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教育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76466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0.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教育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0教育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0教育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0教育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0教育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教育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教育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号1403210017 姓名胡月霞指导教师李继秀题目家园合作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课题内容:一、研究背景(一)国外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外学者们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持有不同观点,其中朱第斯. 沃瑞和威廉 E.斯第韦尔关于课堂问题行为判断标准的理论比较具有代表性,朱第斯. 沃瑞(Ju 一dithwoerll)和威廉 E. 斯第韦尔 (WillianE.stilwell)列出七种变量作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参照要素 : 年龄、教育背景、其他行为即学生是否在别的课上或家中同样如此、生理问题、 文化差异、学习潜力、现有水平即该生的学科成绩是否较班级的整

2、体水平落后。 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 则主要是依据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课堂问题行为的主体, 及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三个不同方向进行划分的方法。其中,奎伊(H.C.Quay) 认为课堂问题行为可划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和内向性问题行为,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Eysenck) 的观点则是依据人格纬度的划分理论来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解释。在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归类方面,Eysenck(1975) 认为遗传因素是导致学生的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Fraser 等人则认为课堂环境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库宁(Kounin.J) 等人认为学生的问题行为的产生是由人自身的因素尤其是教师的因素引起的, 教

3、师备课不充分、 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差都是引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 针对相应的课堂问题行为成因进行分析后,有的学者从教师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有的学者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有的从学者从环境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比如: 美国学者沃林 (carlJ.wallen)提出了“制止策略”,一旦问题行为出现,教师就通过传达对学生的要求,以终止或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方法。(二)国内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现状在我国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我国大部分学者都从“质”和“量”两个层面来界定课堂问题行为。刘丽群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是:从“质”的层面来看,以是否破坏课堂秩序、是否违反

4、班规校纪作为标准;从“量”的层面来看,要考虑频度、维度、强度和时间。我国大部分学者从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和家庭因素来探讨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我国学者主要从预防、干预、调控三个方面研究如何将学生的问题行为降低最低,陈时见针对对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终止和转变,分别提出运用先行控制策略、 行为控制策略和行为矫正策略。总体上,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析仍然为数不多,国内学者主要着眼于与此相关的类型进行研究,如上所示。二、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收集整理关于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身心特征的理论和观点,梳理行为矫正原理,总结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活动现状,将强调外部刺激强化的经典条件反

5、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与人本主义理论相结合,深入特别是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过程,关注其认知、意识等隐性心理过程。从而丰富行为矫正理论,为小学教学管理,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小学教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二)实践意义中高年级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会阻碍学生自己及周围同学的正常学习,而且会打断教师的教学节奏, 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最终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研究小学中高年级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整顿、规范课堂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需要,通过准确地分析如今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 了解目前其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更好的认识这一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在此

6、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缓解现实教学行为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实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目标,并且探索适合自身班级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管理模式,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也是关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需要,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中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情况。三、研究目标通过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分析,归类,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身心特征进行研究, 从而探讨对其课堂问题行为有效干预的途经和方法,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供理论依据, 教师自身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式, 同时对表现出问题行为的中高年级小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7、,协助其自主矫正问题行为, 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四、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及分析国内外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 主要类型做了分析和界定, 了解相对于低年级小学生, 唯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具备的特征, 结合研究对象, 具体归纳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种类及特点; 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深入了解和分析“小学中高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在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导致“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并考虑结合主要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和观点; 最后提出对策是在上述调查研究和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就如何减少和控制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提出了一定合理有

8、效的建议。五、论文提纲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基本概念1. 相关概念的区分2.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归类1. 外显型课堂问题行为2. 内隐型课堂问题行为(三)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评判标准1. 行为发生的场合2. 行为的性质3. 其造成的影响程度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征(一)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常见表现1. 行为上呈现攻击性或对抗性2. 情绪上表现过度紧张、压抑3. 心理上失衡状态(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特征1. 普遍性2. 差异性3. 不稳定性4. 迁移性三、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归类(一)教师的因素

9、1. 教师课堂组织管理能力2.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3. 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态度与方法(二)环境的因素1. 学校环境2. 家庭环境3. 大众传媒(三)学生的身心发展因素1. 学生生理发展水平2. 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四、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一)预防策略1. 明确学生课堂行为标准,建立合理的课堂纪律机制2.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3. 教室物理环境的科学布置(二)调整控制策略1. 鼓励表扬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控制课堂问题行为2. 采取有效措施,终止课堂问题行为(三)行为矫正策略1. 依据具体课堂问题行为,采用相应应对方法2. 教师积极引导,增强学生自我矫正意识3. 加强家校

10、交流,协同教师矫正学生问题行为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界定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要体现其特殊性, 区别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及中学生表现出的课堂问题行为,而在这一方面可搜集到的针对性资料较少,需要进行分析,归纳。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归类,多方学者依据角度不同,归因结果存在差异。 针对小学中高年级范围内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提出合理科学, 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拟采取的方式、方法及计划进程、方案(主要技术路线):一、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从本研究课题出发,通过网络,书籍,报纸等媒介,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 分析和加工,从中抽取出对于研究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有

11、意义的信息的研究方法。(二)观察法以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为目的,观察小学4-6年级班级观察学生上课情况。(三)访问法通过访谈的方式向小学中高年级科任教师,了解课堂中常见的问题行为, 及作为教师所采用的应对方法和效果。二、技术路线本论文的基本思路是 : 问题提出一理论分析一调查研究一探索原因一提出对策。问题提出阶段是建立在分析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现状和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探讨研究“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必要性;理论分析就是运用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及分析国内外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做了分析和界定;调查研究是运用观察法

12、和访谈法深入了解和分析“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探索原因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导致“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提出对策是在上述调查研究和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就如何减少和控制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提出了一些建议。三、实施方案(一) 12 月 1 日前完成任务书、计划进程表(第13周) ;(二) 1 月 5 日前完成开题报告(第20 周) ;(三)第二学期开学初完成开题答辩(第3 周) ;(四) 3 月 30 日前完成毕业论文中期报告(第6 周) ;(五) 4 月 13 日前完成论文初稿(第8 周) ;(六) 4 月 27 提交论文定稿(第10 周) ;

13、(七) 5 月 5-11 日参加论文预答辩(第12 周) ;(八) 5 月 12-18 日参加论文答辩(第13 周)参考文献1 孙煜明 . 试谈儿童的问题行为 J. 南京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982,04:13-18. 2 吴康宁 , 程晓樵 , 吴永军 , 刘云杉 .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 J.教育研究 , 1997, 02:64-71. 3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 , 1997,09:3-8. 4 陈时见 . 西方课堂行为管理的主要理论简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1998,06:57-60. 5Nona Tollefson. Class

14、room Applications of Cognitive Theories of Motivation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0,121:. 6 张彩云 . 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知觉J. 中国特殊教育 ,2007, 08:69-74. 7 杨志伟 , 刘少文 , 李雪荣 . 儿童行为问题、学业成绩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模型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04:263-266. 8 张彩云 , 申继亮 . 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研究J. 教育学报 , 2008,05:62-67. 9 王健敏 . 儿童社会性三维结构形成实验研究报告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6, 02:12-18. 10 刘恩允 . 中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J. 山东教育 , 2002,29:47-48. 11 陈时见 . 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J. 基础教育研究 ,1998,06:17-20. 12 马慧. 课堂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管理J. 现代教育科学 ,2004,02:48-49+20. 13 孙璐, 叶珊. 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4, 10:33-35. 指导教师意见:教师签名:年月日指导小组 ( 教研室 ) 意见:组长签名: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