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043365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冬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冬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冬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冬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冬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课件(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冬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法定:40种,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 分类: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什么是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呼吸道传染病的种类,法定管理的传染病主要有: 甲类:鼠疫;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麻疹、肺炭疽、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猩红热;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非

2、法定管理的传染病但较为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有: 普通感冒、水痘、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 军团菌病 ? 上述疾病在某种条件下均可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传播特点,1、传染源:经呼吸道系统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类型复杂、种类繁多,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病毒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病毒引起,而下呼吸道感染中病毒和细菌均有重要位置。 传染病病人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最主要传染源,尤其是那些不存在病原携带状态的传染病,如百日咳、麻疹、水痘等,病人是其唯一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或健康带毒(菌)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同时一些动物也可以成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传播特点,2、传

3、播途径:所有呼吸道传染病,都经空气传播,包括飞沫、尘埃、气溶胶等传播方式。 一些呼吸道传染病也可经间接接触传播,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食具、公共玩具、床、被子等)被传染源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后,手-鼻-口等途径可以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者。 呼吸道传播方式,决定了呼吸道传染病的调查和控制中需要重视作为传染源的人的控制管理。除做好呼吸道隔离外,病人或者易感者的手消毒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传播特点,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婴幼儿、儿童、老人和免疫力低下者。人体产生的免疫力不持久,病原体型别较多或发生变异,都可造成类似病原体的再次流行。由于人群累计感染率或免疫水平不同,可表现为不同人群对某些传染

4、病的罹患率不同。,主要传播特点,4、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在秋冬或冬春季,这与冬春季门窗紧闭,室内空气不流通,居住密集,以及气候寒冷或气温骤变使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但不同地区的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不尽相同,流感在我国的北方高发季节在冬季,而南方则在春夏季。,主要临床特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几乎都有发热 发疹: 麻疹、风疹、水痘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 .呼吸道症状: 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 鼠疫、肺结核、百日咳、白喉 .其他:消瘦、腮腺肿大等,防控要点,隔离治疗病人 观察密切接触者 保护易感人群 环境清洁与消毒 健康教育 疫苗接种,一、部队冬春季常见传染病,

5、(1)水痘 (2)麻疹 (3)风疹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5)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 (6) 肺炎/非典型肺炎 (7)活动性肺结核 (8)流行性腮腺炎,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临床上的急性呼吸感染中有9095%是由这群病毒引起的 。,特点: 传染源为病人及病毒携带者 飞沫传播,传染性强 潜伏期短,发病急 感染可发生在呼吸道任何水平 病后免疫力不牢固 同一病毒的反复感染,不同病毒引起同一疾病表现,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 , 属正粘病毒科(Ortho

6、myxoviridae)包括甲、乙、丙3个型。,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1997年“禽流感”H5N1 1977年“俄罗斯流感”H1N1 1968年“香港流感”H3N2 1957年“亚洲流感”H2N2 1933年第一次分离出人流感病毒 1918年“西班牙流感”H1N1 1781&1830年H2N2型流感疫情从亚洲一直传遍俄罗斯,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易发生变异,曾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较低,常局部爆发; 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或只引起人类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流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 流感病毒呈球形或丝状,球形直径80-120nm,新分离株丝状多于球形。,流感病毒

7、的结构,被胰蛋白酶消化成二个多肽:HA1、HA2 HA的主要功能 凝聚红细胞血凝现象,鉴定病毒(定性) 吸附宿主细胞与受体结合 具有抗原性相应抗体 中和病毒抑制血凝(定型) HA抗原结构易发生变异,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能水解红细胞表面的神经氨分子。是弱中和抗原 功能 参与病毒释放 促进病毒扩散 具有抗原性非中和抗体,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流感病毒的分型与抗原变异,分型 据RNP和M蛋白抗原性分:甲、乙、丙三型 甲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再区分为若干亚型(H1H15、N1N9) 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抗原漂移(an

8、tigenic drift)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甲型流感病毒在不同年代的表现抗原变化,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机理 在呼吸道柱状上皮增殖,不引起病毒血症 NA可降低细胞表面粘度,使细胞表面受体暴露,便于病毒侵袭 致病特点是发病率高,死亡率低。,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性,临床表现,发热、鼻塞、流涕、咳嗽、乏力、全身酸痛。,病后对同型病毒有牢固免疫力 抗HA抗体:中和抗体,能阻止病毒侵入易感细胞 抗NA抗体:

9、能限制病毒释放和扩散。 CTL:可杀伤流感病毒感染细胞,在促进受染机体的康复方面也起重要作用。,免疫性,防治原则,1.防: 空气流通; 每100m3空间用2 4ml乳酸10倍稀释加热熏蒸(食醋),消毒空气; 灭活或减毒(流行株)活疫苗皮下注射或鼻腔喷雾,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金刚烷胺对甲型流感病毒复制有抑制作用,在预防和治疗上有一定效果 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及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中药:金银花、板兰根、大青叶等在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方面有一定效果。,2.治:,第二节 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一、冠状病毒 病毒呈球形, 单股RNA,不分节段, 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刺突放射排列呈冠状(日冕状) 抵抗

