第一节课程概述:概念、作用、类型、流派 一、了解不同课程流派基本观点课程流派包括 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 1 学科中心(分科课程) 。以学科 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博比特、布鲁纳 观点:(1 知识是核

12、心( 2 课程以学科分类为基础(3 分科教学核心4)学科基本结构掌握为目标(5 学科专家课程开发 2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有卢梭、杜威。主要观点有: (1 学生核心( 2 学生兴生活为基础儿童为出发点中心和目的。(3 应以学生活动问题为核心(4 学生在课程开发重要作用心理 3 社会中心代表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 社会改造课程核心(2 建造新社会秩序为方向,学 生尽可能参与社会(3 有助于学生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社会责任和使命(4 社会问题中心, (5 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课程开发。 二、 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儿童、科技、社

13、会以及学科: 1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是制约课程因素。课程深度广度逻辑结构适合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现实与发展关系。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课程开发。课程内容反映科学价、实践价值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 3深入考察社会生活领域为课程开发提供明确依据。概括地说,社会政经文化时代对人素质要求是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 三、掌握基本课程类型特征:分科、综合、活动;必修、选修;国家地方校本(99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 ;显性、隐性课程等。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 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知识领域,(1打破学科间界限,培养学生对事物整体 认识能力。(2减少了课程门类

14、,减轻学生负担。(3从生活、社会实际出发,具有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四)显性课程(目的计划传授,计划是区分标志)、隐性课程(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觉察 隐性课特征:(1影响弥散性普遍持久(2积极也消极( 3学术与非统一(4对学生影响有意识与无统一(5非预期性与可( 6学家社 四了解课程 1基本理念:三维目标、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生活经验)、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发展评价(过程)、校本 2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每一位学生情绪情感道德人格 了解(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改变课程 1 转变课程功能知识传授转为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获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形

15、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优化课程结构改变学科本位科目多和缺整合,整体设9 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机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更新课程内容难繁偏旧重书本知识变为加强内容与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联系,学生学习兴趣经验选终身学习知识和技能。 4 转变学习方式改变接受死记硬背,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能力。 5 改革评价考试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 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革改变管理过集中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新一

16、轮课改对课程结构重建,强调综合性、 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类型调整:小学综合课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课相结合;高中选修课和必修课程构成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实践活动 ” 2 科目比重调整语文数学等下降综合实践上升 3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信息、研究性、社区服务、劳动技术 (四)新课程理念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学生成长”中心、学生自主体验快乐学习为重心代替“知识学习”中心“教”重心 1教师注重学生活动设计;2 教师“教导”变为“帮助”; 3课堂气氛要从注重纪律变为注重学习活跃氛围; 4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的互动关系;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章 中学教学14% 第一节教学概述(客观题)内涵、意义、任务 1 教学意义:(1)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形式(2)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基本途径(3)学校教育中心工作。 2 教学过程各种本质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