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插本《大学语文》归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38436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5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插本《大学语文》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专插本《大学语文》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专插本《大学语文》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专插本《大学语文》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专插本《大学语文》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插本《大学语文》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插本《大学语文》归纳(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专插本大学语文归纳一、议论文部分(一) 孔子论修身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性,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2、本文属于语录体性质的散文, 内容侧重与增进学业和修养人格方面。孔子认为, 增进学问,要有实事求是的为学态度和将学习与思辨结合起来;修养人格,贵在从善如流,见贤思齐,贵在以身作则,贵在经得住考验,要时刻维护仁义。3、恶乎(怎么可能);然后(这样才能);造次

2、(匆忙、紧迫);颠沛(挫折、磨难)。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起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二) 民贵君轻1、孟子,名轲,字子舆;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孔子之后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 ; 孟子是儒家学说经典; 孟子主要记录孟子言行, 由孟子及弟子编纂而成,共七篇。孟子的文章中,论辩技巧高超,比喻形象富有说服力,2 排偶句对称整齐,气势恢弘,具有极强的逻辑性。. 2、本文是一篇优秀的论说文,选段中直接阐发了民本思想:第一,批判统治阶级征占无度, 无视

3、人民利益; 第二,强调人民的生存权;第三,强调主政者应设身处地为民着想。3、胜(尽)食;洿池(深池);斑(通“斑” )白者(头发花白的老人) ;涂(通“途” )有饿莩(通“殍) ;尔也(如此而已);申(再三申明开导)之以孝悌之义。4、 “五亩之宅(房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丝织的衣服)矣” ; “民为贵, 社稷(国家)次之,君为轻” ; “王无罪(归罪于)岁(年成) ,斯天下之民至(到)焉(这里) ” 。(三) 秋水(节选)1、庄子,名周,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并称“老庄” ; 庄子 ,亦称南华经,道家学派的经典;庄子散文一般采用寓言的形式,构思精巧,想

4、象丰富,文笔恣肆,辞藻瑰丽,善用连类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极富浪漫色彩。2、本文是一篇文言说理性议论文,它运用寓言的艺术形式和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融入比喻、排比、反诘等等修辞手法,说明在无限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启发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不断学习,不断前进。其中, ( “井底之蛙”、 ) “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均出自此文。3 3、东面(朝向东)而视;少(小看);轻(轻视) ;自多(自我夸耀);方(正)存乎见少;不可为(用)量(数量)数(计算);4、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

5、乎?”(四) 晏子对齐侯问1、 左传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称春秋左转或左氏春秋 ,大体认定为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2、本文是一篇记言性质的文言散文。它以问答的形式,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双重设喻反复论证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不分黑白、混淆是非的和稀泥,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而“同”是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的认识的存在,助长了君王的专制思想。这也启示我们,无论君王还是一般人,都要善于和勇于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保持自己的立场。艺术特点是:双重比喻反复论证,说理形象精辟,语言精当富有哲理。3、如是(就像这样)

6、;和如羹(调和汤)也;造(前往)焉。4、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指出)其否以成(使 更完备)其可;若琴瑟之专一(老弹一个调) ,谁能听之(听下去)?(五) 召公谏厉王弥谤1、 国语 ,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相传为左丘明所撰,是我国最早一部国别体史书。附:选文属一篇文言记叙文。文中首先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4 川”的中心论点,继而用类比进行论证,告诫厉王要广开言路,从而了解百姓的想法,知道为政的得失,体现了儒家的崇礼重民的思想。语言深厚精辟、说理形象生动、辞格(排比比喻)多样贴切。2、民不堪(忍受)命(厉王的政令)矣;吾能弥(消弭、制止)谤矣; 是(这样做)障(阻拦)之也;其所以阜(增加)财

7、用衣食者也;胡(怎么)可壅也. 3、 “国人莫敢言,道路(在道路上相遇)以目”; “防(防范、堵塞)民之口,甚于防川”; “口(百姓用嘴)之宣言(发表意见)也,善败(政事的好坏)于是乎兴(体现出来)” 。(六) 五代史伶官传序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主张文章应“明道” 、 “致用” 、 “事信”、“言文”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本文是一篇有名的史论,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用庄宗成败的典型事例作强烈对比,说明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文风雄健而有气势,行文跌宕顿挫。3、原(推究);举(全、所有);莫(没

8、有谁);为(被);忽微(细微的事物);所溺(沉溺迷恋的事物);抑本(考察)其成败之迹;而皆自(由于)于人欤。4、 “与尔三矢,尔其(希望)无忘乃父之志”; “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收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5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函(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以首。 ”(七) 与友人论学书1、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的特色是反对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 认为“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开一代风气。2、好古敏(勤勉)学;烑(超越)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不技(嫉妒)不求(贪求)。3、 “士而

9、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 。4、本文旨在谈论为学之道,顾炎武先用古(出处、去就、辞受、取予)今(心、性、天、命、对比的手法,深刻批判了宋明之际“言心言性”之学,提倡“博学于文”和“行已有耻”的为学态度;此“道”包括“学”与“用”两个方面;“学”就是研究什么学问,“用”就是怎样立身处世。(八) 字谕纪泽儿1、曾国藩,字伯涵,清代著名学者、大臣,被誉为大清帝国的“中兴名臣” 。2、本篇是谈论为人治学的两封书信。在信中,曾国藩阐述了为人治学的道理,重点概括了读书与作诗的方法,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淳淳教导之情,同时也表现了曾国藩本人善于思考、严谨治学的

