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_短文两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93138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_短文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2_短文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2_短文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2_短文两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2_短文两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_短文两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_短文两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教学重点: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步骤一、导入:在现实生活中, 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我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有时我们面对自己所拥有的,不知道珍惜, 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意识到它的可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

2、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出示课题:陋室铭解题: 陋室, 意为简陋的房子。“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二、作者简介及背景刘禹锡 (772-840) ,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写作背景 :刘禹锡的 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

3、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2 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 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 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三、朗读并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下列生字怎么读?德馨(

4、 xin ) 苔痕( t i )鸿儒( r )案牍( d) 调素琴( ti o)3、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5、学生同桌结合练习朗读,把握好停顿、语速和语调。7、全班齐读。(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好吗?)四、理解字词、疏通文意1、学生先自个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把不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2、让学生把小组内没有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3、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理解程度。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表判断;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白丁:没什么学问

5、的人无丝竹之乱耳: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案牍:官府的公文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著名、闻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得灵异,有灵气。无丝竹之乱耳。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扰乱。3 4、由一名学生口头翻译全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然)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

6、,现出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内,显得青葱。(在这里)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无知的庸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鼓, 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草亭。(正如)孔子所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五、探究理解。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这里,用山、 水来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

7、,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 而且句句相连, 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 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

8、 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 对偶、 拟人 的修辞方法。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 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 人,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4 欲知其人应知其友, 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

9、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生活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

10、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你还知道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说明。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教师点拨: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 “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

11、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陋室不陋, 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6、思辨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不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地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7、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5 本文是

12、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 而且讲究声律。 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8、“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 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9、仿写:分不在高,

13、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六、总结: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爱莲说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

14、法的运用。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重点、难点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6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爱莲说周敦颐解题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

15、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介绍作者周敦颐,原名敦实, 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朗读: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1、师生朗读课文。2、给加点的字注音:蕃(f n) 淤(y)泥 涟(li n) 亵(xi ) 濯(zhu) 鲜(xi n)有闻3、词解释:蕃:多。染:沾染 ( 污染 ) 。 濯:洗涤。亵:亲近而

16、不庄重。谓:认为。宜:应当。不蔓不枝:“蔓”名词活用为动词,生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4、检查句子翻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学生口译本文。三、精读课文,讨论点拨、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7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3、那么,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明确: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4、作者爱莲花, 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