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学习的误区对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01553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组讨论学习的误区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组讨论学习的误区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组讨论学习的误区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组讨论学习的误区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讨论学习的误区对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组讨论学习的误区对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受到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极大关注。(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合作学习于上世纪70 年代初产生于美国,随后逐渐波及世界各地。我国于20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时代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合作学习(包括“小组讨论学习”)得到教育界的大力倡导与推行。当我们走进中小学课堂, 便不难发现小组讨论法的运用存在许多误区。为了避免小组讨论法在实践中被扭曲与异化必

2、要对小组讨论法作进一步的阐释。一、小组讨论法使用中的误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自班级授课制诞生以来就隐约出现。班级授课制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却牺牲了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而小组教学、 个别教学作为班级授课制的有力补充, 在理论与实践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小组教学与个别教学打破了班级授课制整齐划一的局面。虽然它们没能成为主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却给班级授课制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使班级授课制在班。组与个人之间保持着一种前进的张力。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 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地表现为小组讨论。当我们细审如今的中小学课堂,便会发现小组讨论在使用中失去了应有的面目。1 对小组讨论法定位不准课程改革

3、的推进使合作学习的观念已深入基础教育中相当部分教师(至少是课改实验区的教师)的内心,他们在教学中力争体现这种教学方法。仔细观察他们的教学行为,不难发现在他们心中, 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因为在课堂上, 合作学习除了小组讨论外几乎没有其他形式。 许多教学研究人员在评课时也有同样的认识:只要使用了小组讨论法,便就是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其实小组讨论法与合作学习是不能等价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被认为是与小组教学同质的,它是指“把一个班级暂时分为若干小组, 由教师规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并由学生分组学习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显然小组合作学习凸显的是对生际交往的重视。课堂教学是通过交往实现的,这一点似乎没有争

4、议,所以许多学者发出了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的呼声,而对交往性质的理解却大相径庭。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大致可分为两类:师生交往与生际交往。由于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因而长期以来, 师生交往被视为合法的、正统的、 主流的交往,进而将师生交往演化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与操纵;生际交往没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将之视为对正常的课堂教学有负作用。有学者对课堂教学这一交往现状作了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有限的教学交往中,师生交往占总体的93.2%,而学生之间的交往仅占6.8%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对课堂教学中生际交往缺失的一种回应,它重视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对话与沟通。小组讨论法是讨论法在教学中的

5、运用,它强调的是以语言为中介的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显然, 小组讨论法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下位概念。小组合作学习除了小组讨论外,还有小组探究(以行为为中介)等。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发生在课内,也可发生在课外,而小组讨论法主要发生在课内。若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等同,一方面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功效,另一方面会过分地夸大小组讨论法的作用。2 小组讨论法在使用中缺乏实效性小组讨论法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对学生的发展有特殊的作用。而在现实教学中, 常常是课堂呈现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而学生的收效甚微。请看下面一则材料: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外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 教师已经在有

6、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同学啦地回头,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嘴就是:“我怎么怎么看。 ” “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 ,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此种情况绝非杜撰与偶然,它是目前基础教育教学中小组讨论法使用现状的生动写照,虽然形式上很热闹,而实质上却没有效果,结果是为了使用小组讨论法而使用小组讨论法。3小组讨论法在教学实践中被泛化小组讨论固然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它也有自

7、己的使用阈限。在现实的教学中;只要上课, 差不多就有小组讨论法,至少每次公开课是如此。当然其中不乏使用的好的情况,但它却给人一种印象山组讨论可以适用于一切课程与一切班级。实际上并非如此, 小组讨论法的泛化现象正如前文所述,乃因为对其定位不准所致。二、小组讨论法的操作1正确认识,小组讨论法的利与弊小组讨论法相比于班级授课制有自己的优点,但也有自己的不足。要正确运用小组讨论教学法,必须对它的利弊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小组讨论法的主要优点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组织领导能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使学生民主参与、合作精神的形成;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

8、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利于中后等生的进步。小组讨论法的主要不足是;教学控制较难, 各组的进度与目标很难一致;学习效率较低,各组内成员之间要交换观点与意见,费时较多。2正确把握小组讨论法的适用条件正由于小组讨论利弊兼有,要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用,必须在适当的条件下使用。(1)下列情况下使用小组讨论法教学目标是影响学生的情感、改变学生的态度或价值观时,适于用小组讨论法。学生态度的改变是易受他人(即榜样)影响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改变或形成态度时,有较大影响力的榜样应具有与学习者类似的特征,即同伴的行为与态度对改变自己的态度具有现实的说服力。同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学生在“同辈群体”(由一些在身体、年

