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专题二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54401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8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专题二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专题二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专题二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专题二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专题二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专题二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专题二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绵阳市丰谷中学高二历史辅导资料2 1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二商鞅变法第一节“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一、春秋战国时代特点- 大变革时代1、大动荡: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2、大发展: 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3、大变革:社会经济的变化:随着使用和推广 , 井田制破坏 ,奴隶逃亡垦荒, 逐步得到认可阶级关系的变化:随着土地私有化,新兴地主实力增强, 要求废除奴隶主特权, 进行社会变革。各国先后进行变法,首先魏国变法,之后楚国变法。思想意识形态变化:表现:等各家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形成“”局面。A.荀子:“” ,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B.墨家:“” 、 “” 、 “” ,反映平民阶

2、层利益。C.法家:“” ,主张除外,都要受法律约束。意义: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和。二、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一)历史背景:1、大动荡大变革是变法的有利外部条件诸侯争霸的推动:各国面临的重建。变法风潮席卷各国:首先国李悝变法,之后国吴起变法。百家争鸣的推动:第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2、秦国统治者锐意变革是变法内部动因必要性: 时代的要求;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可能性: 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秦献公: 废除的恶习;由雍迁都;允许活动。秦孝公: 发布,吸引。3、商鞅来秦并得到赏识是变法的重要条件游说: 商鞅以之术游说,劝说他 “,” ,

3、变法要坚决果断。辩论: 与反对派辩论, 宣传变法思想, 提出“,” 。得到秦孝公赏识。立信:,取信于民;并打击破坏新法的人。4、变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力量壮大。(二)变法的中心、目的和性质:1、人物:,商鞅(官职) 2、中心:“”和“” 。4、性质: 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3、目的: 实现。(三)变法的内容:强国之术第一阶段:公元前年措施内容作用成效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一家犯法余家告发,否则同罪。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新法推行几年后,逐渐成效,秦国对外战争不断绵阳市丰谷中学高二历史辅导资料2 2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收粮多织布帛多免

4、除。凡从事工商业或懒惰而至穷的, 要受到惩罚。以 优 惠 政 策 吸 引百姓来秦垦荒。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胜利。奖励军功按军功赏赐按功受爵, 制定级爵, 即“”没有军功不再受爵。对聚众乡里私斗的人。提 高 军 队 战 斗力,打 击 了 贵 族 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第二阶段:公元前年措施内容作用废井田开阡陌废井田制度,实行制度。承认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提高生产积极性。废分封行县制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县辖若干乡镇。县设 (县令 ) ,( 副县令 ) , (军事) 在 新 兼 并 地 区 设,负责郡政。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流传至今的“” 。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塞私门之请”移

5、风易俗禁止私下,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禁止父子兄弟共居, 推行家有 20 男则分户的“”令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刺激小农生产的积极性。燔诗书, 明法令禁止, 想要做官就 得,加强专制统治。绵阳市丰谷中学高二历史辅导资料2 3 (四)变法的评价1、历史作用:政治上: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的转变,使统治集团发生重大变化, 成为秦统治支柱, 逐步建立起政治体制 , 形成的风气。军事上:从“”到“” ,提高了秦军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秦国实力增强,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总之,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6、对秦国以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历史局限性: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剥削压迫:如:刑法严酷。连坐法。改革不完全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摧残了文化,加强专制统治: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五)商鞅变法的结果和成功原因:1、结果:“商鞅虽死 , 秦法未灭”,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2、成功原因:时代发展的要求: 顺应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历史趋势,合乎秦国的国情, 这是成功 根本原因。秦孝公大力支持:由于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得以坚决实行, 这是

7、成功的 重要原因。商鞅的政治才干:敢于同反对派进行斗争,赏罚分明,取信于民。变 法 深 得 人 心:变法施行十年,百姓有较长时间适应及接受。【重点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 年(4)推行力度最大:(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第二节秦国的崛起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1、世卿世禄制度走向消亡含义: 是与宗法制和联系在一起的,按照等级世代沿袭高官,享受厚禄和特权。亡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力增强 , 要求废除世袭制 , 按照选任官

8、吏2、赐爵制的实行和作用实行:战国时:和官制联系在一起,官爵基本一致,享有该官爵所对应经济和政治权益。商鞅变法时:A.实行 ,制度级爵 ( 也称“”) 。B. 没有军功不能获得爵位和贵族身份。C. 不得铺张 , 只有军功者才能享受荣华富贵。作用:统治集团发生重大变化, 在君主之下 , 排在第一位 , 排在第二位。废除了制,打破了制,创造了鼓励军民立功的灵活用人机制,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二、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1、变法前的秦国: “夷狄遇之”绵阳市丰谷中学高二历史辅导资料2 4 公元前年被封为诸侯。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被各国“” ,不能参加。2、变法后的秦国: “虎狼之国”原因: 商鞅变法后

9、秦国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结果: 使东方六国对秦国感到威胁,采取“”运动,但秦国统一的趋势已无法阻挡。三、商鞅虽死,秦法未败1、商鞅的悲惨结局原因:变法侵犯贵族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商鞅采用手段打击压制旧贵族,进一步加剧了与保守势力的矛盾。结果:前 338 年死 , (驷) 继位 , 保守势力污蔑其“” ,在封地 ( )他及全家被害2、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在此后100 年间基本建立起政治体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形成的风气在秦国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面前,由兼并战争演变为的战争。3、商鞅变法的启示:大凡改革都会遇到阻力。改革有时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改革家的变革精神值得后人钦佩。执政者的态度影

10、响到改革的成效。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变法前变法后经济上井田制为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政治上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制。军事上秦兵不敢东向。全国皆军、惟军为荣,虎狼之国。外交上“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第一强国,傲视群雄,六国合纵联合抗秦。文化上百家学说。以法为教,法家思想统治地位。生活上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分异令。性质落后的奴隶社会。新兴的封建社会。强化训练题1、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井田制的确立铁农具和牛耕出现新兴地主的出现百家争鸣频繁的争霸战争A. B. C. D.2、以下哪一项最能说明春秋战国

11、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A、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B、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C、是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 D、是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绵阳市丰谷中学高二历史辅导资料2 5 3、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 、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4、商勒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A秦孝公大力支持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5、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

12、向统一准备了条件。其条件有:实现了区域性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变法中秦国强大人民渴望统一A、 B、 C、 D、6、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7、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8、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9、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

13、深的一项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 B. 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10、下列改革中,含有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A.周世宗改革 B.商鞅变法 C.管仲改革 D.王安石改革11、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奖励军功重农抑商为田开阡陌封疆废分封行县制实行连坐法A. B. C. D.12、“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 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C. 秦孝公的支持 D.人民大力拥护13、秦国之所以已经成为富强之国,主要原因是A.实行商鞅变法 B. 更多使用铁制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 D.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14、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 耕织致粟帛

14、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绵阳市丰谷中学高二历史辅导资料2 6 15、秦国商鞅变法有其历史局限,下列不是其局限的是A.轻罪重罚 B.户赋、劳役沉重 C.国情依旧如旧 D.旧制度、风俗文化仍然存在16、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17、商鞅变法措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连坐法的推行轻罪重罚户赋劳役沉重重农抑商A、

15、B 、 C 、 D、18、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19、 “孝公死,惠王代后 ,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 ( 战国策秦策一 )文中“人说惠王”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20、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 、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21、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A改革涉及土地制度B改革涉及赋税制度 C改革涉及军事制度D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