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基础单项训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74806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79 大小:16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基础单项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作文基础单项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作文基础单项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作文基础单项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作文基础单项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文基础单项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基础单项训练(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基础单项训练第一单元学会正确造句1把句子写完整 一个句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一个句子一般都有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是把要说的人或事物写下来, 后一个部分是对写下来的人或事物进行说明。有了这两个部分,句子就算是写完整了。例一我是一年级小学生。鲜花真漂亮。爸爸买了一只大西瓜。难点指导这三个句子分别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第一句告诉人家 “我”的身份; 第二句告诉人家 “鲜花”是怎么样的;第三句告诉人家“爸爸”干了什么事。要告诉别人一件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一定要把句子的两个部分都写出来。如果少了一个部分,意思就没有讲清楚。例二我可以看看你的书吗?水凉了吗?老师回家了吗?难点指导这三个都是向别

2、人发问的句子,它们也都由两个部分组成,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为了表达出发问的语气,句子的末尾用了一个表示疑问语气的“吗”字。那么,要表示疑问,句末是不是都要用“吗”字呢?不一定。例三你们吃点什么?天气怎么样?爸爸去不去姥姥家?明明爱不爱看电影?难点指导这四个问句, 都由两个部分组成,表达了完整的意思,但是, 它们都没有用表示疑问语气的“吗”字。前两句直接用了表示疑问的词“什么”、 “怎么样”;后两句用“去不去” 、 “爱不爱”这种肯定和否定结合的形式表达出疑问的语气。例四这个公园真大啊!他多么神气啊!难点指导这两句的完整意思都是表达一定的感情,它们也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为了表达出某种感情来,句子

3、的末尾往往加上一个“啊”字,并且在句子里用上“真”、 “多么”等表示程度的词。例五随手关门!请勿吸烟!难点指导这两个句子都是要求别人做或不做某件事。它们跟上面四组例句不一样,都只有一个句子的后一个部分,这样表达的意思完整吗?这两个句子都表达了一种要求别人或命令别人的意思,它们的对象必定是“你”或者“你们”,这个对象就是句子的前一个部分,把它省去,不写出来, 意思不会发生误解,所以它们还是表达了完整的意思。有时,为了把请求的语气强调出来,就在句子的开头加一个表示礼貌语气的“请”字。例六老师问:“谁看过这本书?”小王答:“我。 ”老师接着问: “小华,你看过吗?”小华答:“没看过。”难点指导这两组

4、问答句中的答句都是“半句话”,但也表达了完整的意思。第一个答句的意思是: “我看过这本书。 ”第二个答句的意思是:“我没看过这本书。 ”这两个完整的意思分别只用了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来表达。因为这里的 “半句话” 分别跟上一句问话有联系,如果离开了上下句子的联系,这种“半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就不完整了,因为别人看不懂。例七下雨了。出太阳了。难点指导这两个句子讲了两种天气现象。对于这类天气现象,人们经常这样说,谁也不会产生疑问:谁下雨了?什么地方出太阳了?“天下雨了” 、 “天上出太阳了” 的前一部分都省去了。因此,这种“半句话”也都表达了完整的意思。例八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有

5、一个盘子那么大。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难点指导这两句话各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每一句话都由两个小句子组成,两个小句子的意思合在一起, 才是要说的完整的意思。第一句话里的前一个小句子,指明了我们看到的太阳为什么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的原因;后一个小句子是写太阳离地球远造成的结果。第二句话里的前一个小句子, 指出太阳离我们是很远很远的;后一个小句子反过来说太阳跟我们的关系倒是很密切的。先说离得很远,再说关系密切,两个意思不一致,用“但是”一连起来,就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了,而且突出了太阳和我们的关系。总之, 要把句子写完整,必须知道一个完整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句子来表达;什

