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和详细翻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66593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66.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教案和详细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国论教案和详细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六国论教案和详细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六国论教案和详细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六国论教案和详细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国论教案和详细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教案和详细翻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国论教案 一、学习目标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2.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 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3.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1.掌握“兵、弊、互、率、完、暴、弥、至于、颠覆、再、殆、速、智力、不行、当、礼、故事、”的含义;归纳多义词“得、 非、或、相、势”的义项;掌握文中重要虚词“而、之、以、为”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

2、式和用法。2.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 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三、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章“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的史论笔法。 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 教师在简单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下提出如下预习要求: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正文章中的字音、通顺熟练地读完全文。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预习作业主要在夜自习上完成,同学在预习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举手提问,让学生自己完成文言文的疏通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的能力。讲课时教师除了补

3、充些文言知识外,其他如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文言知识均由提问学生(学生的覆盖面要大)、检查预习效果的形式来完成。 一、导入 ( 2 分钟)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 年) ,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 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 ,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 ,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

4、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 ,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 “张飞蜀都卖肉” ,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 ,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 种菜” ,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 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 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嬴政并吞六国)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七雄争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对这段历史,后人多有评说。宋代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 之一的苏洵(苏

5、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那就是六国论。今天,就 让我与大家一起来领略苏洵精辟与广博的分析。 二、解题、作者简介(3分钟)1.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 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 六国破 灭之论 ”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 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

6、者提供治国借鉴。提问:本文属于政论文还是史论文? (史论文)3. 苏洵( 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 ,读诗书, 可谓是大器晚成”),唐宋八大家之一 . 宋代眉山(今 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 )、 “小苏”(苏辙 )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 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 (联系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三、通读全文,读准字音。 ? 请四个男生读课文,并请其他同学评价,纠正读音。( 5分钟) 易读错的字: (1)弊在赂( l)秦(2)六国互丧 ( s ng)(3)率( shu i)赂秦耶( y?)(4)小则获邑(

7、y) (5)思厥 ( ju?) 先祖父(6)暴( p) 霜露 (7)暴秦之欲无厌(y n)(8) 草芥( jia)(9)与( y) 嬴 (y ng) 而不助五国(10)洎 ( j) 牧以谗诛( zh) (11)革灭殆( d i)尽(12)胜负之数 ( sh ) (13) 当( t ng)与秦相较(14)或未易量 (li ng)(15) 下咽(y n)(16)悲夫 ( f) (17)为( w?i)秦人积威之所劫(18)日削 ( xu) 月割 (19)苟( g u)以天下之大(20)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g sh)四 .整体把握文章论证结构(20分钟) ? 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找出文章中

8、心论点及各段的主要内容。1.? 提问: 本文在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赂”何以使得六国破灭? 答:第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门见山,鲜明简洁!并且接着强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是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才是被消灭的根本原因。2.? 提问 :联系课文后边的内容来看,“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贿赂了秦国呢?哪些国家没有贿赂秦国?“六国中 “不赂者” 因何破灭? (师补充介绍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灭韩灭魏灭楚灭燕灭赵灭齐)答: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齐、燕、赵。没有贿赂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的,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失去了强大的 援助,不能

9、单独保存自己对抗强大的秦国。老苏似乎早已料到读者会有如此疑问,于是紧接着从反面阐述了“不赂者”丧的原因,通过设 问消除了读者的疑问,使总论点稳固、周密、无懈可击,同时也形成了总论点下的两个分论点。3.? 提问 :文章第三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 答:第 3 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 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4.? 提问 :文章第四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 答:第 4 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 2 个分

10、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 三国虽“义不赂秦” ,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5.? 提问 :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答:第 5 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政治主张。6.? 提问 :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师补充北宋当时的政治处境。 答:第 6 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 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历史与现实有时

11、候是惊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 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一个“赂”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复辙,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7.总结: 五 .局部研习文章(一)第一段:1朗读: 2字词讲析,疏通文意: 六国破(攻破)灭,非兵(兵器)不利(锋利) ,战(打仗,战争)不善(善于,擅长),弊(弊病)在赂(贿赂)秦。【判断句】赂秦而(表承接) 力 亏(亏损),破灭之(助词 ,的) 道(原因)也。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而使得自己的力量亏损

12、,(这就) 是灭亡的原因。 或(有的人)曰:六国互(相继,交替)丧( 灭亡),率(一律,都)赂秦耶?” 有人会问: “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 曰(回答说):不赂者(, 的国家)以( 介 , 因为)赂者丧,盖(连词,表示原因)失强援,不能独(独自)完(保全,形 容词作动词)。故(所以,因此)曰:弊在赂秦也。 ” (回答)说: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的。原因是(他们)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 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 ”3内容分析:1)本段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2)这个论点指出了什么? 六国之的原因。3)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又是

13、从哪两方面? 反面和正面。反面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弊在赂秦。教师讲评 :这句话排除“兵”和“战”的因素,强调“赂”是真正原因。全句的重心在于正面肯定弊在赂秦。4)接下来引出两个分论点。哪两个?请用原文回答。 六国破灭A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故曰在赂秦也。 弊在赂秦B、不赂者以赂者丧。5)请总结段意: 提出中心论点与分论点。6)引导背诵。 4.? 提问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故曰:弊在赂秦也。什么句式?( 1 分钟) 答:典型的判断句式,也在古代汉语中只是表示判断语气的语气助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实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 远矣,而耻学于师”。在古代汉语中用“亦”

14、表示现代汉语中“也”的意思。5、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亏故曰:弊在赂秦(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分总 (二)教学课文第二段:1朗读: 2字词讲析,疏通文意: 秦以(介 , 凭借)攻(攻战)取(获取)之外,小(小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则(就)获邑(城镇),大(大的方面,形容词 作名词)则得城(城市)。较(比较)秦之( 取独 )所得,与战胜而(表修饰) 得者,其实(承上文转折 ,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实 际上)百倍;诸侯之(取独 )所亡(丧失),与战败而亡者(, ,的土地),其实亦百倍。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贿赂获得的土地)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

15、市。拿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和它战胜而获得的土地 相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那实际是也要多到百倍。 则(那么)秦之( 取独 )所大欲(想要),诸侯之(取独 )所大患(担忧),固(本来)不在战矣。 那么秦国最想要得到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思厥(其)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暴(通曝,冒着,暴露)霜露,斩(砍断)荆棘,以(连词,相当与而,可翻 译为才)有尺寸之地。子孙视(看待)之( 代词,代土地 )不甚(很,非常)惜(爱惜),举(拿)以(介 , 来)予(给)人,如(好 像)弃(丢弃)草芥(小草,比喻无价值的东西)。

16、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表转折) 秦兵又至矣。 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 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之( 的 )地有限,暴(残暴)秦之( 的)欲(欲望)无厌(通餍, 满足),奉(进献,送)之(奉秦之物 ) 弥(更加)繁(多),侵(侵略)之( 赂秦的各国 )愈急(急迫)。故不战(名动,作战 ,) 而( 表转折) 强弱胜负已判(确定)矣。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而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 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