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23599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 页天意高难问,人事自可追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课稿一、说学情1.学生已学习论语选读、孟子选读和荀子的劝学。2.学生已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因而,解读本文就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荀子思想及其文章的独特性和价值上。要注重引导,更要以智激智。二、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1.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属于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 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节选自荀子天论。本教材共分为七个单元,分别选儒道墨法四家思想。单元分为“作者介绍”、“引入话题”、“阅读文选”、“思考与练习”和“相关链接”五个部分。2.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在我

2、国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节,但却集中体现了荀子思想的核心。3.本文主要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荀子认为,人世的治乱不是由天决定的,而是由人决定的。在治乱中,人的因素大于天的因素,进而强调,人不要依赖天,仰慕天,而要尊重、遵循自然规律,要重视人的努力。文章大量使用排比,节奏鲜明,气势磅礴,说理缜密,富有感染力。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议论文写作,有助于学生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理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念。2.理解文章论证的逻辑性。3.探究荀子天人关系的观点在当时和当下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本课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感受荀子文章的艺术特

3、质和思想魅力,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上。以便逐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让学生可以理解到本文独特的思想价值,理解荀子的天人观,从中得到启发。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了本课的难点。课时安排:长文短教,一课时。三、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研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我借助“三读”来对文本采取“理思研”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构思是:一读文本理思路,二读文本思内涵,三读文本研意义,以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思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有预设的问题,但重在课堂生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选修教材的教学理念。四、说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对比引入,学

4、生谈观感】【设计意图】借助图片的强烈对比,激起学生对图片内容的思考,强化人在“天”(自然)第 2 页 共 2 页面前的作用,引出天和人的关系这一话题,为理解荀子天人关系的观点做铺垫。(二)一读文本理思路(学生读文思考,教师适时引导)借助最后一段两句话“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为线,梳理文章内容。(适时板书重要词语,明确文章重点)问题: “大天而思之”“从天而颂之”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这样?“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全文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如:第一段:“治乱非天也”“治乱非时也”“治乱非地也”第二段:“天有

5、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第三段:“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第四段: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第五段:可怪也,而不可畏也。第六段: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第七段: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设计意图】紧扣文本,整体把握文意。(三)二读文本思内涵(小组合作研讨,教师点拨)重点研讨第1、4、5 和 8 段,理清逻辑关系。理解荀子天人关系的真实内涵,彰显荀子思想的可贵之处。问题: 在“治”和“乱”中,人怎样看待“天”与“人”的作用?第一段:治乱由人不由天。第四段:天之乱,可怪,不可畏。对比手法第五段:人之乱,可畏,不可怪。第八段:人该怎样对待“天

6、”。在与学生的讨论、思考中理清文本的论证逻辑,充分理解荀子文章说理精辟、严密的特点【设计意图】紧扣教学目标的1、2 点【补充解读】荀子之前的孔子和孟子等人都一度深信殷商以来流传的天命论,相信人的命运都是天安排的。孔子在其弟子颜回死后,长叹“天丧予!天丧予”!墨子则一再告诫墨者不要“得罪于天”,否则将“无所避逃”。就连讲求逍遥的庄子也认为人要“齐物”,达到与天为一的境界。在他们眼中,天高高在上,神秘莫测,主宰万物,人更多的是选择匍匐在天的脚下。而在战国的历史现实中,诸侯国的国君争着用人畜“祭告上天”,以“祈求国运”,他们甚至称天为“天帝”,称自己只是“天”的儿子。电闪雷鸣这样的自然现象,全都被视

7、作天的旨意。思想界在天人关系上认识上的畏缩,现实中在天人关系实践上的错误,彰显出荀子思想的可贵之处。【设计意图】 通过延伸拓展, 深化学生对荀子天人关系观点内涵的理解。借助学生已有知识,从思想和历史角度深入解读文本价值,促进学生进行多维思考。(四)三读文本研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发散思考)对比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结合注释8,理解“制”的含义。“制”,课下注释解读为“控制”即驾驭、驯服,也就是战胜它,这是否能真正体现荀子的本意?( PPT提供清华大学教授解释文段,供学生对比思考讨论)第 3 页 共 3 页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廖名春翻译第八段:推崇自然而寄希望于自然,哪里比得上畜养自然物产而

8、合理地加以安排?听从自然而颂扬自然, 哪里比得上培育造就自然物产而享用它?盼望好天时而消极地等待它,哪里比得上相应天时而使天时为我所用?依赖自然物产而赞美上天的恩赐,哪里不得上尽力施展人的才能来生产它?思慕自然物产而以之为神,哪里比得上管理好自然物产而不失去它们?寄希望于“生物”的天,哪里比得上“成物”的人 ?所以放弃了人的努力而寄希望于上天的恩赐,就违背了天下万物“天生人成”的本质。【设计意图】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用现代眼光去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培养科学精神”学习用现代眼光去审视荀子天人关系的意义。启示: 战国混乱, 当时很多人认为是天的因素在起作用,荀子鲜明地提出了是由于人的因素,

9、 他更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的现实。对今天来说,一方面要继承荀子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要发展和完善荀子的思想,在当前环境污染、自然灾害、 局部战乱中, 如何看待与处理天与人的关系,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既要尊重遵循自然规律,又要敬畏自然,达到天生人成。(适时板书关键词语,明确要点)(五)布置作业劝学与本文都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设计意图】一突出文章在论证和修辞上的特点;二让学生温故知新,运用已有知识举一反三;三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附:板书设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大天思之物畜制之?!天生人成从天颂之制天用之【设计意图】板书抓住文本的关键词,突出重点,借助