6、么时候可以只用句子的一部分来表达完整的意思,什么时候一定要把句子的前后两部分都写出来。2把句子写通顺 想要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清楚,除了把句子写完整以外,还要使句子通顺。完整的句子,不一定就是通顺的句子。通顺的句子是合乎事理的,合乎人们说话的习惯的。不通顺的句子会影响别人理解句子的意思。例一我是一个合唱队员。我高兴地加入了合唱队。难点指导这两个句子都写完整了,句子包含的内容也都合乎事理。但是, 有人常常会写出这样的句子来: “我是一个合唱队。 ” “我高兴地加入了合唱队员。”这就不合事理了。 “我”明明是一个人,怎么会变成一个 “合唱队” 呢?“合唱队员” 是指合唱队中的成员,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7、。“我”参加的是组织,怎么能参加到“人”里边去呢?例二小女孩跪在椅子上,小心地把毛笔蘸满墨汁后,便慢慢地写起来。威尼斯错综的河道,有窄有宽;各式大小的拱桥,把细碎分离的陆地连接起来。难点指导这两句话都写完整了。内容合乎事理。第一句话写小女孩在表演书法时的沉着冷静的模样。她蘸墨汁时的“小心 ,书写时“慢慢”地运笔,都合乎沉着冷静的心理状态。如果这句话里的“小心”和“慢慢”分别换用“留心”和“慢吞吞”,那么这个小女孩的模样就变成是拘谨、畏缩的了。而且一般的说话习惯是在某个动作前用“小心”来形容,而“留心”多用在某个人或事物前,如:留心墨汁溅到身上。因此说 “留心地把毛笔蘸满墨汁”就不通顺了。第二句

8、话写出了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的地理环境特点。“错综”形容河道之多,“细碎分离”形容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小块的状况。如果把“错综”和“细碎分离”对调过来使用,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完全不合事理了。例三我告诉妈妈,弟弟又长高了。妈妈告诉我,弟弟又长高了。难点指导这两句话, 意思都是完整的,所用词语也完全是一样的,只是个别词语在句子中的排列次序有变化。前一句是“我”告诉妈妈一件事,后一句则是妈妈告诉“我”一件事。词序变了,句子的意思就会跟着发生变化。所以表达正确的意思,必须注意用词次序的正确排列。有时,因为词序颠倒了,句子的意思会变得不合事理。如“弟弟告诉我,妈妈又长高了”一句,就是词序排列不正确而造成意思不合

9、事理,因为妈妈的年纪决定她不可能再长高例四灯会上, 我见到了许多动物灯,有笨头笨脑的小甲鱼,有欢蹦乱跳的大鲤鱼,还有活龙活现的大螃蟹,这些河鲜使我想到了家宴上的美味。难点指导这句话很长, 是写“我”在灯会上看到了什么和联想到了什么,句子是完整的, 也是通顺的。“我”看到的“甲鱼” 、 “鲤鱼”和“螃蟹 ,作为“灯” ,都属于“动物灯” ;作为“动物” ,又都属于“河鲜”类,所以整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符合事理的。写这种比较长的句子时,常常会出错。仍以看灯会来说,“我”见到的动物灯肯定不止三种,还会有“鸭子”、 “孔雀”等等。如果把“鸭子” “孔雀”也写进句子里,那么,这个句子就不通顺,因为“鸭子”

10、“孔雀”虽属动物而不属于“河鲜”。例五早晨, 森林里散发出阵阵清香。树缝中间透进来的阳光,织成了无数条五颜六色的光带。一只只小松鼠, 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树上的露水沙沙地落下来。枝头上几只黄莺叫得那么脆,那么响。难点指导这段话共有五层意思,先说森林里的草木发出清香,然后再说在森林里看到的阳光,看到活泼有趣的小松鼠,看到露水从树上落下来,末了一层说黄莺的叫声很悦耳。五层意思分成五句话,每一句说一层意思,都很通顺。如果把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思挤在一个句子里来写,那就很难说通顺。有个同学在作文里写了这样一句话: “有一次, 哥哥带着我去买电影票人可多呢!”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看的人要猜一猜,或许能弄