10、力弱,对理化因素敏感 细胞培养有CPE(人胚肾或肺) 引起普通感冒和咽喉炎,成人腹泻或胃肠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冠状病毒普通感冒SARS冠状病毒SARS,coronavirus,二、SARS 冠状病毒SARS CORONAVIRUS(SARS-CoV, SCV, SARS Virus),SARS CORONAVIRUS (SARS-CoV, SCV, SARS Virus),截至2003年6月4日,全球累计SARS报告病例8402例,中国大陆和香港共7077例,加拿大216例,新加坡206例。,SARS病原学的确立http:/ Urbani 博士的建议, 将这种原因不明的新疾病命名为SA

11、RS,3月17日WHO以全球流感监测网为基础组建了“全球虚拟实验室”( Stohrs network labs, a virtual lab),3月28日,中国CDC和CDC正式加入研究网络,Dr. Carlo Urbani,抵 抗 力,1.在24条件下,在痰中和粪便中存活约5天,在尿液中存活约10天,血液中可存活15天。 2.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按照卫生部推荐的浓度,在几分钟内,完全可以杀死粪便和尿液中的病毒。 3.病毒对温度敏感,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能够灭活。,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SARS患者 传播途径:飞沫呼吸道(不排除病人分泌物、粪便传播) 所致疾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

12、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也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潜伏期:2-10天 发病期: 初期:发热、头痛、关节痛、干咳、气短、X片肺部阴影 极期: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渗出、多器官衰竭、死亡、死亡率10%左右(有基础病40-50%) 恢复期:抗体产生, 症状减轻、消失,抗体中和作用 细胞免疫 同时有免疫病理损伤,引起T、B死亡,造成免疫功能极度低下,免疫性,实 验 室 诊 断,检测病毒及抗原:IFA检测病毒核酸:PCR检 测 抗 体:ELISA,严格隔离病人 增强机体免疫力 监测疫情 疫苗接种 氧疗、激素、抗病毒药物及抗生素治疗,恢复期血清治疗,防

13、治原则,第三节 副粘病毒 Paramyxovirus,麻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流感病毒,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它的特点是传染性强,人群普遍容易感染,发病多以小儿为主,近年来大年龄组儿童发病有增多趋势。孕妇患麻疹后可引起早产及自发性流产并可增加胎儿的危险性。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又称柯氏斑)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常并发中耳炎、支气管炎、脑炎等,人类是麻疹病毒的储存宿主,麻疹病毒只能自然感染人和一些类人猿。,麻疹的临床(1),潜伏期 10-12 天 前驱期 2- 4 天 高热 咳嗽,鼻炎,结膜炎 柯氏斑(Kopl

14、ik氏斑,口腔粘膜斑) 初起时在第一臼齿对面的两侧颊粘膜上,该处粘膜充血,有0.11.0mm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毛细血管扩张所引起的红晕,形态小,数目少,在日光或日光灯下才容易查见,以后迅速增多,有时彼此融合,使斑点增大,弥散整个颊粘膜似鹅口疮。 多数病人在出疹后12d内即完全消失 口腔粘膜及粘膜下炎症引起的局部充血、渗出、细胞浸润、坏死及角化。,麻疹的临床(2),皮疹 前驱期2-4 天开始出现。 出疹顺序:首先在耳后发际出现,渐及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足底,自上而下地逐渐散布全身,25d达高峰。 初为细小淡红色斑丘疹,散在分布,随即增多,呈鲜红色,以后融合成暗红色、不规则或呈

15、小片状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 皮疹出齐达高峰时,全身毒血症症状加重,体温升高可至40(故麻疹为热疹)。 持续 5-6 天。 消退次序与出疹次序相同,一般在退热后23d内全部退去,遗留浅褐色斑痕,再经12周开始完全消失。退疹时原皮疹部位有糠麸状细小脱屑。无并发症的麻疹病程,一般10天左右。,预防,控制传染源。如果发现自身或家人症状可疑,应当尽早到附近医院检查。如果发现麻疹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配合卫生防疫人员控制病情扩散和流行。如果家中有患儿,应该隔离到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的患儿隔离到出疹后10天)不要外出,以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预防,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并不太困难。麻疹病

16、毒畏惧阳光和空气,病人的用具、衣物等在室外阳光下或流动的空气中保持30分钟以上即可使其失去活力,切断传播可能。用紫外线或一般消毒剂如84消毒液也能有效地杀灭麻疹病毒。 易感人群的保护主要是增强免疫力。孩子8个月时就应该按照计划免疫的要求给孩子接种麻疹疫苗,18月龄2周岁加强免疫,最好接种麻腮风疫苗,免疫持久性1520年或终身免疫。,风疹,风疹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合并症少见。孕妇在孕早期感染风疹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而致各种先天缺陷,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流行病学,传染源:人类是风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 ,病人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 流行特征:多在冬、春季节发病,l5岁儿童多见,男女发病率均等。 母亲的抗体可保护6个月内婴儿不发病。广泛使用疫苗后发病率降低,发病年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