10、“?”“!”体现教学过程。“天生人成”的观点是从文章关键句“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中提炼出来,体现荀子天人关系的精华。板书力求思路清晰,简洁明快,重点突出,设计新颖。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鉴于学生此前已经学过这篇文章。如果采取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 教授常规的内容,学生可能会失去新鲜感,所以本节课尝试重排必需的教学元素,使之利于学生对本文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感悟。二、教材分析本文是以序言的形式写作的史论,也是作者编写伶官传的编后感。作者通过伶人入仕给后唐王朝带来的毁灭性灾难的史实,联想到庄宗成败, 强烈感受到最高统治者的好恶于身于国的重大影响。进而联想到庄宗得失天下的经过,

11、从中看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规律。结合北宋王朝承平百年的历史,他强烈地预感到北宋王朝潜伏的危险,第 4 页 共 4 页忧心如焚,发出为政者不可“困于所溺”的忠告。拳拳之心,苍天可鉴。三、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基本观点。2.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难点:通过诵读,体会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五、课时安排1 课时六、教学流程(一)导入温故导入,明确本文是以序的形式写成的史论。(二)温故明观点1.问: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学生答案预设: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满招损,谦得益

12、(老师引导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观点得出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3.问:庄宗得天下时哪些地方体现“忧劳”?庄宗失天下时哪些地方体现“逸豫”?明确:“忧劳”表现在第二自然段,但是“逸豫”文本当中并未找到追问:为什么用了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写“忧劳”,但是却没有相对应的写“逸豫”?明确:因为本文是放在伶官传前的一篇序,是为了帮助理解伶官传的写作意图而写的。 “逸豫” 在伶官传 里已做了充分的记述。这里再提就显得多余。这也是文章虽为 伶官传序,但着墨最多的是庄宗得天下的内容。(三)研读探意图1.结合“相关链接”,明确“溺”的含义。(学生

13、读文思考,教师点拨)明确: “溺”,过分的喜爱。庄宗喜欢伶人,能知音度曲。作为一个皇帝,这样的个人喜好并没有错, 错在让丝毫无执政经验的伶人“用事” ,而且不听劝谏、 一意孤行, 不任用功臣、贤臣,激起官怒民怨,以至于亡国。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岂独伶人也哉”的含义。(小组讨论,教师启发点拨)问:“岂独伶人也哉”如何翻译?潜台词是什么?针对的对象是什么?“岂独伶人也哉” ,难道只有仅仅溺爱伶人才会导致灭亡吗?潜台词是溺爱任何东西都有可能导致灭亡。这是针对宋王朝的社会现实提出的,希望给统治者以警示。材料链接:北宋王朝建立以后,社会得到了暂时的稳定。但很快,统治者日益荒淫腐化,社会矛盾日益扩大加

14、深。 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 李海等为首的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四)品读悟情感第 5 页 共 5 页“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选自毛诗序)“不言无以惩于世”(选自刘熙载艺概)1.体会文中虚词、标点、动词、句式等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感悟)(1)“呜呼”放在文首有什么作用?明确: “呜呼”凭空而起,先声夺人,针对五代乱世情况,作者感觉到有无限感慨,有许多可发议论之处,与后面的“哉”相照应,营造了极强的抒情氛围。(2)比较以下三句话情感上的不同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在人事。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乎?C盛衰之理,虽曰

15、天命,岂非人事哉! (3)体会下面两组句子,说说两组句子在表现庄宗态度和情感上有何不同?在文势的形成上有何作用?A.庄宗受之而将其放入太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取矢,装入锦囊,战时以 矢随之。时时不离,凯旋即归之于庙。B.庄宗受而 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 以锦囊, 负而前 驱,及凯旋而 纳之。2.体会与“盛”“衰”相配的在文势上的扬抑、起落。(学生朗读、互评、教师点拨)(1)集体朗读第3 段。(2)男生齐读,读到“可谓壮哉”,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体会“盛”势是如何表现的?明确:整齐的句式,以四字句为主,和上一段舒缓的叙述,形成对照。整句更像是京剧中的快

16、板,读得时候,要一气呵成,注意有些重音部分,如“系”、“函”、 “盛”、 “壮”等,表现了庄宗的得势,通过前面的积累,庄宗已经快速实现了自己的成功。(3)男生再次齐读,女生接着齐读,读到“何其衰也”,体会和男生所读句子中所表现的激昂的情调和后面句子中表现的低沉凄怆的情感的对比,文势上形成了扬、抑的变化。(4)学生个读全段,再次体会以骈入散,一唱三叹的情感。(“盛”读来语气激昂,“衰”读来语气低沉,议论部分读来急切诚恳而又酣畅淋漓。)(五)作业朗诵全文,背诵部分警句。回顾课堂内容,并结合李存勖的年表,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评析文章,感受本文中所体现出的气情兼备,抑扬顿挫的风神。附年表:885 年出生908 年李克用去世911 年打败朱全忠50 万大军913 年破幽州920 年破契丹923 年灭后梁称帝926 年乱箭射死附板书设计第 6 页 共 6 页伶官传序欧阳修史论(借古讽今)观点意图情感(家国忧患)谁解“杂”中味狱中杂记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浅易文言文,大部分与口语比较接近,课下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