11、明白。这个同学既想说“哥哥带着我去买电影票”,又想说“买电影票的人很多。 ”两层意思合在一个句子里了。要把这两层意思表达得合乎情理,可用两句话来写:有一次,哥哥带着我去买电影票。排队买票的人可多呢!例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难点指导这句话是完整的,但是不通顺。因为“焦急”和“耐心”是完全相反的两种心情,一般不会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删去“焦急”或者删去“耐心”(相应删去“而又”两字),句子才通顺。但是,在某些特殊场合中,把意思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用,我们还得承认这种句子是通顺的。上面那个例句,如果出现在下面一个特殊场景中,就不能看作不通顺了:

12、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的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 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 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老奶奶 “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等待着, 这里的动作描写不只表现了老奶奶年纪大,更写出了老奶奶站立等候的时间之久。她“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表现了她对周恩来总理的真诚怀念和沉痛哀悼的感情

13、。3把句子意思写清楚 要把句子意思写清楚,首先得在头脑里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想清楚;其次, 要选择好确切的词语来表达;第三, 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在意思上要有联系。做到这三点, 句子的意思才有可能写清楚。例一有一天, 牛顿放学回家, 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牛顿帮奶奶背着一口袋麦子去磨面,只见风车带动石磨,白花花的面粉从石磨周围撒下来。牛顿说: “奶奶,回去我也要做一个。”难点指导这一段里的四句话写了四个意思。把四句话分开来检查就会发现四句话句句完整、句句通顺。但是, 把四句话合在一段来看,又会觉得意思没有写清楚。譬如牛顿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风车

14、的那一天,他做了些什么还没有写清楚,马上就写“以后每天放学”他做了什么。两句意思不是连贯的,而是跳跃的。又如前面刚说“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后面就说“只见风车带动石磨, 白花花的面粉从石磨周围撒下来”,风车什么时候装好的,从句子里看不出来。也就是说句子在表达意思时有脱漏,没有写清楚。只有把“跳跃”、 “脱漏”的内容补上,句子的意思才能表达清楚:有一天, 牛顿放学回家, 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 以后每天放学, 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风车装好了, 牛顿帮奶奶背着一口袋麦子去磨面,只见风车带动石磨,白花花的面粉从石磨周围撒下来。牛顿说:“奶奶,回去我也要做

15、一个。”例二她感到, 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我们亲爱的祖国。想到祖国的未来,想到祖国的光明前景,想到本世纪结束、下世纪开始时,“四化”初具规模的迷人境界,她便产生了一种不容任何人凌辱、戏弄祖国,不许任何人扼杀、窒息祖国未来的强烈感情!难点指导这段话里包含了一个陈述句和一个较长的感叹句。句子是写完整的,也是通顺的。 但是, 我们阅读时会发现一段话中反复五次出现“祖国” 这个词, 尤其是第二句话里反复了四次。于是,有人想用“她”这个词代“祖国”,使语言有些变化。这个想法是正确的,然而究竟能不能使用代词,还得从实际的语言环境出发。在这里,由于人物是个女性,“她”这个代词就不能既代人物又代“祖国”,

16、否则,句子的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由此可见,句子里使用代词时,指代必须明确。这样才有利于把意思表达清楚。例三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个科学常识实验,名称叫“会转动的蜡烛”。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很简单:一根线;一支蜡烛,两头都露出蜡烛芯;一盒火柴。做实验时,只要用线拴住蜡烛,吊起来, 然后点燃蜡烛的两头。蜡烛便会一边转动一边上下翘动,像一个旋转的翘翘板。这里面包含的科学道理,大家可以做了实验以后再回答。难点指导这一段里共有五句话,每句话都写得完整、通顺。 但是, 如果按照第二句话的意思准备实验器材,按照第三句话的意思做实验,这个实验的结果可能和第四句话所指出的结果不一样,也就是说, 实验可能失败。 原因就在于第二句和第三句话的意思没有写清楚。第二句话里 “一根线”的长度没有交代清楚,第三句话里“用线拴住蜡烛”的哪一段部位没有交代清楚。把这两处修改成“一根40 厘米长的线” , “用线拴住蜡烛的中段”,句子的意思就清楚了。4把句子的标点用恰当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帮助读者分清结构,辨明语气, 正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如果标点用得不恰当,句子的意思就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