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 第三章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4010141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3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 第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城市经济学 第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城市经济学 第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城市经济学 第三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城市经济学 第三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经济学 第三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 第三章(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世界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城市化道路,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进程 一、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进程 1、1760-1850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 2、1851-1950年为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 3、1951-本世纪末为城市化的普及阶段 二、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1、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 2、大城市超前发展(1)大城市超数量扶摇直上(2)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3、城市带相继崛起(63页图) 三、发达国家与“逆城市化”(28页城市化) 1、在城市化水平继续缓慢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进行 2、市区中心吸引力下降。郊区成为人们主要的聚居区域 3、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 四、发展中国家与“超

2、前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 1、超前城市化(*城市首位度68页) 2、滞后城市化,第三章 世界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城市化道路 基本要求: 掌握:中国城市化进程 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历程、道路与发展规律 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二、世界城市化主要特点 1、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表3-1,2) 2、大城市超前发展 (1)大城市超数量扶摇直上 (2)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3、城市带相继崛起(63页图),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进程 一、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进程 1、1760-1850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 2、1851-1950年为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 3、1951-本世纪末为城市化的普及阶段,第三章 世界城市化进程与中国

3、城市化道路 基本要求: 掌握:中国城市化进程 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历程、道路与发展规律 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进程 一、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进程 1、1760-1850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 2、1851-1950年为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 3、1951-本世纪末为城市化的普及阶段,二、世界城市化主要特点 1、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表3-1,2) 2、大城市超前发展 (1)大城市超数量扶摇直上 (2)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3、城市带相继崛起(63页图),三、发达国家与“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又称为“反城市化”(deurbanization),是美国著名规划师贝利于1976年首先提出来的一

4、种现象.即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 直观地看,它似乎和城市化是背道而驰的. 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于上个世纪40年代、 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出现这种逆城市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 1、在城市化水平继续缓慢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进行 , 2、市区中心吸引力下降。郊区成为人们主要的聚居区域 3、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最近又有人提出”反郊区化”.,四、发展中国家与“超前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 1、超前城市化:也称为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即城市速化速度大大

5、超过了工业化的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如阿根廷1990年的城市化水平高达86%,超过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大多数发达国家.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也都在70%以上. *城市首位度(68页):也称为首位城市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最大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它由美国地理学家马克.杰弗逊1939年在其一书中首次提出.他认为,在许多国家中最大的三个大城市的人口比率大致为100:30:20,表明首位城市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城市首位度大于2则有

6、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占总人口的37.3%,城市首位度高达10.1; 秘鲁的首都利马,占人口的26.3%,城市首位度也高达10.2. 造成国家经济结构失蘅,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贫富悬殊,人口大量泳入少数大城市,并在那里形成规模不断扩大的城市贫困区. 2、滞后城市化:和前一种情况相反,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其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经济非农业化,从而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的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四、发展中国家与“超前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 1、超前城市化:也称为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即城市速化速度大大超

7、过了工业化的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如阿根廷1990年的城市化水平高达86%,超过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大多数发达国家.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也都在70%以上. *城市首位度(68页):也称为首位城市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最大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它由美国地理学家马克.杰弗逊1939年在其一书中首次提出.他认为,在许多国家中最大的三个大城市的人口比率大致为100:30:20,表明首位城市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一般认为:,一般认为: 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 城市首

8、位度大于2则有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占总人口的37.3%,城市首位度高达10.1; 秘鲁的首都利马,占人口的26.3%,城市首位度也高达10.2. 造成国家经济结构失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贫富悬殊,人口大量踊入少数大城市,并在那里形成规模不断扩大的城市贫困区. 2、滞后城市化:和前一种情况相反,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其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农业化,从而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的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如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一些乡镇就是如此.,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一、城市化的史前阶段古代城市的发展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文

9、明古国,也是最早的城市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6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一些原始居民点. 公元前21-17世纪,中原地带产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夏禹在嵩山之阳建阳城,作为都城(今河南登封县境内).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城堡规模很小,墙基约100m见方,是我国古代城市的雏形. 到了商朝,都城规模扩大,如郑州附近发掘的成汤古城遗址,东西长1700,南北长2000,并有冶炼酿酒制陶等工场,证明它曾经是一座手工业发达的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连年征战,为了防御外敌,巩固封地,城市建设极受重视,发展较快.如齐国都城临淄,有7万余户20多万人口,蔚为壮观,秦统一中国后,把全国

