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复习笔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24375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76.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复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微生物学》复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微生物学》复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微生物学》复习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微生物学》复习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复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复习笔记(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微生物相关概念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 (microorganism )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noncellular microorganism)(1)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2)只含一种类型的核酸或遗传物质,即DNA 或 RNA。(3)最小的一类微生物,能通过除菌滤器。例如: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karyotes (1)单细胞结构,无核膜、核仁,仅有原始核质,呈环状裸DNA 团块。(2)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3)核酸类型:可同时含DNA 和 RNA。例如

2、: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这类微生物是种类和数量众多的一大群体,并都是单细胞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es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微生物学性状 (一) -细菌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基本形态革兰染色阳性菌与革兰染色阴性菌细胞壁的异同细菌的特殊结构的概念及其功能细菌 :细菌是一类具 有细胞壁 的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仅有原始的核质。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cell wall 细胞膜cell membrane 细胞质cytoplasm 核质nuclear material细胞壁 化学组分革兰 阳性菌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

3、交联桥),磷壁酸 (壁磷壁酸、膜磷壁酸 ) 革兰阴性菌肽聚糖(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外膜脂蛋白, 脂质双层 , 脂多糖(内毒素)脂质 A:内毒素主要成分,核心多糖 , 寡糖重复单位 溶菌酶的作用:切断聚糖骨架上的连接点,从而破坏肽聚糖的结构 ,影响细胞壁的完整性。青霉素的作用:结合细菌细胞壁合成所需的转肽酶,抑制五肽交联桥与四肽侧链上 D丙氨酸残基的连接, 从而 使肽聚糖的合成受抑制 ,影响细胞壁的合成。细胞壁共同的主要功能(1)维持形态、抵抗低渗作用,保持菌体完整;(2)屏障作用(3)物质交换作用(4)抗原性(5)致病作用(6)细胞分裂中的作用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 型)定义:由于肽聚

4、糖合成受抑制或破坏导致细胞壁受损、但仍能在高渗环境下存活的细菌。(溶菌酶与青霉素是最常用人工诱导剂)细菌 L 型的意义:在高渗环境中仍能生存,具有致病性,常引起慢性感染,如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由于形态结构和特性发生变异,给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困难。细胞膜的功能渗透和运输作用:选择性控制细胞内外营养物及代谢产物的运输发挥着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作用细胞呼吸作用:借助膜上含有的与呼吸有关的酶直接参与细菌的产能代谢,它是细菌的产能基地生物合成作用:是合成细菌细胞壁及壁外各种附属结构的场所参与细菌分裂:中介体细胞质定义:细胞膜包裹的细胞内部原生质的基质, 为无色透明胶状物,包含多种不同的有

5、机物、无机物和大量的核糖体。主要的物质有: 质粒、核糖体、胞质颗粒。质粒( plasmid) :是存在于细菌胞质中的闭合环状双链DNA , 为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质粒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如编码菌毛、细菌素、毒素和耐药性。胞质颗粒:功能:储存营养物质异染颗粒:储存高能磷酸盐可用于鉴别细菌, 如白喉棒状杆菌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capsule )鞭毛( flagellum)菌毛( pilus)芽胞( spore)荚膜:定义: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了一层较厚的黏液性物质,称为荚膜。厚度小于0.2微米称为微荚膜。化学成分:多糖为主;透明质酸(链球菌)多肽(炭疽杆菌)功能:抗吞噬抗

6、有害物质损伤抗干燥。鞭毛:定义:许多细菌(所有螺形菌,约半数杆菌,少数球菌)体表面附着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分类: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功能: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菌毛:定义:许多G-菌和少数 G+ 菌菌体表面遍布的短而细直的蛋白质丝状物。分为普通菌毛(与某些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和性菌毛(某些肠道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之一)两类。光学显微镜不 能观察到,只能在电镜下观察。芽胞:定义: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方式 。注意: 芽胞是细菌的一种特殊存活方式,而不是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形成一个芽胞,一个芽胞也只能

7、生成一个菌体。功能:芽胞对理化因素(热、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具有高强度的抵抗力。炭疽芽胞杆菌芽胞可在草原中存活2040年。是否被杀死或破坏是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位臵:芽胞位于不同的位臵对于细菌的鉴别很重要。微生物学性状 (二) -细菌生长繁殖与代谢1、细菌生长繁殖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 2、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特别是 热原质的定义 、特性、意义 ; 3、菌落的定义,培养基的分类1、细菌的生长繁殖包括以下内容:细菌个体形态的改变数量的增长2、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细 菌 的 生 长 繁 殖 方 式 : 二 分 裂第 三 节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1、营养物质:菌体生长繁殖速度在一定范

