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安全检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78654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9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安全检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安全检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安全检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安全检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安全检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安全检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安全检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安全检查序号检查项目及内容规范要求知识备忘1 生产经营单位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法律、法规、 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采取有效措施, 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生产经营单位是职业危害防治 的责任主体。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1生产经营单位申报职业危害时,应当提交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和下列有关资料:(1)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2)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的情况;(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 浓度和强度的情况;(4)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

2、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5)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6)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7)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每年申报一 次。生产经营单位下列事项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按照本条规定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2 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健康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 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3 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的职业健康培训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健康知识和管理能力,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3、组织的职业健康培训。4 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培训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健康培训,普及职业健康知识, 督促从业人员遵守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5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规程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 健全下列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规程:1)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2)职业危害告知制度;3)职业危害申报制度;4)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5)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6)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7)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8)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9)岗位职业

4、健康操作规程;10)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危害防治制度。6 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的要求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作业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生产布局合理, 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2)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作业场所不得住人;3)有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相适 应的有效防护设施;4)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5)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其他规定。7 职业危害因素申报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将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8 职业健康预评价新建、 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

5、项 目和技术改造、 技术引进项目 (以下统称建设项目) 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预评价。 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9 职业危害防治专篇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编制职业危害防治专篇。职业危害防治专篇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10 职业危害防护设施“ 三同时 ”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 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11 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

6、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 其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依法经验收合格,取得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后,方可投人生产和使用。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12 职业危害防治公告栏和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对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 预防和应

7、急处置措施等内容。13 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并督促、教育、指导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 使用, 不得发放钱物替代发放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职业危害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确保防护用品有效。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或者已经失效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14 危害防护设施维护生产经营单位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职业危害防护设施。15 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有专人负责作业场所职业

8、危害因素日常监测,保证监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监测的结果应当及时向从业人员公布。16 职业危害的定期检测、评价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定期检测、评价结果应当存人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档案,向从业人员公布,并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17 职业危害因素超标的整改和治理生产经营单位在日常的职业危害监测或者定期检测、评价过程中,发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 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治理, 确保其符合职业健康环境和条件的要求。18 产生职业

9、危害的设备的警示向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等内容。19 产生职业危害的化学品等材料的说明书向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化学品等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 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 主要成分、 存在的有害因素、 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职业危害防护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贮存场所应当设置危险物品标识。20 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的

10、情况任何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21 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或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危害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危害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材料的情况22 对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的防护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应当知悉其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 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故意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其所造成的职业危害后果承担责任。23 劳动合同中职业危害防护的事项生

11、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缴纳保险费。从业人员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从业人员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生产经营单位违反上述规定的,从业人员有权拒绝作业。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拒绝作业而解除或者终止与从业人员所订立的劳动合同。24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

12、人员,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 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从业人员。 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生产经营单位承担。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从业人员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从业人员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从业人员, 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 并妥善安置; 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从业人员,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25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为从业人员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从业人员离开生产经营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

13、监护档案复印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 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26 未成年工、女职工保护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 工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 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27 职业危害事故的报告和救援生产经营单位发生职业危害事故,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 减少或者消除职业危害因素, 防止事故扩大。 对遭受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及时组织救治,并承担所需费用。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员不得迟报、 漏报、谎报或者瞒报职业危害事故。28 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作业场所使用有毒物品的生产经营单位, 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职业安全许可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