10、态度。作者结合自身体会现身说法,感情亲切真挚,比喻形象生动,6 说理形象说服力强。3、 “虚心涵咏”,作者概括的读书方法,按作者的说法“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 , “咏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 。总括来说,“虚心涵咏”就是诚心潜神、咀嚼品味:“切己体察”即是自己深入感悟体察。所谓“天籁” 、 “人籁” ,是作者作诗的两个境界。 “天籁”愿意是指天上的音乐, 这里是指声调“琅琅可诵”,能“玩其味”且有“兴会”的好诗。 “人籁”是指作诗只注重词句、声调而不能“玩其味”,没有“兴会”的诗;体现了作者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注,值得今人学习。(九)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1、鲁迅,名周树人

11、,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时期用“鲁迅”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 、 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 、 朝花夕拾,杂文集坟 、热风 、 华盖集、 且介亭杂文等。2、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杂文,发表于太白半月刊,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本文通过批驳“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点,揭示了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深刻原因,颂扬了“民族脊梁”们坚忍不拔的意志。本文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寓逻辑性与形象之中(如比喻形象, 如“脊梁”、 “筋骨”等,语言形象,如“自信力”、“自欺力”等模拟的修辞手段) ,同时,有破有立,论证严密。3、文中的“他信力”

12、是指:信“地” ,信“物”,信国联;“自欺力”7 体现在信“地”,信“物” ,信“国联”,求神拜佛;“民族的脊梁”是指: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十) 容忍与自由1、胡适,率先从事白话新诗和文学史的写作,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的白话诗集。2、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杂文,文中提出了一个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人们面对客观世界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认识。不能由于认识不同,就不能容忍对方,否定或者诛杀对方,这实际是专制思想的一种表现。(十一) 我的世界观1、阿尔贝特爱因斯坦,十二

13、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附: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属议论文。文章从人生观、政治理想、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三个方面讲述了自己的世界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思想深远而语言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又真情涌现。2、在第一段中,作者先提出“人是应当为别人而生存的”,然后用演绎法,最后得出结论,人应该过“俭朴的生活”。二、记叙文部分(一) 秦晋殽之战1、本文选自左传,叙写了春秋中叶时期,秦国袭郑而爆发在秦晋8 之间恶一场战争,组这否定了非正义战争,批判了秦穆公“以贪勤民”的罪行;语言简洁,脉络清晰,形象生动。2、本文叙写殽之战,重点不在描写战争经过和战争场面,二十就诶是秦军所以失败的原因(劳师袭远、以贪

14、勤民、出师不义、背弃盟约) ,因而对战争本身略写, 而将笔墨用来交代战争酝酿阶段多方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以及道义、民心、策略、士气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以揭示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写“秦违蹇叔”既写出了殽之战必败的原因(劳师袭远) ,又揭示秦君刚愎自用,为殽之战秦军的失败做了铺垫。3、郑使告于(汇报给)秦;轻(轻狂)则寡谋;无礼而脱(不谨慎) ;以间(通“闲” ,休息)敝邑;秦伯素服郊次 (郊外) ;乡(通“向” )师而哭;以辱(使受辱)二三子(你们) ;不以一眚(眼疾、比喻小过错)掩大德;余收尔骨焉 (兼词,于之) ;晋于是始墨(动词,流行穿黑色衣服的风俗) 。4、 “公使谓(咒骂)之曰:而何知

15、(你懂什么),中寿(指中等的寿命) ,尔墓之木拱(两臂合抱)矣! ” ; “郑穆公使(派人)视(巡视)客馆,则束(扎束)载(行装) 、厉(磨砺)兵(兵器) 、抹(喂饱)马(马匹)矣”; “吾闻之,一日(一旦)纵敌,数世(几代人)之患也”; “勤而无所(劳而无功) ,必有悖心(叛变之心)”(二) 冯谖客孟尝君1、 战国策,又名国策、 国事和长书等;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 ; 战国策属国别体杂史著作9 和古代优秀的散文集。战国策记叙生动、写人传神、推理透彻、笔调夸张、善用寓言及比喻; “战国四公子” 分别指:信陵君(魏) 、春申君(楚)、平原君(赵)、孟尝君(齐)。2、本文是一篇记

16、叙文,文中采用欲扬先抑、层层深入和反衬的手法,通过对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经营三窟经过的叙述,突出了冯谖出身贫寒但深谋远虑, 具有民本思想的政治家, 又是一个有胆有识,聪明勇敢,竭尽忠诚的策士形象。文中“三窟”是指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来抬高孟尝君和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其中,孟尝君的形象是礼贤下士。3、自存(养活自己);使人属(嘱托);收责(通“债”) ;孟尝君怪(认为奇怪)之;因(于是)烧其券;乃(竟然)今日见之。4、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怪其疾也”; “被于 宗庙之崇(作弄) ,沉(迷惑)于谄谀(阿谀奉承)之臣,开罪(得罪)于君”。(三) 李将军列传(重点是二、三自然段)1、 史记记叙了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两方面,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