8、围内与其营养物质浓度呈正比。2、氢离子浓度(pH ):大多数病原菌pH 7.27.6;霍乱弧菌在pH8.49.2中生长良好。3、温度: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37 4、气体:氧气 和 CO2 第四节细菌的代谢分解代谢(异化作用) :将复杂的营养物质降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合成代谢(同化作用) :将简单的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复杂的菌体成分,以保证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的生化反应:利用不同种类的细菌在物质分解过程中生成不同产物的特点(具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酶) ,以鉴别或区别不同的细菌而设计的实验技术。主要的常用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 试验甲基红实验枸橼酸盐利用实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酶试验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

9、在医学上的意义(1)热原质pyrogen (2)毒素及侵袭性酶(3)色素pigment有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4)抗生素antibiotics 抗菌谱广,能抑制和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5)细菌素bacteriocins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6)维生素vitamins维生素 K 和 B 族维生素。热原质pyrogen定义: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本质即 脂多糖 。大多由 革兰阴性菌 产生。特性:耐高热,高压蒸气灭菌(121 20min) 不被破坏。250 30min 高温干烤才能破坏。意义:热原质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普遍存在。在制备和

10、使用注射药品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革兰阴性细菌或热原质污染。菌落( colony) :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纯培养( Pureculture ) :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称为纯培养。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重 点 掌 握细菌的致病性 (毒力因子 ) ?内毒素、外毒素的区别?病毒感染的途径?干扰素的定义、分类、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制常用测定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菌群数,来判断水的污染程度, 目前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标准为1m1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每 1升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

11、个。超过此数,表示水源可能受粪便等污染严重,水中可能有病原菌存在。感 染(infect ion)?定义:细菌等微生物在宿主机体内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叫病原菌(致病菌)?正常菌群:寄居在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群体。这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这些微生物通称为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 :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称为条件致病菌。?特定条件:问题的提出寄居部位的改变机体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调(医院获得性感染)?外毒素主要分类及各类的作用机制: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

12、 ?内毒素分子构成(脂多糖):特异性多糖、核心多糖、脂质 A ?内毒素毒性作用:发热反应:激活单核 -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体温调节中枢发热白细胞反应:幼稚白细胞数量增多中毒性休克:内毒素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宿主的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吞噬细胞、体液因素)其特点是生来就有并能遗传给下代,具有种的差异。 非特异性免疫是对多种菌的防御反应。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 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产生的免疫。包括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抗体 IgG 最主要。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在侵入的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

13、循环致病,病菌不入血。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在血流中未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通过血循环途径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脓毒血症(pyemia)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水平感染(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 是指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所导致的感染。?垂直感染(vertical transmission): 病毒通过胎盘、 产道等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 (是病毒感

14、染的特点之一)(四) 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病毒感染引起宿主的免疫病理损伤1)阻止细胞大分子的合成2)细胞膜结构的改变3)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4)对 NK 细胞的调控5) 对细胞因子活性的干扰干扰素(interferon IFN )定义:干扰素是机体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分类:型:IFN- (人白细胞产生)IFN-(人成纤维细胞产生)型: IFN- (人 h 细胞产生)生物学作用:生物学特点: 广谱抗病毒; 抑制病毒而不是杀病毒; 抗病毒作用具有 种属特异性 ; 不同细胞对 IFN 作用的敏感性不同不同病

15、毒对 IFN 作用的敏感性不同不易清除已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基因组,只是一时性抑制干扰素作用机理:、促进机体抗病毒蛋白合成、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阻碍病毒吸附、诱导细胞因子释放第四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质粒的概念及意义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噬菌体的定义:一类感染细菌、 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毒性噬菌体 (溶菌周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 最终导致宿主细胞裂解。溶菌周期:从吸附宿主菌到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的过程,称为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或溶菌周期。(15-20min)复制过程五部曲:吸附:噬菌体的表面蛋白与细菌表面的噬菌体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穿入:通过尾

16、部含有的一种类似溶菌酶的物质,在细菌细胞壁上溶一个小孔,借助尾鞘蛋白的收缩,将头部的核溶原性周期: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并不立即增殖,而是将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菌的核酸中, 并随宿主菌核酸的复制而复制,且伴宿主菌分裂而分配到两个子代菌细胞中,即为溶原周期。前噬菌体( prophage ) :整合在宿主菌核酸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 lysogenic bacterium ) :带有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噬菌体免疫状态:溶原性细菌具有抵抗同种或近缘噬菌体重复感染的能力,称为噬菌体免疫状态,这是所有的溶原性噬菌体都具有的一个重要性质。溶原性转变( lysogenic conversion ) :而某些溶原性细菌可同时伴有相应性状的改变,称为溶原性转变。遗传(heredity):子代、亲代性状的 相似性意义:保存细菌种属,维持物种稳定性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或子代与子代间性状的差异性意义:促使细菌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