9、龄等方面相似的个体联合组成的集体)中的地位、自尊与自我感觉,都依赖于同伴们的认可,否则他就有被同伴抛弃的感觉;当学习的任务解决有多种方法途径或由多模块组成且容量较大、个人很难完成时, 小组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力、思维的全面性及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年级较高、 班级自控力较好时,使用小组讨论法效果较好。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思想与观念,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若自控力较好,小组讨论便会取得良好效果;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使用小组讨论法效果较好。人文社会科学主要的教学目的是改变学生的思想,同时其答案不唯一,适于用小组讨论法;一般而言, 复

10、习课或综合型课(包括综合运用课)适于用讨论法,因为学生只有在对所讨论的课题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新课只有在重点与难点处设疑让学生思考后再讨论才能取得良好实效。(2)慎用小组讨论法的情况对某些确定的概念、法则(主要表现为理工类学科)的学习不宜用小组讨论法。因为这类知识的学习没有学生发挥的空间;对没有难度的学习任务,不宜用小组讨论法;当一节课中学习任务较多时,为了节约时间,一般不用小组讨论法;新知识的学习一般不用小组讨论法,因为如果学生对所讨论的主题不熟悉,讨论便会失去目标,学生不知从何讨论起;低年级的学生、 纪律不良的班级不宜用讨论法;小组讨论法较难组织与控制,低年级的学生没有合作

11、的技能,且自控力较差,讨论容易失去方向;某些技能的训练,如阅读能力、计算能力,使用小组讨论法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正确掌握小组讨论法的操作技术()分组方法对于如何分组,不同研究者都作了研究,一般认为人为宜,因为“在一个小的集体中教师便于作出适当指导,因此每个成员都能作出贡献。但在一个大的集体中,个别成员参加讨论的机会, 不仅可分受集体人数的限制,而且还受到某些生性好攻击的学生独占或垄断解决问题活动的干扰”。分组原则是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的氛围,充分利用“学生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学习”。另外,根据笔者的观察,认为在遵循上述分组原则的基地上,还应遵循“活动制”的分组原

12、则, 即同一学科的老师根据不同的任务可以有不同小组配置方式,不同学科的老师应有自己的分组方法。这种“活动制”主要表现为人员的组合上,即保证组内成员具有适当的流动性一这样便于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减少偏见与如对。那种班主任提前将组分好,各任课教师都遵循的做法,会降低学生学习与合作的积极性。()没有分工,便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与分工是相对而存在的。小组讨论容易降低学生的独立性与责任心。由于组内成员的差异性, 通常的情况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强、善于表现的学生占去了更多的机会与时间,那些本来处于劣势的学生往往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他们也甘于自己的角色,把机会让给别人自己搭个便车。 在合作中, 这部分学生的责任

13、心与独立性逐渐丧失,合作学习的意义将无从体现。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组内成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如在小组讨论中,应有主持者、协调者、 记录员等角色, 且组内成员间的角色应适当地不断变换,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当某种角色,这样的合作才能取得实效。(3)没有独立思考,也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是主体间的合作,因此,在合作前学生首先应有自己的主体性,有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小组合作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人独立思考、体盼、感悟的基础上。有了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 合作时才能做到人人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从而有效地避免以个别学十的思维代替其他学生的思维, 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平等的合作交流。”现实中的情况是老师布置一个任务,学生联开始讨论所有学牛同时说对他人的呗占山没有思辩。如果说合作是为了交换思想与观点、 在合作前应有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当代西方哲学认为在与他人对话时成们必须对讨论的话题有自己的“前理解”。在小组讨论中,这种“前理解”即是学生在讨。前对话题的理解与看法。 所以在小组讨论教学中布置话题后,应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不应立即投入讨论。()评价问题对小组讨论的评价问题直接影响合作的性质与质量。为了避免学生在合作中责任分散与霸权现象,应以小组成员的总成绩作为个人成绩的尺度。小组总成绩是指组内各成员成绩之和,而非组内代表的成绩,这样才会激励小组中每个成员作出贡献,有利于在组内形成会作互助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