10、分为36郡,郡下辖县,仅县城数目就有800多个;汉代疆域广拓,朝廷积极屯边,拥有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与”河西四郡”,这时县城总数亦比秦时增加一倍.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唐都长安,人口过百万,交往遍天下,是繁华喧嚣盛极一时的世界城市;其规划和建设很典型地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并影响到日本的京都和奈良的营造格局. 宋朝商品经济大为发展,使以军事职能为主的城市加强了经济职能,从而发展很快,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时的10多个增加到40多个.元代统治时间虽短,但元大都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中国历史上继长安之后平地新建的最大都城. 明清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提

11、高,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工商业城镇大量涌现,工矿城市(个旧)港口城市(汉口)商业城市(扬州)等发展迅速,为此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二、城市化的启动阶段近代城市的发展 (1)由帝国主义控制的工商业城市,如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青岛等. (2)由军阀统治的政治军事中心城市,如北京、西安、成都、济南、太原等. (3)新兴的工矿城市,如唐山、大冶、玉门、大同、鞍山等. 三、城市化的初级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曲折发展 1、正常上升时期(1949-1957) 2、剧烈波动时期(1958-1965) (1)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 (2)1961-1963年调整时期 (3)1964-1965

12、年回升时期 3、徘徊停滞时期(1966-1978) 四、城市化的加速阶段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发展 (表3-7,76页.我国城市化发展及与世界水平的比较),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与发展前景,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化滞后的根源 1、农业基础长期赢弱 2、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3、户籍管理固化城乡分野 4、忽视第三产业、城市发育不良 二、市场经济中城市化面临问题 1、人口总量庞大,转移任务艰巨. 2、人口流动过猛,城市不堪重负. 3、地区发展失衡,城市开发过热.,三、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分析 1、城市规模的划分及其变动(81页表3-8、3-9、3-10) 2发挥大城市的优势、促进区域协调 3、强化中小城市的功

13、能、引导合理增长 4、积极发展小城镇、打破二元结构 *(1)二元结构的传统困境 *(2)三元结构的现实抉择 四、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发展前景 1、趋势外推法-按城市化发展速度测算 2、相关分析法-按国民生产总值发展预测 3、联合国法-按城乡人口增长率差推算,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与发展前景,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化滞后的根源 我国在建国后直至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间,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世界平均增长率,即年均增长0.28%,而世界平均水平为0.4%,导致差距越拉越大 .这是滞后的表现之一. 不仅如此,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多年以来也与城市化脱节,即城市化的速度一直低于工业化的速度.如1

14、978年我国工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49%,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标准,应处于工业化的加速阶段;而同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仅17.9%,尚处在初级阶段,这是滞后的表现之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阻碍城市化进行的根源何在?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农业基础长期赢弱 2、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3、户籍管理固化城乡分野 4、忽视第三产业、城市发育不良,*(1)二元结构的传统困境,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他1954年发表的一文中,首次把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二元性”明确地刻画出来.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可以概括为两大部门: 一个是”资本主义部门”,在生产中使用可

15、再生性资本,劳动的边际效率较高; 另一个是”自给农业部门”,在生产中不使用再生性资本,劳动力隐蔽失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很低,甚至为零或负数. 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地表现在技术上,经济上,地理上三个方面的二元性: -技术上,以原始手工技术为主导的传统农业,和以机械自动化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工业并存; -经济上,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部门,和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工业部门共处; -地理上,贫困落后的广大农村,和高度发达的少数城市同在. “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是单线单向的,如果不进行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二元性”将日趋激化,两极分化将越发明显,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传统农业部门:原始的手工技术自然经济

16、基础落后的农村 现代工业部门:机械自动化技术商品经济基础发达的城市,*(2)三元结构的现实抉择,乡镇工业的崛起和迅速扩散,标志着传统经济的”二元结构”已被突破,三足鼎立的传统经济,乡镇工业与现代工业的国民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这种”三元结构”的关系如下: 传统农业部门自然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农村 乡镇工业部门商品经济基础发展中的小城镇 现代工业部门商品经济基础高度发达的城市 如果不想降低先进一极的生产方式,但又无法一下子把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到先进的水平,那将如何消除二元结构呢?实践表明,发展的重点应放在两者之间的中间层次上,即在二元结构的两极之间,建立起充当产业关联的中介和生产力水平的台阶_这就是二元结构的基本框架,也是苏锡常地区多年来所选择的道路.,课堂思考:,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化滞后的根源? 二、为什么说三元结构是我国城市化的现实抉择? 三、什么是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