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79778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7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2015-2016 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本试题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己留存待讲,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阅读题,共70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孔夫子为什么喜欢颜回?只要看看他是如何称赞颜回的,也就可知一个大概。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颜回大概是家庭比较贫困的一个。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是自得其乐,对此,孔夫

2、子就赞不绝口,连声说“贤哉回也”。就是这样一个出身贫困的孩子,学习却是相当刻苦。孔子说:听我讲述而始终聚精会神不开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颜回一个。直到颜回去世之后,孔子还说:“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进,从未看到止步。”颜回真可谓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典范了,这样的学生,大概没有一个老师不喜欢的,孔夫子当然不会例外。孔子从教,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反对死记硬背,此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第七)。在这一方面,颜回大概也做得不错。用子贡的话说,叫做“回也闻一以知十”。对于孔夫子的学问,他能够掌握其精神实质,做到融会贯通,一以贯之, 不仅仅是举一反三了。孔子所谓的学习,

3、其实也不仅是读书。 “学而时习之” 的 “习”,以我之肤浅理解,有实习或践行的意思。一个“仁”字,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请孔子说得具体些,孔子就说了四个“非礼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说:我虽然愚钝,也要践行这些教诲。应该说,颜回确实做得比较到位。在他的同门中,几乎没有一个被孔子誉之为“仁”的,有人问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颜回却是一个例外,而且评价相当之高。孔子说其他人只是偶尔想到仁德而已,颜回则是长久不违仁德的,算得上是将一个“仁”字“落实到行动中,溶化在血液里”了。对于孔夫子的学说,颜回佩服得五体投

4、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说:颜回对他没有什么帮助,对他说的话,没有不感到心悦诚服的。这句话是批评还是褒扬颜回,大概谁都能够体会得出来。由此透露一个信息,对于孔子说的,颜回只会洗耳恭听,点头称是。孔夫子大概也感觉到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经偷偷观察,发现他私下与别人讨论时,对孔子的话也很能发挥,于是说“回也不愚”。但也仅此而已,对孔子说的话,颜回绝对不会穷根究底,提出质疑,更不会像子路那样敢于表示不悦,甚至与之辩说,即使孔子说的话自相矛盾,也不会表示疑惑。在孔夫子的弟子中,以德行著称的只有三人,颜回则排第一(其余两位是闵子骞和冉伯牛),甚至被称之为“复圣”。在孔夫子的眼

5、中,颜回或许是完美无缺的。但以我之见,颜回最大的缺点,就是“克己复礼”也“克”得太过,因此失去了自我,只能成为一个复制品。颜回去世时的年龄,有说三十一岁的,也有说四十一岁的,他之所以 “苗而不秀, 秀而不实” ,没有留下足以为人称道的业绩,除了英年早逝,这个因素也不可忽略。- 2 - 根据孔子世家记载,老子赠言孔子,其中有两句是“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意思是说,做子女的要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不知道这一记载是否可靠,也不知道孔子喜欢颜回是否与这两句话有关,但我以为,人可以有缺点,却不可以没有自我。这一点,为人之师者尤当引以为戒。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

6、孔子喜欢颜回原因的一项是()A、颜回虽然出身贫寒,生活环境非常艰苦,但他能在艰苦的生活中自得其乐,听孔子讲学始终聚精会神,学习勤奋刻苦。B、颜回对于孔夫子的学问不去死记硬背,而是掌握精神实质,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一以贯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C、颜回自觉践行“仁”,不符合“礼”的事情不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听,不符合“礼”的言论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D、颜回对于孔夫子的学说佩服的五体投地,对于孔夫子的话洗耳恭听,从不质疑,时时表现出弟子对老师的无比虔诚与恭敬。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颜回长久不违仁德,将“仁”字牢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中,被孔子誉为“仁”,而孔门

7、其他弟子则达不到这一高度。B、颜回在孔夫子面前言听计从,尊敬有加, 而私下里与别人讨论时,则对孔子的话大加发挥,孔子意识到这未必是好事。C、子路对于孔子的话敢于表示不喜欢,甚至敢于跟孔子辩说,而颜回则不然,即使孔子的话自相矛盾,也不会表示疑义。D、孔门弟子很多,其中以德行著称的只有三人,颜回凭借自己的操守和言行在这三人中排名第一,素有“复圣”之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末引用老子的话,意在探究孔子喜欢颜回的原因;作者认为,为人之师者,应引孔子喜欢颜回为戒,不使学生失去自我。B、孔子提倡的“仁”其实是日常行为的一些规范,孔子将其解释为克制自己,使自己看的、听的、

8、说的、做的都要合乎周礼。C、在孔子的眼里, 颜回是一位不违仁德的仁者,也是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弟子,因为英年早逝,没有留下足以为人称道的业绩。D、作者认为,颜回尊师乐学、不怕贫寒、不违仁德等品德应该肯定,但对自己“克”得太过、失去了自我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元行冲,河南人。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诂训之书。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日:“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日:“此吾药笼中物

9、,何可一日无也!”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 3 - 继晋受命,考校谣谶,特著论以明之。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 注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昧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

10、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校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诏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煲等分部修检,岁余书成,奏上,上嘉之。又特令行冲撰御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献。(节选自旧唐书元行冲传,有删改) 注 搏击:督察举发。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腰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B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

11、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C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D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出”和“人”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B“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C“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

12、“致事”“致政, 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元行冲博学多识,性格耿直。他知识广博,尤其通晓音律和诂训之学;他做人从不阿谀奉承,在通事舍人任上多次对狄仁杰迸言劝诫,很受器重。B元行冲不从旧说,另立新论。魏收认为“牛继马后”指的是晋元帝改姓司马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而元行冲通过考证推究,给出了对“牛继马后”的新解。C元行冲秉持正义,断案公正。当时嗣彭王的庶兄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D元行冲著述丰富,成就显著。他所著魏典事详文简,受到学者称赞;通撰的群书四录经学士毋燹等审核后,受到皇上赞

13、赏;为御注孝经撰写的疏义被列入学校课程。7把原文匦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2) 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4 - 咏史唐戎昱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注】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当时藩镇割据厉害,朝廷采用求和政策。8. 相传唐宪宗在朝廷与大臣商议边政时背诵了这首咏史诗,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 ! ”唐宪宗借这首诗表明的观点是什么?简要概括这

14、首诗的主旨。(5 分)9. 诗的颈联使用了什么修辞?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每空1 分,共 6分)(1) _ _,。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 _ _ _ ,此时无声胜有声。 , 同是天涯沦落人,。(3)庄生晓梦迷蝴蝶,。_ _ ,蓝田日暖玉生烟。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25 分)一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2012 年 5 月 31 日凌晨, 95 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

15、下这样的遗愿。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1947 年, 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懋斋诗钞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 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

16、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1953 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 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 5 - 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