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复习终极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53901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7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复习终极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文复习终极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文复习终极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文复习终极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文复习终极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复习终极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复习终极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国家学派人物主要成就主要观点德 国环境学派拉采尔人文地理学创始人 人文 地 理 学政治地理学为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引入环境决定论区域学派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士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景观学派施 吕特尔景观学派创始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注重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景观,从原始景观到文化景观的过程法国白兰士法国近代人文的地理学的奠基人反对环境决定,强调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人与自然环境自检时相互作用的人地相关论白吕纳人地学原理把人生地理学事实分为三纲

2、六目,进一步详化了人地关系英国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开创政治地理学的先河大陆腹地说把要有大陆和非洲称为“世界最偏远部分称为“腹地” ,两边侧是大陆边缘地谁统治东欧,谁统治大陆腹地;谁就统治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2 罗士培适应论受法国人地关系理论方面影响美国环境学派森普尔地理环境的影响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人民发展与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亨丁顿气候与文明强调其后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影响,提出人类文明只有在具有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文化景观学派索尔形成人文景观学派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地区联系的各种事物(自然事物、人文事物及其在各地间的差异),人类按

3、其文化标准, 把自然事物改变成文化景观。区域学派哈特向 地 理 学 的 性质地理学性质的透析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之间变特性的科学俄国地理学派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强调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密切联系,重视自然条件的分析和区域的综合研究经济学派费根、康斯坦丁诺夫经济地理书与纯粹的经济学科,研究对象是生产分布的规律及具体部门的布局(三)现代人文地理学源头在美国。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3 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时期西方阵营社会主义阵营二 战 后初期区域学派的观点占主导,以谢佛为代表加强了理论、方法论的研究。50 年代加里森开设第一个数学统计研究班自然

4、地理与经济地理相分离的二元论占据统治地位60 年代掀起计量地理的高潮; 区位分析可空间科学受到批判阿努钦强调统一地理学的观点70 年代受到心理学、结构主义及人文主义的影响,出现行为地理学等在理论上与方法上把原来的经济地理学改称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已接近人文地理学80 年代少数人群问题的研究人文地理学的科学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形成发展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人文事象 :人类活动产生的事物和现象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人地相关论,不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而是注

5、重人对适应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人的生活方式不完全是环境统治的产物,而是多因素的复合体。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是不是随意的,随机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4 定规律可循的,他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即环境感知。协调论,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 充分合理利用地理环境, 另一方面要对已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当代西方人为地理学在研究内容、方法的特征:1 人为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字模型、心理学、 行为学、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3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获取人文地理学信息的

6、途径和方法1. 地理社会调查:访问法、资料收集法、抽样法、专家系统法2. 科技资料文献法3.3S技术:遥感( RS ) 、全球定位系统 (GPS)、地理信息系统 (GIS) 4 传统方法:野外考察法和社会调查法人文地理学的四大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一)古代人文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挨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一词。(二)近代人文地理学起源于德国,有三大学派、五大流派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现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1. 理论与哲学方法的多

7、元化。 2. 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 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5 当代人口增长特点 :1 虽然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势头减缓, 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势不减,世界总人口仍持续增长;2 虽然很多国家力图控制人口增长,但人口增长下降并不快;3 虽然世界人口的死亡率总体水平较低,但还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4 人口移动规模仍将进一步加大人口移动: 包括所有人类个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人口迁移 :人们处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人口容量 :即人口承载量,指地球及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人口数量。适度人口 :一个国家

8、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人种(种族):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地理人种 :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人群具有一定的共性。民族:历史上形成的有沟通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俗:区域内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与习俗。自然环境不同形成的习尚叫风,社会环境不同形成的风俗叫俗。民俗特征内涵的特征:地方性、集团性和约束性;外延的特征:承传性和变异性。民族省 :分散居住在其他民族分布的少数民族分布区面积大的叫民族省,面积小的叫民族岛。6 民族邻里 :在城市

9、里少数民族的聚居的地区。隔坨:受某种压力或歧视居住在市区某地区的民族聚居区。民族形式分布区 : 是一个集中的并相连成片的地域。民族机能分布区 :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适度人口的意义 (1)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值的虚数但他的确定对于剖析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所以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编修,区域未来人口预测和各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2)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基础和出发点,利于更好的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

10、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3)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来讲,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条件下顺其自然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远远超过适度人口。所以只有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取政策手段实现人口转变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人口分布影响因素是人口发展过程中自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不断塑造人口分布格局。一自然因素。(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其影响在逐渐变小)气候:气温和雨量。地形;土壤:农业;水体;矿产资源;二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

11、定性因素。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7 通运输;三历史因素。历史长开发早地区人口稠密:;四政治因素。战争,国家人口政策等。人口迁移机制 (原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人口转变理论(一)兰迪在1934 的著作人口革命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他总结法国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三个序列”。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奠定了人口转变理论研究的基础。1944年诺特斯坦发展了兰迪的思想,第一次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他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由此得出下面的“三个序列模式”。三个序列模式:第一序列(原始阶段):极高的出

12、生与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二序列(中间过渡阶段) :高出生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的高增长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第三序列过渡增长阶段:出生率与死亡率降低, 人口持续增长低增长阶段:出生率与死亡率低, 人口增长缓慢。(二)英国学者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高位静止阶段: 出生率与死亡率均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阶段。(大致包括中世纪以前的漫长时期,人口增长极为缓8 慢)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加快。(发生在西欧各国产业革命之后, 死亡率下降而出生率变动不大,使人口加速增长)后期扩张阶段: 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

13、快,尔后减速。(社会的发展使死亡率继续下降,而出生率的下降与上一阶段死亡率下降相比经历了50 年的停滞)低位静止阶段: 死亡率与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阶段。 (发生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减退阶段: 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目前仅在少数发达国家出现)人口与发展(一) 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生存资料的同时,人们所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也都来源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类发展、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自

14、然环境对人口增长的作用集中体现在自然资源上,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9 源的状况及其开发程度对人口的增长、规模和分布都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社会地理环境也对人口增长的产生重要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文化及政策等方面。(二) 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两重性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 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力是整个人口中的主要部分,所以人口是社会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前提和要素, 人口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主体。作为消费者,生产领域的再生产流动过程最终是满足人口生活

15、和生产的消费,以此为起点又推动下一次的再生产过程。因此,人口是实际上是再生产运动的起点和终点。人口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拉文斯坦人口迁移空间规律一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二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三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四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五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有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六大部分移民史年轻人, 由祖国携家带眷移出是很少见的,七迁移的主要方向是10 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是以经济

16、为主。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人类大陆图)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和城市指向等。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沿海地区、地势低的地区、城市人口向工农业地带集中,人口密度由牧业农业工业而递增。人口向旧大陆(欧亚非)的集中、向发展中国家集中、人口趋交通线的分布世界上有四个人口密集区: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人种与地理环境2. 种族与环境种族自然形态的形成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既受环境条件制约,又在环境长期影响下表现出自己的适应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日照对 肤色的影响。肤色的深浅主要决定于表皮内黑色素含量的多少,黑色素多,肤色深,反之则浅。而皮肤色素的多少与太阳辐射有关。热带地区太阳直射,紫外线很强,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所以皮肤为黑色;寒冷地区太阳光微,紫外线也弱,黑色素含量低,因此皮肤呈浅色; 温带地区的人们皮肤内所含的黑色素量中等,所以肤色为黄色。黑色人种皮肤内的厚厚黑色素层,像过滤器一样阻挡了紫外线穿透皮肤进入体内,不易得皮肤病和皮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