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坑中学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88126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6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冷坑中学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冷坑中学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冷坑中学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冷坑中学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冷坑中学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冷坑中学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坑中学期中考试语文试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怀集县冷坑中学 1617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1月3日 卷首语:不知不觉我们过了大半个学期,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学有所得, 现在就是你们大展身手的时刻,认真仔细做好每一道题,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考生注意 : 1.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9 分,每小题 3 分)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 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 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 是社会场

2、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 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 自己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 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 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 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 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3、。人在 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 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 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 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 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 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 我和你 和王勃的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 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 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 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

4、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 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 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 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 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 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 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2 1.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

5、 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 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 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 多,于此可见一斑。 2.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 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 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

6、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 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 你显得更为出色。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 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 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 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 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二、古诗文阅读(36

7、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9 分) 李商隐传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 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楚镇天平、汴州,从为 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 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 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 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 3 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

8、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 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 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 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椽曹, 令典片戈奏,明年令狐作相,商隐屡启陈情,不之省。弘政镇徐州,又从为掌 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 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 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 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 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 ”。文思清丽,

9、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 恃才诡激,为当涂 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 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A 以所业文干 之干:冒犯 B 令与诸子游 游:结交 C 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累:多 D 为当涂 者所薄当涂:做官 5. 文中划曲线文句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时令狐楚已卒子 / 为员外郎 / 以商隐背恩尤恶 / 其无行 / 俄而茂元卒 / 来游京 师/ 久之不调。 B.时令狐楚已卒 / 子为员外郎 / 以商隐背恩尤恶 / 其无行 / 俄而 / 茂元卒来游京 师/ 久之不调。 C.时令狐楚已

10、卒子 / 为员外郎 / 以商隐背恩 / 尤恶其无行 / 俄而 / 茂元卒来游京 师/ 久之不调。 D.时令狐楚已卒 / 子为员外郎 / 以商隐背恩 / 尤恶其无行 / 俄而茂元卒 / 来游京 师/ 久之不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A 李商隐受惠于令狐楚,却娶了王茂元的女儿,故而陷入党争之中,仕途 坎坷就在所难免了。 B 李商隐先后在天平、汴州、长安、弘农、岭南、徐州一带为官,此后一 生郁郁不得志。 C 令狐楚父子先前与李商隐关系十分友好,后来鄙薄李商隐的为人,不愿 意举荐他为官。 D 李商隐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都有成就,但在文思方面,却不及温庭

11、筠 的清雅秀丽。 4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5 分) (2)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孔子想从政,在渡口向隐者问渡口的所在,隐者不说,嘲笑孔子栖栖 遑遑奔走四方。 8首联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5 分) 9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一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

12、样的思 想感情?( 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共 6 分) (1) _ ,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_ , 形影相吊。( 陈情表) (2)_ ,彩彻区明。 _ ,秋水共长天 一色。 ( 滕王阁序) 陶 渊 明 归 去 来 兮 辞 描 写 归 乡 途 中 轻 舟 快 水 的 两 句 _ ,_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 家的畅快心。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5 分) 蔡元培的富贵余世存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 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他亲 历满清、北洋、民国,为国家社会

13、服务多年,地位不可谓不高,为家为私的机 会多多,但他没有谋私谋家,一生搬家多次,只是租居而已。这样的国士,确 实有着传统中国文化中士大夫的品德以国事天下事为念,造次必于是,颠 沛必于是,念兹在兹。 5 蔡先生病逝,国民政府给蔡元培先生发布了褒扬令, “道德文章, 夙孚时望”, “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 泰斗、人世楷模”,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蔡元培的做官机会太多, 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富贵于他是可望可即之 事。但蔡先生跟一般寒酸文人不同,生性豪放,不拘小节,爱花钱,爱请客。 据说妻子为此非常不满,两人经常吵架。儿子证实,父

14、亲置业并不困难,后来 不仅没有置业而且没有积蓄的原因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 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一生受惠于蔡元培的人太多了。随便即能想到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 等人,还有众多学生、看门人,都得益于蔡先生。到他晚年,仍然如此。有人 回忆先生晚年,旅居香港,极端拮据,仍不忘周济他人。当时有一位广东籍诗 人廖平子,恬淡高洁,不屑钻营,家无隔夜之粮。廖常将诗作呈予蔡先生,先 生知其生活清贫,即赠其法币拾元,每月皆然,数年不断。 一般的官吏极易为官场习气所染,习惯了当官做吏,再难回归平实,难以自 食其力。这方面,蔡元培的自信自足是中国人中少有的。19

15、07 年 40 岁的蔡元培 放弃国内身份地位,在驻德公使孙宝琦帮助下赴德,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后公 派留学机会搁浅,但蔡元培没有放弃,决定自费。当时还需要抚养妻儿四口, 孙宝琦答应每月资助银子30 两,让他在驻德使馆中做兼职, 但使馆只照顾食宿, 不提供职务薪金。为此,蔡元培给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侄子唐宝书、唐宝潮 做家庭教师,讲授国学,每月报酬100 马克。他还通过同乡同上海商务印书馆 商洽,为该馆著文编译,每月稿酬100 元,如此保证留学所需维持国内妻儿生 活。 他自称“好好先生”,但实则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他终生都涉足官场,然辞职之烦扰于他却是家常便饭。 1898 年蔡元培时任翰林院编修。传统中国社会,中进士点翰林就意味着升 官发财光宗耀祖,更意味着身系国之重望参与写史之列。但戊戌政变后,蔡元 培却选择了辞职。 1912 年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7 月 2 日,为抵制袁世凯独裁,向袁当面请辞。1917 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7 月 3 日,因抗议张勋复辟,向黎元洪提出辞职,后复任校长。1919 年北京市小学以 上各校教职工要求政府以现金发薪而罢课,教育部未能及时应对,蔡元培与其 6 他各大专院校校长联名辞职。1920 年 1 月 8 日,蔡元培再度辞职,直至教育部 及对教职工所提要求完全承认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