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学案 鲁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047312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学案 鲁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学案 鲁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学案 鲁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学案 鲁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学案 鲁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学案 鲁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学案 鲁教版必修3(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以黄土高原为例学习目标 1.通过相关的图文资料,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2.分析说明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掌握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A 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 秦岭以北。(2)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2水土流失的危害(1)概述: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2)主要表现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态环境

2、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1)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从湿润区向干旱区、从森林向草原、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2)土壤质地的特殊性:黄土土质比较疏松,黄土层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3)降水的不均匀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4)地质灾害的多发性: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泥石流加剧了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1)根本原因: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直接原因Error!2三、水土流失的治理1基本理论(1)从合理利用土地

3、着手Error!(2)以水土保持为中心Error!Error!Error!2具体措施(1)工程措施固沟工程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营造防护林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护坡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与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发展林果业生产保塬工程在塬面上,平整土地、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2农业技术措施耕作区Error!Error!思考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哪几种?哪种见效快?哪种是关键措施?答案 具体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其中,工程措施见效最快,农业技术措施是关键,生物措施是根本。探究点一 水土流失的成因黄土高原以丰富

4、的能源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著称于全国。根据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1填写图表,说明黄土高原的过渡性特征(指出各序号所代表的含义)。3答案 低 高 黄淮海 内蒙古 多 少湿润 内陆 草原2黄土高原上的典型民居是窑洞,这与黄土质地有何关系?这种土质对水土流失有何影响?答案 黄土直立性较强,适宜建窑洞,但是黄土极易受到流水侵蚀,导致水土流失。3热带雨林地区有一种传统的生产方式热带迁移农业,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耕作方式是_。指出这两种农业生产方式在成因、特点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答案 轮荒耕作制度成因:生产力水平低,导致耕作方式落后。特点:采取轮荒制的粗放耕作方式,广种薄收。对环境

5、的影响:林草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4以图表的形式,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答案 见下表。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水土流失是自然现象,其形成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加剧水土流失。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原因因素具体影响4地形坡度影响地表径流速度流水冲刷能力强弱土质抵抗流水侵蚀能力的强弱气象气候降水强度影响对地表冲刷力的大小植被覆盖率水土保持能力地质灾害加剧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具体影响过度开垦为解决粮食问题进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机制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使地表失去保护

6、,易遭侵蚀毁坏林木和樵采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露天开矿开矿破坏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 16 亿吨。据此回答 12 题。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D干旱和大风现象2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根本原因在于( )A矿产资源开采过多 B工业污染日益加重C产业结构不合理 D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答案 1.A 2.D解析 第 1 题,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地矛盾尖锐,为解决粮食问题,长期进行毁林开荒(轮荒

7、),使植被遭到破坏,加剧水土流失。第 2 题,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快、人口过多,对土地压力增大。探究点二 水土流失的治理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51形成图中所示景观的人为原因是什么?答案 人多地少,毁林(草)开荒。2读图分别说出甲、乙、丙、丁四处合理利用和治理的措施。答案 甲处为黄土塬,通常为常用耕地;乙处为缓坡,适宜开垦成梯田;丙处为陡坡,重点是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丁处为沟谷,可采取打坝淤地的方式,防治水土流失。3把下列选项填入图中对应空格中。平整土地 修基本农田 蓄水保土 发展多种经营 贮水拦沙 改善生产条件答案 A;B;C;D;E;F(可互换,

8、可互换,可互换)。4为什么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中必须着眼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答案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表破碎,小流域指坳沟和河沟等河道流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地。这种沟道遍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着眼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6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图回答 34 题。3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甲处打坝淤地 乙处整修梯田 丙处修建水库 丁处平整土地A B C D4如果不施加人为影响,若干年后塬面边界有可能变为( )Aa BbC1 02

9、0 米等高线 D1 010 米等高线答案 3.A 4.B解析 第 3 题,图中甲处是沟谷,可以打坝淤地;乙处为缓坡,可以整修梯田;丙处为塬地,应平整土地;丁处为陡坡,应栽种植被护坡。第 4 题,若不施加人为影响,若干年后,随着水土流失加剧,塬面很可能会后退。b 与原有的塬面边界形状大致相同,所以塬面边界会变为 b。拓展延伸 我国其他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地区生态问题形成原因治理措施东北黑土侵蚀、湿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遭到破坏,对坡面、沟壑的治理,7地区地萎缩、森林破坏引起土壤冲刷;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林木超采、毁林开荒、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植树造林,土壤培肥;停止对沼泽地的

10、开垦;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黄淮海平原土地盐碱(渍)化春季干旱且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距地表近;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调节、控制水盐运动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发展立体农业;发展沼气、节能炉灶,营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解决生活用能问题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规定合理的载畜量;调整农、牧业用地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8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 12 题。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

11、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C D2水土流失会对内河航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答案 1.D 2.B解析 第 1 题,水土流失造成地表侵蚀,故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为植被条件差;而地表侵蚀会影响地表起伏,故为地表起伏大。第 2 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从而影响内河航运。(2017湖北重点高中高二期末)据报道,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 ,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 34 题

12、。3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4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C环境污染 D退耕还林答案 3.C 4.A 解析 第 3 题, “红色荒漠”现象和酸性红壤、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关系密切。江西丘陵多为有较薄红壤覆盖的石质山地,坡度大,降水多且集中,流水侵蚀强烈,表层土壤一旦被侵蚀掉,石质裸露,就会出现“红色荒漠” 。第 4 题, “红色荒漠”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滥伐森林,破坏植被。95读图回答以下问题。(1)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 a、b、c、d 四处采取不同措施。与下列治理措施相适应的地点分别是:

13、打坝建库_;种草放牧_;平整土地_;修筑梯田_。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对该区域治理的一项措施。(2)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3)梯田的修筑,最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4)图中甲、乙、丙三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_,原因_。(5)图中处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_。答案 (1)d b a c (2)B (3)A (4)丙处 丙处与甲处相比,位于向阳坡,采光条件好;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丙处与乙处相比,位于山脊(远离沟谷底部),不易积水(5)草场退化、湖泊萎缩、生物多样

14、性减少、土地荒漠化解析 (1)从等高线图上看出,a 地较开阔平坦,b 地为陡坡,c 为缓坡地带,d 为谷地;不同的地区,综合治理的方向不同,开阔平坦地带,须平整土地,谷地可以打坝建库,缓坡上可以修建梯田,陡坡上种草护坡。(2)在修建梯田时,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一致。(3)梯田的修建,改变了坡面的形态,能够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4)窑洞的修建要向阳,且要注意地形。(5)处位于黄河源头,降水较少,由于不合理的放牧及开垦,导致水源不足、草场退化及土地荒漠化。图表特征:土地利用图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分为非农业用地和农业用地。非农业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程用地等

15、;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10地、草地等。它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类型,各类土地的面积或比重大小等。下面图 1 和图 2 分别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读图回答问题。图 1 中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根据图名可知,图 2 为三个区域土地类型面积的变化资料。从图中找到横、纵坐标的含义:横坐标表示五种用地类型;纵坐标反映各类土地类型面积的变化幅度。注意图例,找出区域的图例(1)区域的灌木林、高草地、农居地都减少,旱地增多,水浇地无变化。(2)区域的高草地、水浇地、农居地都减少,旱地增加,灌木林无变化。(3)区域的灌木林、高草地、水浇地都减少,旱地、农居地增加,其中农居地增加明显。图 1 中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A1112下表为我国某区域 1999 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 199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